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煜鈺
【摘要】 誦讀教學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語文教學活動。如今的語文課堂中誦讀教學越來越走向“邊緣化”,面對這種困境我們必須積極提升誦讀的藝術性,啟發(fā)教學的誘思性,同時拓展朗讀面、實現(xiàn)讀的方式多元化,從而使學生在誦讀教學中體味到語文的真、善、美。
【關鍵詞】 誦讀教學 藝術性 誘思性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5-070-01
誦讀是指作品思想通過清晰、響亮而包含感情的聲音,并結合各種語言手段得以表達的語言藝術活動。誦讀教學就是運用朗讀、吟誦進行語文教學的活動,是語文課堂中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系統(tǒng)地誦讀訓練能使學生注重和糾正發(fā)音,有利于普通話的學習和掌握;其次,經(jīng)常性地誦讀有利于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反復有聲訓練加強了記憶,也能使學生從優(yōu)秀的文本學習中掌握了不少美文美句;第三,把作品中的意境、情感通過誦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味到文章的語言美、感情美、形象美、人性美,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最后,通過誦讀文質兼美的作品,使學生和作者感情交融,產(chǎn)生共鳴并實現(xiàn)移情,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素質。
一、語文課堂上誦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重作品分析,輕誦讀的現(xiàn)象
教育學家葉圣陶明確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和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然而在現(xiàn)實中,誦讀教學卻逐漸淪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附屬品”。老師只著重介紹作者及作品背景,講授作品的思想感情而忽視了誦讀,只在課堂多余的時間里才勉強發(fā)揮讀的作用。
只注重講解考試重點而忽視誦讀的“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作品通透理解,不利于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一味講解的課堂也缺乏生機,老師和學生之間失去交流的“橋梁”,不利于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如果沒有這種有聲活動的配合,學生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這與素質教育的宗旨也背道而馳,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養(yǎng)。
(二)語文課堂上誦讀教學的有效性不強,誦讀效率不高
現(xiàn)在的情況是普遍的對誦讀教學的認識不強: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誦讀的價值,認為讀的只是單純的動動嘴皮子,不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中去把握全文的真善美,這就降低了誦讀教學的遷移作用;老師對學生的誦讀也缺少恰當?shù)摹⑦m時的方法指導和示范。說到底我覺得是老師對這種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只是把誦讀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小補充。這樣一來既不利于啟思誘導,影響學生朗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會弱化學生的誦讀意識。誦讀形式過于單一化,內容過于狹窄使學生易產(chǎn)生疲憊、煩躁心理,這樣的教學效率怎么能高呢?誦讀教學實效性低下,學生積極性降低,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卻當行其道,誦讀教學一度走向邊緣化。枯燥、煩悶的語文課堂教學一步一步地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針對現(xiàn)狀的反思
“書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睍暲世适钦Z文課堂的應然模式,可事實上,語文課堂卻逐漸走向“死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及時的反思,在這里筆者針對誦讀教學提出些許建議。
(一)挖掘誦讀教學的藝術性
誦讀教學并不是把書面文字簡單的變成有聲語言即可,而是一種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把靜態(tài)的文字動態(tài)化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感知、聯(lián)想、想象、移情等方式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全文主旨,并以聲情并茂的方式朗誦出來。增強教學的藝術性,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到聲音美、情感美,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強化學生的吟誦意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情感是靈魂,沒有情感的誦讀就如行尸走肉般沒有生機,沒有穿透力。當作品中的情感、意境,美感通過聲音體現(xiàn)出來時,作品也就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情感共鳴。在此過程中,誦讀的藝術性被充分挖掘,學生享受到誦讀樂趣的同時,必然強化學習意識,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二)發(fā)揮誦讀教學的啟思誘導性
啟發(fā)誘導作為教學的主要原則,對于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必不可少。在語文課堂中同樣要積極發(fā)揮誦讀的啟發(fā)誘思性。在誦讀教學中老師應積極地發(fā)揮啟發(fā)誘導作用,使老師寓教于樂,學生寓學于樂。老師的示范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利于學生誦讀興致的高漲;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老師適時的指導可以更好把握情感的基調,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改變學生對作品的感情把握;在誦讀教學之后老師不要忘記鼓勵,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課堂誦讀意識,提高整體教學的效果。
(三)拓展誦讀形式的多樣化
誦讀教學主要集中在詩歌、文言文上,而對語文中占最大比例的記敘文誦讀可能比較少,議論文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看到了在實際教學中誦讀的范圍比較狹窄。誦讀的形式主要是齊讀、順序讀,分角色讀、表演讀所占比例極小。范圍狹小,形式單一,必然加重學生的誦讀疲勞、煩躁,減弱了學生對這一形式的熱情,降低效率。所以在誦讀教學中,拓展誦讀面,實現(xiàn)誦讀形式多元化,非常有必要。
在教學中,老師應有計劃地拓展學生的誦讀面,使學生全方位地接觸誦讀教學,享受到多種內容形式誦讀的樂趣。同時,老師也應該根據(jù)學習需要及課文內容,設計合理的誦讀方式,實現(xiàn)誦讀方式多元化。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教師在藝術道路上勇于鉆研,精益求精。我想誦讀可以給教學藝術的魅力添磚加瓦,讓學生多讀一讀,多誦一誦,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教與學變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