肖建平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關于先秦諸子“赤子觀”的論述除對老子、莊子的“赤子觀”有所涉及外,幾乎沒有過多的系統(tǒng)研究,不失為一種遺憾。為此,本文以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為中心,重點探討先秦思想家們在對“赤子”或嬰兒運用基礎上形成的“赤子觀”的內(nèi)涵與外延,并從中分析這些思想家們的政治立場和人本思想。
小孩并非嬰兒,小孩與嬰兒是有顯著區(qū)別的。李零認為,剛出生的小孩只會哭不會笑,笑是數(shù)周以后的事,期間的小孩即是“嬰兒”,會笑之后的小孩才叫“孩”[1]P50?!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嬰兒的解釋更為具體:嬰兒(嬰孩)指“不滿一歲的小孩兒?!?/p>
可見,嬰兒不等同于小孩,但嬰兒是赤子,赤子是指初生的嬰兒。小孩剛生下來,呈現(xiàn)粉紅色的小肉團狀態(tài),故稱“赤子”。正如孔穎達注疏道:“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尚書·周書康誥第十一》:“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穎達的注疏。)顏師古也認為“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發(fā),其色赤?!?《漢書·賈誼傳》:“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鳖亷煿诺淖⑹?。)另外,“赤子”也暗指男陰或是對故土懷有深厚感情的人,如“海外赤子”,但赤子的這兩層含義是先秦之后延伸而來的,所以本文不涉及“赤子”的這兩種意思,而主要探討赤子中“嬰兒”這層含義。
赤子最早出自《尚書·周書·康誥第十一》:“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尚書·周書康誥第十一》。)之后,先秦諸思想流派時而不時地用“赤子”來寓理明言,其中儒家多達10次、道家11次,墨家4次(詳見表1)。在對“赤子”以及“嬰兒”、“孩提”、“孩”等與“赤子”相近名詞的豐富使用上,儒、道、墨三大學派形成了“赤子觀”。
先秦思想家對“赤子”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為原義和引申義兩種情況:一是把“赤子”、“嬰兒”、“孩提”等名詞當作具體的類似于嬰兒的實物;二是將“赤子”、“嬰兒”、“孩提”等作為指代物,象征著某一群體或者某種形態(tài)。至于“赤子觀”是什么,則因學者而異,因學派而異。不同流派或者思想家之間,甚至同一思想家之間,雖都用“赤子”說明事理,但對“赤子”的使用手法與表達的價值體系也不盡相同。
表1 儒家、道家、墨家“赤子”的運用情況
先秦儒家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于流傳在世的著作中多次使用到“赤子”、“嬰兒”、“孩提”,但三位思想家的“赤子觀”求同存異。眾所周知,儒家可謂“一心開二門”:即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逐漸形成了孟子、荀子二門,孔子思想包含內(nèi)圣和外王,孟子一派偏向內(nèi)圣,荀子一派偏向外王。因此,儒家三位學者的“赤子觀”既存在相通性又有所區(qū)別。
孔子的“赤子觀”蘊含著對赤子的喜愛和向往。據(jù)西漢劉向的《說苑·修文》記載:“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貥贩阶鳎鬃又帘?,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說苑·修文》)孔子見到視精、心正、行端的赤子就吩咐御者快點趕車過去,并覺得美妙的韶樂將要起來了,純真可愛的赤子喚起了孔子素來鐘愛的韶樂,可見孔子對赤子的喜愛之情。
孟子生活的年代“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以“拒楊墨”為己任,而赤子在孟子“拒楊墨”大任中承當了重要角色,赤子是孟子“內(nèi)圣”思想的載體之一。其一,《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滕文公上》。)這是孟子教育墨家學者夷子的話,根據(jù)這則史料,孟子眼中的赤子是弱者,代表弱勢群體,赤子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亟需成人的保護和監(jiān)管。其二,《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趙岐先生認為“大人”指國君,國君應視民如赤子,以保民心。這一說法過于牽強,恐不可信。楊伯峻先生的解釋是“有德行的人,就是不喪失嬰兒的天真純樸之心的人?!保?]P145這種說法備受肯定。此處孟子是以赤子的純真無暇的特征來說明道理。其三,除赤子外,孟子還關注赤子成長的下一階段——“孩提”?!昂⑻嶂療o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孩提,趙岐解釋為“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楊伯峻先生也認為孩指會笑的小兒。孩提已略懂人情世故,能夠敬愛親人,友愛兄弟。
孟子關于赤子和孩提的運用雖僅三次,意義也各異,但對其評價頗高且充滿同情愛護之意。所以,孟子的“赤子觀”與孔子一樣,都是積極正面的,充滿褒義色彩和鐘意之情,這與孔孟的“性善論”思想相吻合。
