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連新凱(1988.12-),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專業(yè):產業(yè)經濟學。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基于經濟學理性的政策制定越來越依賴于經濟主體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因素對政策變革的影響。從基于心理學的行為經濟學入手來分析一定情境下“在位者”①和民眾面對政策改革的反應,可以解釋和揭示改革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困難所在;通過行為經濟學實驗研究可以證明利用心理因素進行政策改革的可行性。這一切都說明,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加強對人們心理的分析,盡可能考慮民眾心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會極大地增強政策的可行性。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傳統(tǒng)經濟學;政策改革;理性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guī)律,心理學與傳統(tǒng)經濟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心理學對認知理論最新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xiàn)象,從而形成的一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傳統(tǒng)經濟學將其理論建立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基礎上,其中最基本的假設是“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自利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我們不能否認以此為基礎的傳統(tǒng)經濟學對經濟政策制定,以及對經濟發(fā)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更不能忽視傳統(tǒng)經濟學內在的缺陷,例如,傳統(tǒng)經濟學無法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非物質動機”或“非經濟動機”的行為。“如現(xiàn)實中許多人并不追求物質利益或者金錢的最大化,他們追求道德情操,千金不易甚至至死不渝”,[1]傳統(tǒng)經濟學將其解釋為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是很蒼白的。
行為經濟學就是以此為基礎興起的一種新興理論。行為經濟學認為人類并不像傳統(tǒng)經濟學中假定的“經濟人”那樣具有完全理性,并從人類的心理機制著手有力地證明了有限理性、有限自私、有限自制力、注重公平等才是真實的人性,以此為基礎的行為經濟學對現(xiàn)實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出發(fā)來探討一些在政策改革過程中可能得不到應有重視的問題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一、基于行為經濟學的政策改革分析
近些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多次授予行為經濟學家充分說明了行為經濟學已經越來越受到經濟學界的關注和認可。心理學和傳統(tǒng)經濟學的有力結合形成了對主流經濟學具有強烈沖擊的人類行為理論分析,其與傳統(tǒng)經濟學截然不同的觀點對現(xiàn)實政策改革有很強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一)政策改革應該對在位者的反應足夠重視
居于主流地位的傳統(tǒng)經濟學將其理論建立在一種理想的假設基礎上,假設決策個體具有穩(wěn)定和連續(xù)的偏好,在任何情況下有能力做到偏好最大化,最大化這一行為準則是理性的、非情感的,人們采取合理手段“維護自身的利益”,經濟學應該是道德無涉的科學。[2]行為經濟學認為,在現(xiàn)實的經濟活動中,人類行為的經常狀態(tài)是不完全理性的,因此經濟活動本身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于1979年對“完全理性”提出了明確的質疑與批評,認為傳統(tǒng)經濟學的預期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人類行為的認知。傳統(tǒng)經濟學在研究不確定性和風險時用期望效用來解釋人類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時的選擇。
