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戲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體,所以應該看作是詩乃至一般藝術的最高層?!睉騽∽鳛橹形鞣轿膶W創(chuàng)作的重要形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然呈現(xiàn)相當成熟的形態(tài),我們不能說孰劣孰優(yōu),而要重在比較中西方這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品相。英國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全部創(chuàng)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巔峰,而中國元代紀君祥所創(chuàng)作的《趙氏孤兒》則是最優(yōu)秀的中國歷史劇之一,也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被王國維擬列為世界大悲劇之中。兩者同是悲劇,同有共鳴,但各有差異。所以,比較《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對于分析中西方戲劇思想的異同,從而研究中西方的道德觀、悲劇觀和人性傾向提供文學支持。
首先,我從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兩部戲劇的相同點
第一:顯而易見,《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作為中西方悲劇的代表劇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地位。兩者都是悲劇,而且故事情節(jié)很相似。故事都是設置為在特殊的家庭情景變化之后,主人公淪為殺父仇人的兒子,并且得知真相并最終替父親報仇雪恨的故事。
第二:“人性”是兩部悲劇的主題思想??梢钥闯觯诵陨茞耗耸秦灤┱麄€戲劇的重要連接點,并且都通過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展現(xiàn)這種人性的發(fā)展和變化。比如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和《趙氏孤兒》中質問道“我只問他人心安在,天理何如?”都無不顯現(xiàn)了悲劇中關于人性的表達。
第三:兩部劇中都一直圍繞著“復仇“展開了關于“生死”的討論。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在通往復仇的道路上,雖然有過反復的糾結和掙扎,但還是自己親手或者促成和見證了很多人的死亡,自己最終也死在了毒劍下。元雜劇《趙氏孤兒》中趙武后來也成功手刃屠岸賈,高呼“我將這二十年積下冤仇報,三百口亡來性命償,我便死也何妨”,不僅為自己的家族報仇雪恨,自己也終于復姓揚門??梢钥闯觯诔鸷廾媲埃瑑烧叨歼x擇了用終結和死亡來結束仇恨,.要生命,就看不到正義;要重現(xiàn)正義,就要毀滅生命。寧可用死成全生命存在的價值,也不愿背負茍且偷生所帶來的道義的譴責和內心的負罪感。
兩部戲劇雖有共通之處,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維本質上的相異,所以相比它們之間的不同處才是我們的核心。
我從六個方面來分析《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的不同之處。
第一:從文本的結構上看,戲劇安排的高潮點不同,也就是說戲劇中人物心理的突轉期不同?!豆防滋亍分?,戲劇的突轉點很靠前,在戲班進宮表演后就產生了,故事表現(xiàn)點就主要集結在哈姆雷特摸索復仇之路以及在行動上的踟躕糾結。與之相反,《趙氏孤兒》中,人物心理的突轉期靠后,整個文本先是對趙孤的成長以及程嬰告知其身世的過程做了很長的鋪墊?!豆防滋亍分惺怯晒防滋刈陨頌橹鲗Яα看俪晒适碌耐蛔兒透叱?,而《趙氏孤兒》中則是由外界力量促成的?!豆防滋亍分兄饕ㄟ^表現(xiàn)人物自己內心的心理沖突和變化,體現(xiàn)個人主義中的人性面,而《趙氏孤兒》的主要沖突和正義人物之間的沖突交織在一起,人物性格的內部沖突與外部沖突交織在一起,正面人物的正義行為全都凝聚在人的生命的光點之中。這種不同的戲劇結構安排也就使莎士比亞和紀君祥在刻畫人物時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是主人公的刻畫,在《哈姆雷特》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的內心是相當復雜的,多面性的,也是很真實的。當父親的魂靈對他說:“兒??!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著我睡著時,拿著毒草汁滲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靈魂無法安睡。兒??!你的母親不能為我守節(jié),證明她的虛偽,你可以為我報仇,但絕不能加害于你的母親,就讓她聽天由命好了,讓她受天良發(fā)現(xiàn)的責備好了”后,哈姆雷特下決心為父親報仇,但又要他的部屬不準透露他遇見了鬼魂。一方面他想報仇,但另一方面害怕他報仇的計畫引起叔父的疑心,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態(tài)。在對待奧菲利亞的愛情上,哈姆雷特一方面是一個敢于追求愛情的快樂王子,自由而大膽,但另一方面,他在面對仇恨時,覺得奧菲利亞的父親潑婁涅斯為殺死自己父親的幫兇,他從內心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感,所以他又有所逃避的裝瘋回避奧菲利亞的愛情,最終竟有些殘忍的看著她溺水而亡。在對待親情,對待母親上,他也展現(xiàn)了內心的極其復雜和糾結,一方面有俄狄浦斯式的情結使她無法原諒母親的背叛,女人的多情,但另一方面,血濃于水的感情又使她無法割舍?!囤w氏孤兒》中,對于趙武的刻畫是相對單一的,兩元性的。趙武雖與屠岸賈有長期相處的義父子之情,但他一旦得知真相后,馬上將感情變?yōu)閱我坏某鸷?,將家族滅門之仇列在了首位,成為了正義的化身。其次,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哈姆雷塔》中的克勞迪斯也被刻畫得很真實,他在懺悔時有過悔意。而《趙氏孤兒》中,屠岸賈是個完全徹底的惡人,他專政屠殺忠臣,是整部劇中邪惡的代表者,明顯與程嬰等形成二元對立。
