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隨著國內民眾“納稅人”意識的提升,近年關于稅收、稅負的議題,不斷地引起了很高程度的社會關注。不久前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報告提到“中國人均稅負近萬元”,再次成為牽動人心、見仁見智的熱議話題。在今年的兩會上,亦常有人提起種種看法。在此,愿以本人作為研究者的分析認識參加討論。也有幾點看法以饗讀者。
第一,所謂“人均稅負”,實指政府財政收入的人均量值,或可稱為“人均財政收入”。因為財政收入的主體是稅收,政府全部收入與GDP之比,通常在廣義概念上被稱為“宏觀稅負”。那么把政府收入分攤于全體社會成員,引出“人均稅負”概念,學理上按說也并不為錯,但就此概念對百姓的感受而言,卻與“人均財政收入”的表述發(fā)生了重大區(qū)別。究其原因,應指出把稅收“負擔”概念量化到具體的每一個人,很容易引發(fā)民眾的“稅負痛苦”或“稅收厭惡”。
第二,“宏觀稅負”,它反映的是某一經濟體在特定發(fā)展階段、特定經濟體制和財稅制度之下的政府資源(財力)集中度,可藉此具體分析該經濟體“以政控財,以財行政”的財政分配相關特點和政府作用空間。如以這一指標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tǒng)計口徑作國際比較,可知我國目前水平不超過35%,屬發(fā)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明顯低于發(fā)達經濟體,不存在宏觀稅負過高問題。
第三,應當說,把“宏觀稅負”量化為“人均稅負”這一指標的實際意義不大,還容易生發(fā)誤解。因為原因主要有:一是從直觀形式看,我國從居民個人那里直接征收的稅收收入,在目前階段還不足一成,即十成政府收入中,九成以上是以各種方式從企業(yè)那里征收的;二是從實質問題看,總體稅負的歸宿也絕不應平均地落于全體社會成員,而應當高低不同,體現(xiàn)稅制和財政分配(轉移支付等)合成的應有的“抽肥補瘦”再分配功能。具體分析則應當指出,企業(yè)繳的稅,最后的稅負歸宿并不一定就落于企業(yè)自身,除企業(yè)所得稅這種直接稅基本上無轉嫁機制之外,還有形式上由企業(yè)繳納的增值稅、營業(yè)稅等流轉稅,會依商品的供求彈性與市場競爭關系而發(fā)生較復雜的轉嫁。經分析表明,大部分流轉稅是最終由消費者負擔的,所以流轉稅因其稅負可轉嫁的特征而被專業(yè)語匯稱為“間接稅”(也就是說間接地相關于稅負歸宿人)。于是,我國由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特征所形成的稅收負擔歸宿的格局與特點,便成為 對“稅負壓力”問題作出理性分析認識的關鍵點。
為了回應公眾訴求,降低實際的“稅收痛苦”程度,隨著經濟發(fā)展、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凸顯,我國在總體稅制結構中應適當?shù)?、逐步地提升直接稅的調節(jié)作用,以及提高直接稅收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這顯然更加符合現(xiàn)代國家治理與現(xiàn)代財稅制度的要求,十分有利于社會和諧和使全體成員更好地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