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鳳春
摘要:隨著人們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豐富,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及不科學的飲食,少年兒童肥胖發(fā)生率正在逐漸增加。因此小學時期就要關(guān)注學生的肥胖問題,在各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干預,使學生的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
關(guān)鍵詞:肥胖;學生;訓練;教學策略
隨著人們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豐富,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及不科學的飲食,少年兒童肥胖發(fā)生率正在逐漸增加。小學時一個人性格、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家長和教師要更加關(guān)注學生的肥胖問題,在各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干預,使學生的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對于兒童人性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知道,肥胖的形成除了一小部分是由于遺傳和疾病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和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肥胖的孩子往往進食大量的高脂肪飲食、甜食、洋快餐等,尤其是無限制地吃零食、喝甜飲料;另外,孩子喜歡吃葷菜,不喜歡吃蔬菜等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會使其出現(xiàn)肥胖。另外運動過少。 許多家長因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玩,總讓孩子待在家中看電視等,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運動,漸漸地體力活動越來越少,靜止活動越來越多,如看電視、玩游戲機等,這些都會讓孩子減少活動、增長脂肪。胖孩子就不愛運動,不愛運動的孩子就變得更胖,結(jié)果造成惡性循環(huán)。 肥胖問題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到的原因之一就有家長的錯誤觀點。 家長對學生肥胖的錯誤認識,認為“孩子胖一點才健康”“小時候胖長大了不一定胖”等都會致使孩子肥胖。所以,對孩子的肥胖,應該從多方面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
一、心理干預
要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教育,肥胖對于他的危害,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自己會逐步認識到肥胖對于他在美觀,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影響。有了學生的主動認識,緩解肥胖問題會變得事半功倍。對肥胖兒在控制體重的同時,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因肥胖產(chǎn)生心理壓力,應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將枯燥的減肥活動變得游戲化、興趣化。
二、運動干預
想要緩解肥胖問題,除了飲食控制以外,在諸多控制體重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大運動量,平時體育課上的運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行特殊的訓練體育鍛煉有益于生長發(fā)育,幾乎無副作用,在小學生群體中也容易實施管理。
運動的好處有很多運動可以加快心臟跳動的速度,強壯心肌,改善學生的心臟功能。運動可以增強呼吸系統(tǒng)功能,增加胸廓活動范圍及肺活量,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通氣及換氣機能,使氣體交換加快,有利于多地氧化燃燒多余的脂肪;運動還可以增加腹腔內(nèi)臟器官的血液循環(huán)和胃腸道的蠕動,使機體代謝過程加速,能夠加快脂肪的分解。運動還能調(diào)整大腦皮層活動狀態(tài),使精神飽滿,增加了戰(zhàn)勝肥胖的信心。
所選擇的運動項目應有趣味性、易于實施,以便于長期堅持,如適合推廣的柔韌性練習、快走、慢跑、游泳、踢毽子、跳橡皮筋、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方式。特別是身體柔韌性的練習,身體各個關(guān)節(jié)的伸展:肩、胸、上背、單側(cè)肩后部、大腿部、小腿部。每個部位保持15~30秒 左右交換做每次二十分鐘左右。教師需要領(lǐng)做,在這個過程中監(jiān)督鼓勵學生堅持下去,此方法應該保持在每周兩次到三次,在每次體育課,可以將肥胖孩子集中到一起,統(tǒng)一練習。
其他的運動要保證運動強度一般為兒童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45%;運動時間不少于30min/次,運動前應有10—15min的準備活動,運動后有5~10min的整理活動,運動1~2h/d;運動頻率為3~5d/周。初期運動時間可為10min,以肥胖兒不感到過度疲勞,每天能堅持運動為原則,逐步達到理想的運動時間。適宜的運動強度不應引起肥胖兒童運動后食欲增加,攝食量增多。同期對照組肥胖兒構(gòu)成基本無變化,運動干預的近期效果好于中、后期。
運動減肥貴在堅持,尤其是對于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制力不強,沒有恒心,這就更加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只有學校積極倡導,教師認真督促,家長則必須密切配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兒童肥胖問題。在這個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社會時代,兒童肥胖問題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許洪.運動減肥營養(yǎng)支持與建議[J].新課程學習(中),2011,( 3).
[2]魯琦,吳本連.淺析有氧運動與減肥的關(guān)系[J].安徽體育科技,2005(4).
[3]胡隆成,劉云武.人體致胖機制與運動減肥的研究[J].瓊州大學學報,2006,( 5).
[4]何斌.對少年男籃運動員訓練時負荷強度的探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
[5]沈通彥,李軍漢,黃雷,湯薇.運動減肥的生物學機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