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莉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中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領(lǐng)域上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在這個過程中,社交禮儀無疑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禮儀不但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還能折射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為中西方國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使得它們在社交禮儀方面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我們必須對這兩種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本文以英語國家中的英國,加拿大,美國為例,通過對比中西兩種社交禮儀之間的不同,為大家能夠更好的了解中西社交禮儀文化提供幫助。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社交禮儀;禮儀文化差異;特征;跨文化交際
社交禮儀可以被定義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必須參照的標準的行為準則,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但是有時候,中國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這種中西方在社交禮儀上的差異是由于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1]在人際交往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在社交禮儀方面的異同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它也有利于促進中國和西方之間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接觸,并為我國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本文將介紹一些雙方之間在現(xiàn)代社交禮儀上的分歧,而不是對整個歷史時期的詳細說明。
一、中西方現(xiàn)代社交禮儀的特點
(一)現(xiàn)代中國社交禮儀的特點。 (1) 注重家庭關(guān)系。此特點可通過中國家庭的結(jié)構(gòu)反映出來。中國式的家庭結(jié)構(gòu)非常復(fù)雜。傳統(tǒng)的家庭結(jié)構(gòu)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們幫忙照看孩子。當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會幫助父母照顧老人。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并為對方提供援助,從而建立親密的家庭關(guān)系。(2)強調(diào)集體主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diào)集體主義。它主張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團結(jié)就是力量。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3)面子問題。 “面子”也叫做“臉面”,中國人向來重視面子。這是中國人的人格和身份的一種標志之一。中國人愛面子,經(jīng)常會做出為了保全面子而內(nèi)心妥協(xié)的行為。(4)等級觀念。在超過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中國處在一個由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等級社會里。在這樣的社會里,沒有人權(quán),沒有平等。到了今天,這種等級觀念還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心里。比如,在學(xué)生的眼里,老師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父母之于子女也是一樣。
(二)現(xiàn)代西方社交禮儀的特征。(1)女士優(yōu)先。西方人倡導(dǎo)“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這并不是因為婦女被視為弱勢群體,她們理應(yīng)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真正的原因是,在西方國家中,婦女被視為“人類的母親”。所以,西方人想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而對她們給予特殊待遇。如今,“女士優(yōu)先”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在國際社會交往中被廣泛認可的規(guī)則。(2)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指認為個人權(quán)利在一個社會中是最重要的。大多數(shù)西方人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身份和個性,應(yīng)該得到承認和加強。因此,只有了解了西方所倡導(dǎo)的個人主義,才能理解西方人是怎樣看待親情,友情和隱私的。個人主義的核心是追求個人的成就。這也是西方社會高度推崇和追求的價值觀。[2](3)個人榮譽感。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當他們獲得了至高的成就時絲毫不會掩飾他們的自豪和喜悅,和中國人不同的是,他們十分樂意接受別人的贊賞和肯定。因此有的時候,我們中國式的謙虛和自我否定,通常使得西方人不滿。