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卻發(fā)現(xiàn)這個模型存在著不足??崧鲞^這樣一個實驗。給被試驗者兩種選擇:25%的機會贏得3000元和20%的機會贏得4000元。這種情況下65%的人選擇了后者,這與傳統(tǒng)預期效用模型的推導并不矛盾。但當選擇內容變成100%機會贏得3000元和80%機會贏得4000元時,有80%的人選擇了前者。這時候,若讓傳統(tǒng)經濟學中的“理性人”來做決定,他們會認為:選擇前者是錯誤的,因為4000*80%=3200,期望值要大于3000.這顯然與現(xiàn)實并不相符。這一試驗很具有代表性,說明人們在現(xiàn)實的經濟判斷或概率判斷環(huán)境中經常做出一些不完全理性的選擇,這些選擇與傳統(tǒng)的效用最大化理論的論證存在著系統(tǒng)的偏差。
“損失厭惡”同樣可以解釋在發(fā)展中國家政策改革面臨的困難。在改革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資源或利益從一個(或者一些)群體轉移到另一個(或者另一些)群體。如反壟斷法的實施會給消費者帶來收益,又不可避免地會給在位者帶來損失,與消費者所得到收益帶來的滿足相比,在位者受到的損失會所帶來的厭惡感更加顯著。
(二)政策改革應該加強對民眾的思想引導
國家政策變革的困難還可以用另外一種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即:“人們總是偏愛現(xiàn)狀,不喜歡改變,要變也是喜歡往貼近現(xiàn)狀的情況變?!边@便是由比爾·薩繆爾森(Bill Samuelson)和理查德·澤克豪澤(Richard Zeckhauser)提出的“現(xiàn)狀偏好”理論的核心思想。他們在實驗室實驗和現(xiàn)實考察研究中對此做出了論證。比如,在實驗室實驗中讓受試者在兩種情境(中性版本和現(xiàn)狀版本)中進行選擇。中性版本情境是受試者從叔父那里繼承到一筆財產,并打算用這筆財產進行投資;給受試者4中選擇:中等風險企業(yè)、高等風險企業(yè)、國庫券、地方政府債券;現(xiàn)狀版本情境是受試者從叔父那里繼承到了一組投資資產,即中性版本中一樣的中等風險企業(yè)的股票(現(xiàn)狀選項),現(xiàn)狀版本中還給出等同于中性版本的其他三種選擇,并且讓受試者自由選擇。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狀版本情境中選擇中等風險企業(yè)的受試者要遠遠高于中性版本。20世紀80年代,哈弗大學新的健康計劃又給了他們檢驗“現(xiàn)狀偏好”的機會。在這一次健康計劃選擇中,老員工選擇原有健康計劃的是新員工的2到4倍。[3]
“現(xiàn)狀偏好”理論使我們認識到,政策的改革阻力可能被低估。在談論政策改革的阻力時,我們經常談到改革現(xiàn)行制度會受到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即原有體制的頑固性,卻往往忽視廣大人民群眾對政策目標的接受程度,即內在于行為中的天然的慣性。在中國最典型的就是現(xiàn)在中國的農村問題。隨著中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農村常住人口不斷減少,中國的農村勞動力短缺、耕地銳減和產業(yè)的空心化已經相當嚴重。國家的一些補助政策并沒有對現(xiàn)狀有很好地改善,從這些年輕人的眼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務農這一行業(yè)深深的鄙視。因此,政策的制定決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的考慮提高普通人民的收入水平,而應該更多地想辦法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三)利用人們的心理習慣設計改革菜單
政策改革的關鍵是引導人們行為的改變。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研究告訴我們依據(jù)人們的心理特點所制定出的一些技巧性的決策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一個計劃節(jié)食減肥的肥胖者面對誘人的食物總是在想:今天先好好吃一頓,明天再節(jié)食;一個心情愉悅的學生在假期面對繁重的假期作業(yè)總是在想:今天先好好玩一天,明天再做;一個工作繁忙的單身白領面對已經很久沒有打掃的單身宿舍總是在想:今天太累了,先好好休息休息,明天再打掃吧。最后我們看到的情況是許多減肥者總是不能真正的減肥,許多學生總是在假期的最后幾天才急急忙忙地寫假期作業(yè),許多忙碌的單身白領總是好久才打掃一次衛(wèi)生。難道大部分減肥者不想減肥?大部分學生不愛學習?大部分白領不愛衛(wèi)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說明在計劃未來去做和當未來變成現(xiàn)在實際所做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
馬德里安(Madrian)和希亞(Shea)針對如上所說的拖拉行為做了一項很有意義的案例研究。他們認為決策者可以簡單地通過他們所設定的默認值來影響最終行為。他們對一家由于默認選擇菜單改變而使員工參與退休計劃的選擇改變的公司做了考察。員工在入職的時候,若要加入儲蓄養(yǎng)老計劃,需要填寫一份表格。盡管這一計劃對員工十分有利,但參與率卻極低。如果讓經濟學家來解決這個問題,按照傳統(tǒng)經濟學觀點,大家首先會想到的解決辦法可能是增加補助。但該公司沒有這么做,相反只是改變了這個計劃的一個細微之處:對新員工入職要填寫的表格做了一些默認選項的變動。在改變前,新員工收到的表格內容是:“如果你想參與到401(k)中請選擇此項。
