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思維定式,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帶著某種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認知新事物時,得出“應(yīng)該怎樣”的思維活動.思維定式對人的大腦思維活動存在兩種作用,當它有利于對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正向遷移時,它起的作用是積極的,當它對于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干擾時,即產(chǎn)生負向遷移時,它的作用則是消積的.
如圖2,長度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車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車的右端有擋板,車的質(zhì)量mc=4m:將小物塊B放在平板車的中央,B的質(zhì)量mB=m.今在靜止的平板車的左端放一個質(zhì)量mA=m的小物塊A,使A以速度v0向右勻速運動,與B發(fā)生碰撞,碰撞過程中沒有機械能損失.此后小物塊B與C的檔板相碰,碰后小車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塊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塊B與C車碰撞后,經(jīng)過多長時間,B與A再次碰撞.
解析:對A與B碰撞過程中,由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題意的解:vA=0,vB=v0.
B與C碰撞過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點評:在研究滑塊模型時,學生總認為滑塊在木板上運動就會發(fā)生位移,再加上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認為B與C碰撞后,A與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運動,B以12v0的速度向左運動,得出時間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題的解析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從而更準確地分析物體的運動.
以上兩個例題看似都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卻容易受“消極”思維定式的影響,走入誤區(qū).經(jīng)過以上例題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因此,教師應(yīng)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極”的思維定式,之后將其總結(jié)歸類,并找出相關(guān)的反例,對學生講解,讓強烈的思維反差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使之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
思維定式,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帶著某種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認知新事物時,得出“應(yīng)該怎樣”的思維活動.思維定式對人的大腦思維活動存在兩種作用,當它有利于對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正向遷移時,它起的作用是積極的,當它對于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干擾時,即產(chǎn)生負向遷移時,它的作用則是消積的.
如圖2,長度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車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車的右端有擋板,車的質(zhì)量mc=4m:將小物塊B放在平板車的中央,B的質(zhì)量mB=m.今在靜止的平板車的左端放一個質(zhì)量mA=m的小物塊A,使A以速度v0向右勻速運動,與B發(fā)生碰撞,碰撞過程中沒有機械能損失.此后小物塊B與C的檔板相碰,碰后小車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塊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塊B與C車碰撞后,經(jīng)過多長時間,B與A再次碰撞.
解析:對A與B碰撞過程中,由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題意的解:vA=0,vB=v0.
B與C碰撞過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點評:在研究滑塊模型時,學生總認為滑塊在木板上運動就會發(fā)生位移,再加上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認為B與C碰撞后,A與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運動,B以12v0的速度向左運動,得出時間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題的解析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從而更準確地分析物體的運動.
以上兩個例題看似都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卻容易受“消極”思維定式的影響,走入誤區(qū).經(jīng)過以上例題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因此,教師應(yīng)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極”的思維定式,之后將其總結(jié)歸類,并找出相關(guān)的反例,對學生講解,讓強烈的思維反差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使之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
思維定式,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帶著某種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認知新事物時,得出“應(yīng)該怎樣”的思維活動.思維定式對人的大腦思維活動存在兩種作用,當它有利于對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正向遷移時,它起的作用是積極的,當它對于認識學習新材料時產(chǎn)生干擾時,即產(chǎn)生負向遷移時,它的作用則是消積的.
如圖2,長度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車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車的右端有擋板,車的質(zhì)量mc=4m:將小物塊B放在平板車的中央,B的質(zhì)量mB=m.今在靜止的平板車的左端放一個質(zhì)量mA=m的小物塊A,使A以速度v0向右勻速運動,與B發(fā)生碰撞,碰撞過程中沒有機械能損失.此后小物塊B與C的檔板相碰,碰后小車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塊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塊B與C車碰撞后,經(jīng)過多長時間,B與A再次碰撞.
解析:對A與B碰撞過程中,由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題意的解:vA=0,vB=v0.
B與C碰撞過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點評:在研究滑塊模型時,學生總認為滑塊在木板上運動就會發(fā)生位移,再加上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認為B與C碰撞后,A與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運動,B以12v0的速度向左運動,得出時間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題的解析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從而更準確地分析物體的運動.
以上兩個例題看似都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卻容易受“消極”思維定式的影響,走入誤區(qū).經(jīng)過以上例題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因此,教師應(yīng)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極”的思維定式,之后將其總結(jié)歸類,并找出相關(guān)的反例,對學生講解,讓強烈的思維反差打破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式,使之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