二、對于中西方現(xiàn)代社交禮儀差異的分析
(一) 稱謂。(1)名字。雖然西方人和中國人的名字都由兩部分組成——姓和名,可是它們的順序和用法卻不盡相同。在中國是先說姓后說名,在西方,是恰恰相反的。(2 )頭銜。在中國,當稱呼上級或長輩時,我們通常使用“頭銜+姓”,而在西方,即使是稱呼長輩,也常常是直呼其名字,因為在他們看來,人人生來平等。
(二)問候。問候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在中國,當人們遇見熟人或朋友,他們總是會說:“你吃了嗎?”,“你要做什么?”或“你去哪里了?”至于中國等,這些是最常見和熟悉的方式問候?qū)Ψ?。事實上,中國人并不真正希望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同時,如果對于西方人也通過這種程式化的方式來問候,會讓他們感到很奇怪,甚至引起誤解,因為他們會把這種問候的方式當作真正的問題。
(三)會話。 (1)道謝及回應(yīng)?!爸x謝”被廣泛應(yīng)用于英語。事實上,這個詞不僅僅表達了對于別人施與幫助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一種顯示禮貌的方式。在中國,“謝謝”在親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間是不經(jīng)常使用的,因為它會讓彼此感覺到一種距離感。說英語國家的人對于“謝謝”?;貞?yīng)道“不客氣”而中國人?;貞?yīng)為“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指責,而不是要提供幫助。(2)隱私話題。在中國,人們會把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薪水、信仰等視作對對方的關(guān)心或代表了關(guān)系的親密,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崇尚個人主義。西方人相信,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任何有關(guān)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都是交談中的禁忌。
(四)邀請。在英美文化中,在向別人提出邀請前需要確定對方有沒有時間。請客意味著向?qū)Ψ浇栌脮r間,因為他們非常地尊重和珍惜時間。如果有人收到邀請卡,他或她必須對于是否能接受邀請給予明確答復(fù)。而在我們國家,沒有必要特意提前邀請某人。而且中國人有時是歡迎那種不請自來的朋友,他們會把這種做法視為一種驚喜。如果主人對于這種不速之客招待不周的話,會被認為是不友好的表現(xiàn)。
(五)宴請賓客。(1)入座禮儀。在中國,我們的餐桌通常是圓形的,對向門口的位置被認為是“上座”。這個位置也通常是一桌賓客中年紀最長或地位最高的人入座?!吧献睂γ娴奈恢猛ǔS芍魅巳胱??!吧献迸赃叺奈恢靡步袀?cè)座,由其他的賓客入座。在西方社會,餐桌是長方形的,在正式的晚宴中,男主人和女主人分別坐在餐桌的兩端。賓客中被認為地位最高的男士入座在女主人的右側(cè),而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側(cè)。而且在餐桌兩側(cè)通常是一男一女相對而坐。(2)餐具。在中國,人們習(xí)慣用筷子取食,當然有時候也使用叉,勺,刀等。但作為中國人,筷子是最常見的餐飲工具。在西方國家,情況更為復(fù)雜。不像中國人會把一餐食用的食物一次性的呈在餐桌上,西方人用餐是分幾個步驟的。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餐具。各種餐具是依次擺放在餐盤旁邊。在用餐時,通常是由外側(cè)向里側(cè)的順序使用餐具。(3)用餐氣氛??傮w而言,和中國人餐桌上的熱鬧不同,西方人的餐桌上的氣氛是比較安靜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非?;钴S,很擅于使用身體語言。但只要他們坐在餐桌前,他們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食物上并認真的切割餐盤里的菜肴。而中國人在餐桌上喜歡交談,為別人夾菜,勸別人飲酒,餐桌上的氣氛越熱烈,說明彼此的關(guān)系越親密。(4)飲酒文化。中國人的餐桌上特別講究菜品的色、香、味俱全。這是西餐所不能比擬的。但是西方人的飲酒文化卻也讓中國人感到自卑。以葡萄酒為例:中國人并不如西方人一樣細膩。一般來說,在西方的晚餐上,主人會準備幾種葡萄酒,以配合不同的菜肴。吃沙拉時,他們通常喝白葡萄酒;吃肉時,喝紅葡萄酒;吃甜點時,喝香檳酒;在餐前飲雞尾酒,餐后飲威士忌或白蘭地。對于中國人來說,他們主要在晚餐喝白酒。如今,啤酒和葡萄酒逐漸成為餐桌上越來越常見的酒品。
結(jié)論: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禮儀文化也不斷地走向世界。中國餐館開遍了全球各個角落,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的青睞。我們在了解了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的前提下,取長補短,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一個適合我們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也有利于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讓中國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劉鳳霞. 跨文化交際課程[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2] 金正昆. 涉外禮儀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