荀子作為先秦哲學思想的總結者,“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峰”[3]P5,他以儒家思想為本,兼采諸家之長。荀子先后五次運用“赤子”,一次提及“嬰兒”。其一,《荀子·富國第十》:“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通“滉”,下同。)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荀子·富國第十》。)《荀子·王霸第十一》:“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上之於下,如保赤子?!币约啊肮屎竦乱粢韵戎?,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賞賢使能以次之,爵服賞慶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荀子·王霸第十一》。)(《荀子·議兵第十五》:“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長養(yǎng)之,如保赤子。”(《荀子·議兵第十五》。)這四則史料中的“如保赤子”要表達的含義是相近的,赤子的用法與內(nèi)涵也是相近的——指代普通人民群眾。荀子是要提醒統(tǒng)治者隆禮重法、振民育德、尚賢愛民,像呵護赤子一樣對待百姓。以達到“如保赤子”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社會局面。其二,《荀子·正論第十八》:“於是焉桀、紂群居,而盜賊擊奪以危上矣。安禽獸行,虎狼貪,故脯巨人而炙嬰兒矣?!?《荀子·正論第十八》。)嬰兒與成人對比,荀子在此是將嬰兒視為弱勢群體。其三,《荀子·臣道第十三》:“若馭樸馬,若養(yǎng)赤子,若食餒人。”(《荀子·臣道第十三》。)荀子認為,為人臣子,侍奉君主就像駕馭未經(jīng)訓練的馬,就像撫養(yǎng)初生的嬰兒,就像喂饑餓的人吃東西一樣。荀子認為對君上應是“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荀子·臣道第十一》。)荀子的“赤子觀”借赤子指代國民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荀子的臣道帶有先秦時代忠君順上的烙印,這是他“外王”思想的表現(xiàn)。
由此可見,荀子對赤子也是充滿同情和愛意的。荀子的“赤子觀”是他為君親民愛民,為臣忠君謙遜思想觀點的縮影,他提倡君對民、臣對君都需要符合對待赤子的標準。
要而言之,先秦儒家諸子的“赤子觀”不乏自己獨特的見解,但都有兩個共同的主題:赤子沒有大人獨立自主的社會能力和大人欠缺赤子天真純樸的心境這兩個主題。儒家思想家憑借“赤子”來表達仁義禮智和性善的思想。先秦儒家“赤子觀”的特性表現(xiàn)在對社會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眾生飽含理性愛意。
先秦道家形成了一套匯聚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等包容并蓄且獨具特色的道德體系,“精之至”、“和之至”的赤子、嬰兒等成為了這一體系的觀察對象和比喻載體。
老子堅信柔弱勝剛強,看似不值一提的事物,老子卻能發(fā)掘它與眾不同的一面,譬如常人僅關注赤子的柔弱無知,赤子在眾人眼里微不足道,老子“不以為然”。正如馮友蘭先生斷言:“《老子》屢言嬰兒,嬰兒雖無智識的知識(Intellectual Knowledge),然固非如真正‘無知之物’也?!保?]P82《老子》一書中老子就經(jīng)常用赤子(嬰兒)來喻理,以赤子詮釋其“道德觀”。其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第十章》。)嬰兒生機勃勃,幾乎純屬天然,接近本初狀態(tài)。在此老子建議我們?yōu)槿颂幨乱疵瑑?nèi)心恬然,甚至是大智若愚的情形。其二,又如老子所說“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老子·第二十章》。)老子如此智慧的學者,能弱智的如一個還不會發(fā)笑的恍惚無知的嬰兒?足以見得老子深刻地洞察到了塵世的奸詐和俗務的煩擾,一心向往歸隱。莊子升華了這一哲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如是這般,該是何等地逍遙!其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第二十八章》。)赤子如“常德”,追逐“常德不離”就是如赤子般的自然無為,甘做天下低微的溪澗,以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道德觀”的核心所在。其四,“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這不是說圣人是小孩,而是圣人具備孩提時的心境,絕圣棄智,以柔克剛。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童年主題”的詩作中,提出孩子在某些方面是成人的老師,成人應恢復孩童本性,寓意即在于此。其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意思是說,德行高深的人可與初生的赤子相媲美,二者都是與世無爭,無憂無慮,純屬天然。類似地,王國維先生說過:“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焙汀肮首阅撤矫嬗^之,凡赤子皆天才也。又,凡天才,自某點觀之,皆赤子也。”[5]P30王國維的赤子之心相似于老子的“赤子之心”,也類似于李贄標榜的返璞歸真的“童心”以及華茲華斯的“童年主題”。