寫明你想要貢獻的金額?!痹O計內容變動后,員工收到這樣的一份表格:“如果你不想將3%的薪水投入到401K中,請選擇此項?!卑凑諅鹘y(tǒng)經濟學理性推理,這個改變對公司的儲蓄養(yǎng)老計劃應該沒有什么影響,因為這并不會增加新員工的效用—經濟學理性假定決策者具有穩(wěn)定的、前后一致的偏好,始終能夠在給定偏好的基礎上,對外部世界和自己行為的后果形成正確預期,還能夠根據(jù)統(tǒng)計學原理處理已有信息,選擇一個預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但實際的情況是,這個細微的改變的影響十分巨大。當默認選擇是不參與時,只有38%的員工提供了存款;當默認選項改成第二個表格的參與之后,有86%的員工選擇了參與。
馬德里安和希亞認為,盡管不能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看出人們的想法,但可以推測是人們的惰性心理和拖拉習慣導致的結果。許多人看到第一份表格會想:“以后再說吧?!钡酮q如《明日歌》中所談“明日復明日”一樣,明日到來的時候還可以拖延到下一個明日,因此,明日并沒有真正的到來。而公司所做的變革正是運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讓選擇不參與變成了一種“以后再說吧”的行為。這樣,默認選擇項做出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最終卻改變了公司大部分人的選擇及其生活狀態(tài)。
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設計新的機制。針對美國儲蓄率低的問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什洛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根據(jù)馬德里安和希亞的觀點設立了一個“明天儲蓄會更多”項目。項目的基本思路是,讓人們積極作出儲蓄決定,但如果人們對此消極被動,也可以通過默認選擇項確保人們儲蓄。泰勒和貝納茨設計了一個新的機制,要求參與者確定目標儲蓄水平,并從他們的下一年薪水中自動扣除。如果參與者的收入增加,扣除數(shù)量也會自動增加,直到達到當時確立的目標儲蓄水平。結果是令人驚訝的。由于默認值增加的累積,人們的儲蓄率提高到了原來的3倍多。這個計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在參與者什么都不做的情況下,他們依然繼續(xù)儲蓄著。[4]這種產品在美國現(xiàn)在已經開始擴散普及,參與其中的人數(shù)迅速增加。利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聰明的制度設計會怎么樣,SMaRT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三、結論
行為經濟學至今還未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且缺乏傳統(tǒng)經濟學所最看重的數(shù)學基礎。我們可以說行為經濟學并未成熟,但我們必須肯定的是它對我們經濟分析和政策改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傳統(tǒng)的經濟學的理性假設有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馬克思認為:“人類理性最不純潔,因為它只具有不完備的見解,每走一步就要遇到新的待解決的任務。”斯蒂夫·福布斯也曾經說過:“市場就是人民,但人民并不完美?!盵5]我們并不能把一切都交給市場,把一切交給傳統(tǒng)經濟學所謂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中國正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在制定改革政策時,更多地關注人們的心理因素,更多地關注人們行為的非理性因素,也許我們會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注解:
①本文所說的在位者指改革政策的利益相對人或者集團,該利益相對人或者集團一般是改革政策的承受者,可能在改革引起的利益調整中成為受損害的一方。
參考文獻:
[1]景玉琴.經濟學視域中的理性[M].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5頁.
[2]馬濤.行為經濟學對傳統(tǒng)主流經濟學的挑戰(zhàn)[J].社會科學,2004,(7).
[3]Samuelson & Zeckhauser.Status quo bias i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1988,59(7).
[4]Thaler & Benartzi.Save more tomorrow Using behavioral economics to increase employee sav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S1).
[5]斯蒂夫·福布斯,伊麗莎白·艾姆斯.重鑄美國自由市場的靈魂[M].華夏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