第二點是關于人性秩序和社會秩序。莎士比亞作《哈姆雷特》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哈姆雷特人性的多面性不僅是伴隨著他成長的歷程和故事的發(fā)展,也是在文藝復興的大背景下的。他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對于世界、人生,對人、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愛情、友誼等有與傳統(tǒng)的教會觀念不同的新看法。一種涌動在思想中的混雜和不定性造就了哈姆雷特以及他所必須遵從的一種發(fā)自內心的人性秩序。后來哈姆雷特的憂郁與裝瘋,復仇行為上的遲疑與延宕都是一種掙扎和維護人性秩序的必然。他所思考的不光是復仇的事,還有人的價值、必要的道德秩序和倫理。他有行動也有一個偉大的目標,但在這個偉大的目標前,他想行動但不知如何行動。這種猶豫踟躕,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把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趙氏孤兒》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社會道德約束的力量要大于人性內心的力量。作者刻意放大家國責任的利害關系,弱化人之間的細微情感。這與中國歷來建構在血緣關系上的親屬關系密切相關,當趙武得知撫養(yǎng)自己的義父是殺父弒母的仇人時,他所考慮的便不再是該不該復仇,而是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家族復興的大旗,他想達到的是匡扶趙氏,除惡揚善的目標。所以,一種長期形成的社會秩序性不自覺的約束了他,這便是《趙氏孤兒》中社會秩序的體現(xiàn)。
第三點是悲劇及復仇的個人性和群體性。在《哈姆雷特》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悲劇主體是哈姆雷特,復仇的主體也是他。他親自促成高潮的到來,親自拿起毒劍完成最后的復仇步驟,親自見證他復仇之路上犧牲的人們。而在《趙氏孤兒》中,我們不能簡單的定義為趙孤為悲劇人物和復仇人。整個趙家復仇過程中,趙孤、公孫杵臼、程嬰乃至韓厥都是悲劇人物。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自己親人的生命或者利益來幫助趙孤完成家族復興大業(yè),所以,他們是二元對立中忠善的群體代表??梢哉f,《趙氏孤兒》中的悲劇不是趙孤一個人的,是群體性的。其實這點也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悲劇認同的差異,西方更注重內指性,而中國更注重外指性。
第四點是線索不同?!豆防滋亍分?,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條是哈姆雷特發(fā)現(xiàn)真相、準備復仇、完成復仇的故事情節(jié),一方面是哈姆雷特內心糾結,延宕踟躕的心理活動線?!囤w氏孤兒》中,一條是圍繞主題立意“孤”而展開的“救孤、搜孤、揚股、報仇”的明線,另一條則是善惡對抗,宣揚民族道德指向的暗線。
第五點是悲劇結果不同?!豆防滋亍纷罱K是以哈姆雷特成功殺死克勞迪斯,自己也死在毒劍下結束的。這期間,他的情人死了、朋友死了、母親也死了,是個近乎真正完全毀滅的結果,這無疑讓悲劇性更濃重一些?!囤w氏孤兒》最終是以趙武成功殺死屠岸賈,光復家族,報仇雪恨結束,比哈姆雷特更完滿,更大快人心。但是,我們看到不管是開始還是最后,趙氏孤兒他還是始終是個孤兒,結局雖然表面歡喜,實則還是個悲劇。這兩種不同的結尾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維有直接的關系。西方人更注重關注人的內心和真實感受, 注重通過悲劇本身來對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進行思考,更注重道德觀對人心靈的凈化和升華作用。而中國受到長期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禮教和佛家思維根深蒂固,善惡終究有報,忠奸始終分明,更傾向于通過故事起到道德教化作用,使中國傳統(tǒng)觀念得到進一步宣揚。
第六是復仇主人公復仇心理不同?!豆防滋亍分校防滋孛媾R的是很復雜和糾結的情況。首先是一方面是殺父仇人、一方面是叔父,一方面是母親、一方面又是背叛的女人。他對母親的愛使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陰影,他無法再相信女人但又愛女人的欲望糾纏在一起。他想復仇又懼怕叔父的勢力,很注意自己的地位和形象等等?!囤w氏孤兒》中趙武的心理遠沒有哈姆雷特復雜,他所背負的就是家族冤死的三百條人命,自己父親母親的生命和聲譽,所以,他只一心報仇雪恨,少了其中更多的掙扎和猶豫。
總之,《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同作為世界文學中悲劇的代表之作,給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思維的異同提供了很好的文學藍本。我們不能說孰好孰壞,這都是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所形成的,我們只有從基礎的源于生活的文學作品開始,再上升到宏觀的本質性的中西觀念來剖析其中差異,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