可見,《老子》的“赤子觀”作為老子“道”的一種境界,是兼及老子本人的蕓蕓眾生神往的狀態(tài),被老子及其信從者奉為孜孜不倦“修行”的圭臬——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管是“玄牝”還是“赤子”,不失為道家學派以物寓理的典范。老子用赤子來解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老子·第八十章》。)的論點是合適的,高明的?!疤煜履崛蹯端?《老子·第八十章》。),也柔弱于老子的“赤子”。
莊子的“赤子觀”與老子淵源頗深,秉承老子而有所損益。其一,“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莊子·人間世第四》。)莊子是用嬰兒指代嬰兒隨心所欲的行為模式。其二,“四海之內(nèi)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出。此謂德人之容。”(《莊子·天地第十二》。)赤子離開母親就失去了依靠,顯得茫然無知但能隨遇而安無憂無慮,這就是莊子的“赤子觀”是指有修養(yǎng)的人的形態(tài)。其三,“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莊子·達生第十九》。)年七十而仍有嬰兒之色,為何?“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莊子·達生第十九》。)這就是說,既不太深藏不露,也不太驕傲張揚,應像柴木那樣無心立于動靜之中,這樣的人方能“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這里莊子的“赤子觀”是指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小國寡民”理想社會。
莊子所使用的這三個赤子(嬰兒)都是莊子的哲學思想的代言人,是與莊子清凈無為思想不無沖突的,這里所反映的莊子的“赤子觀”與儒家、墨家諸子“赤子觀”明顯存在不同點,莊子的“赤子觀”現(xiàn)實性、說教性更少,而是偏向超脫凡塵的理想狀態(tài)。
然而,莊子的“赤子觀”也有與其他先秦思想流派相同的地方。例如,“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蛟?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莊子·山木第二十》。)又如“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莊子·外物第二十六》。)嬰兒生來沒有大師教便會說話,這是和會說話的人在一起的緣故。正所謂“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莊子·外物第二十六》。)舍棄聰明才智這種“小智”,隨俗自然,無欲無為才是“大智”!赤子即嬰兒,這兩處對“赤子”的描述沒有指代意義,只是純粹地使用赤子這一被視為“布(指錢)寡累多”的物體來說明事理罷了。那為什么“赤子”說“布寡累多”呢?這是因為“事實上,初生的尚無明確意識的嬰兒并沒有欲望,但卻不能說他沒有需要”[6]P68。
道家學派另一代表人物列子也形成了自己的“赤子觀”。列子認為“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于少壯,間矣。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列子·天瑞第一》。)這是列子堅持萬物皆有生死——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的觀點的體現(xiàn)。人在赤子階段,神氣專注心志一貫,身心最為和諧,外物不能傷害,德行達到理想境界,這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赤子無疑是列子劃分的人生四個階段的幼年時期的代名詞。這在《列子·楊朱第七》可以得到驗證:“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列子·楊朱第七》。)孩抱與昏老被列子認為是人生始終的兩個極點,襁褓中的小孩即是指人的幼年時期,列子的“赤子觀”是指人生的“幼年時期”。
綜上所述,道家思想家常以“赤子”喻道,從赤子的原初形體特征出發(fā),引申出哲學思想。所以,道家的“赤子觀”多有借代意義,即使用比擬的手法借赤子來更好地解釋其道學思想,這正體現(xiàn)了先秦道家諸子慣用的高明手法—以赤子、玄牝、母性等代表柔弱一面的事物來寓理明言。
先秦墨家曾顯赫一時,能在其曇花一現(xiàn)的光輝歲月里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長河中奠定了屹立不倒的地位,墨子居功至偉,而先秦墨家的“赤子觀”是其推行兼愛、非攻等在先秦思想界奠定一定地位的民本思想的有力說辭。
墨子使用赤子的次數(shù)不多,但意義在具體語境中并非完全一致。其一,《墨子·卷十二》:“子墨子曰:‘夫嬰兒子之知,獨慕父母而已。父母不可得也,然號而不止,此亓故何也?即愚之至也。然則儒者之知,豈有以賢于嬰兒子哉?’”(《墨子·卷十二》。)墨子認為赤子還沒有智慧,只是依戀父母而已,父母不見了就嚎啕大哭。墨子從反面的角度批判赤子,這是與儒家、道家不一致的。不難理解,墨子的“赤子觀”是從反儒拒道的立場出發(fā)加以闡明,雖然“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淮南子·要略》。)但他認為儒家“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到而用夏政?!保?]P709猶如他反問道“然則儒者之知,豈有以賢于嬰兒子哉?”,墨子從悲觀主義出發(fā)認為儒家思想過于簡單淳樸,幼稚得還不如一名嬰兒。其二,“且不惟此為然,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墨子·卷八》。)