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洪偉
故鄉(xiāng)多山,盛產(chǎn)山歌。夏夜星空下乘涼,冬日火塘旁取暖,大人有空閑和孩子們在一起,不是講山精樹怪的故事,就是教孩子唱段童謠。
在故鄉(xiāng)流傳最廣的,是一首《花鼻子》:“花鼻子花,上長沙。跑到長沙滑一腳,轉(zhuǎn)來讀幼學。幼學難用心,當不得去賣針。賣針難數(shù)錢,當不得去挑鹽……”這個“花鼻子”換了不少職業(yè),終于做到萬人之上的皇帝,卻還是不滿,又做了神仙。“神仙難洗澡,卻被虱子咬死了”,這便是他最后的結(jié)局?!盎ū亲印?,就是戲曲中的小丑,無疑,這是一首帶著訓誡意味的歌謠,諷刺那些三心二意、這山望著那山高的貪心之人。然而童年時,津津有味地念著這首兒歌,倒覺得這個“花鼻子”蠻可愛,而且游歷天下,各種職業(yè)換來換去,很是叫人羨慕。對于他“被虱子咬死”的結(jié)局,也頗有些不滿,這大概是當初編歌謠的人始料不及的吧。
我最喜歡的,是一首《扯謊歌》?!俺吨e歌”許多地方都有,咱們那兒的“謊”,“扯”得別開生面:“三歲的伢崽會唱歌,屋大的石頭滾上坡,去時看見牛下蛋,轉(zhuǎn)來看見馬叼窠(‘叼窠是方言,即鳥兒在樹上做巢),黃桷樹上泥鰍叫,急水灘上魚做窩……”現(xiàn)實中種種荒誕不經(jīng)的事,在童謠中俱成了奇麗可愛的景象。家鄉(xiāng)的人們見面聚談,如果哪位吹得有些離譜了,立馬有人說:“嘿,又唱‘扯謊歌了!”
也有許多童謠并不走詼諧路線,而是以情見長?!奥槿缸勇?,地上爬;娘燒火,女織麻;織鋪帳子打發(fā)爺(‘爺即父親,讀音同‘涯);爺在省里搭信回,要娘莫打嬌嬌女;嬌嬌女,眼前花;一片鑼鼓響,到了別人家?!边@歌謠朗朗上口,所以幼時的我常常掛在嘴邊,只是當時并不解其中深意。及到稍大,姐姐出嫁,已近中午,她還待在房中,抱著母親不肯走。堂屋中忽地鑼鼓聲響起,催促新娘子出門,姐姐頓時大放悲聲,由伴娘攙著,戀戀不舍地走出家門。那一瞬,腦海中自然地冒出這首童謠?!耙黄尮捻?,到了別人家”,平平淡淡一句,卻有無限深情。后來,讀過不少寫親情、別離的詩,卻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那些繁麗的辭藻,都敵不過這首樸素真摯的童謠。
香港散文家董橋,有一篇文章,題作《沒有童謠的年代》,感慨在這個粗糙、浮躁的時代,人們喪失童心,再也沒了天真爛漫、口耳相傳的童謠。我很慶幸,自己能有一個綴滿童謠的童年,擾攘紅塵中,得以不時回過頭去,咀嚼那一首首來自天籟的童謠,燥熱、干涸的心,便仿佛得到清泉的滋潤,重又變得寧靜、豐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