與“離署左右,共入他署,左右不捕,挾私書,行請謁及為行書者,釋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盜,家室、嬰兒皆斷無赦?!?《墨子·卷十五》。)這兩則材料中《墨子·卷八》的“孩子”和《墨子·卷十五》的“嬰兒”都是指弱勢群體,這與孟子、荀子、莊子相似,不同的是,墨子的“赤子觀”淡化儒家的愛慕氣息或道家的虛無成分,而是清晰地展示著彌漫“刀光劍影”的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墨子倡導兼相愛、交相利、愛無等差的代表社會下層人民的哲學思想。墨子極為提倡的是如漢章帝元和三年所詔:“其嬰兒無父母親屬,及有子不能養(yǎng)食者,稟給如《律》?!?《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墨家的另一位學者——夷子也曾提到赤子?!耙淖釉?‘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滕文公上》。)夷子借鑒儒家的學說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即是愛是有等差的,應該首先愛護親人,并且做到猶如呵護赤子一樣體貼細致。夷子的“赤子觀”同樣是指弱勢群體。
要而論之,墨家一派從底層民眾的階級利益出發(fā)用充滿實用功利和悲觀主義色彩的思想來批判儒家的片面樂觀和道家的消極避世,具有一定的經(jīng)世致用價值,但是墨家過分追求實用,片面強調(diào)功利,忽略了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易使人們內(nèi)心情感缺失而變得麻木不仁,乃至倫理道德準則喪失殆盡,基于這個缺點,墨家反過來又受到儒家、道家等先秦思想學派的批判。
先秦諸思想學派中儒家、道家、墨家的“赤子觀”都存在將赤子(或嬰兒、孩提)視為弱勢群體的趨向,此為先秦諸子“赤子觀”的相似之處,但先秦諸子的“赤子觀”也存在“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各取所需的現(xiàn)象。原因何在?一是赤子(嬰兒、嬰孩、孩提)這一客觀本體具有多重社會特征,為先秦諸子“赤子觀”的異同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堅守各自的立場,以各自的解讀視角運用赤子,從自己的哲學理念剖析赤子。
儒家、道家與墨家所使用的赤子(嬰兒、孩提)都是當作名詞,而名詞有原意和指代意義,“赤子”一詞也不列外。儒家、道家、墨家對赤子的使用方法單一,不外乎原意和寓意兩種(見表2),但它們的“赤子觀”不盡相同,基本傾向是儒家、道家持褒揚態(tài)度,而墨家貶低赤子,即是儒家的“赤子觀”充滿同情、愛意,道家也不乏敬慕與頌揚,墨家則表露輕視和不滿。具體而言:其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對“赤子觀”的理解雖然有所出入,但“赤子觀”里都飽含儒家的仁愛中庸和禮義廉恥。其二,墨家的“赤子觀”是與儒家、道家的“赤子觀”相對的,墨子、夷子眼中的赤子都是沒有獨立生存能力、需要依附他人的弱者。其三,從老子、莊子、列子的“赤子觀”中,我們可以一窺其高深的辯證思想和清靜無為的道德體系。但是老子、莊子以后的道家學者似乎更加關注現(xiàn)實社會,徜徉于塵世的紛擾中,與儒家學派、墨家學派等紛紛蛻變成為政治的附庸。
先秦哲學思想是中國幾千年思想文化的源泉,但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諸流派不可避免地存在階級束縛性和時代局限性,這就決定了先秦諸家思想具有互補性、可借鑒性,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并且需要后世學者不斷繼承與補益。誠然,先秦諸思想流派的“赤子觀”并不能代表其哲學思想的全部,但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的“赤子觀”作為先秦諸家學派思想的一個重要成分,毋庸置疑是進一步剖析先秦諸子高深哲學思想及其相互對比研究的一個細微層面。
表2 先秦其他思想家“赤子”的運用情況
除儒家、道家、墨家之外,赤子(嬰兒、孩提)也為孫武、韓非子和呂不韋等其他先秦思想家們用以說理,他們紛紛從各自的立場、不同的視角審視嬰兒(詳見表2)。但是儒家、道家、墨家之外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否形成了成體系的“赤子觀”有待商榷。此外,赤子(嬰兒、孩提)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先秦之后的著作中,例如:“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漢書·循吏傳·龔遂》。)、“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漢書·賈誼傳》。)、“其嬰兒無父母親屬,及有子不能養(yǎng)食者,稟給如《律》。”(《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第三》。)、“祖宗數(shù)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保?]P11580,等等,但先秦之后的學者或思想流派是否形成了“赤子觀”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和探討。
[1]李零.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宋史》(卷三七四).胡銓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