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廖保平
官員讀博,成色幾何
文_廖保平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孟學農(nóng)批評官員讀博是圖虛名,招實禍,說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他要抨擊不學無術(shù)、注水的博士。(3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官員讀博本沒有什么錯,問題的關(guān)鍵在,官員的博士學位是怎么來的,是“親自”讀來的,還是入學時走后門,然后論文由秘書代寫,最后博士學位歸自己?
這不叫讀博,這叫買博,文憑貌似真的,實際是假文憑。當然,官員假文憑有兩種,一種是“真的假文憑”,即貨真價實的假證;另一種是“假的真文憑”,上面講到的就是這種嚴重注水的文憑。這些文憑有國外“克萊登”大學發(fā)的,也有國內(nèi)某些大學、黨校發(fā)的。如此文憑可稱為“五不文憑”:即“不必國家統(tǒng)考”“不必上課”“不必做作業(yè)”“不必寫論文”“不必個人掏錢”。
如今從倒下的官員里,總能揪出一些拿假文憑招搖撞騙的,比如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托人在北京中關(guān)村大街上胡亂買了一個法學學士文憑,搖身變成了“北大才子”。
這種買“假”文憑的現(xiàn)象在一些官員中已經(jīng)泛濫成災,實在太普遍、太“正?!?、太順當了,基本上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算要交篇論文,做一些考試,官員也只需秘書代勞即可,大可不必親自動手。也正是因為司空見慣到成為一種“潛規(guī)則”,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言不語,甚至連官員都覺得這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相反,如果不按這個“潛規(guī)則”辦事,那才叫作不正常。
筆者記得《西安晚報》2008年 12月22日的一個報道,說是乾縣科技局局長王顯亮買文憑,這個官兒實在是太誠實了,將一個眾人皆知的“潛規(guī)則”拿到臺上去說——竟然對一位重申考場紀律的考區(qū)負責人破口大罵:“這是啥考試,還弄得和真的一樣?我掏錢買文憑,你有啥資格管我!”
在王顯亮之流看來,所謂考試無非就是走過場,買文憑者與賣文憑者都默契得很,心照不宣,背地里互利互惠,該走過場就走過場。
這一回,賣者卻故意裝清高,這就很令買者如王顯亮等反感了。我們不能不“佩服”王顯亮的勇氣,以及“感動”于王顯亮的真誠。比起那些假惺惺的參與造假者來,他可謂一個“光明正大”的造假者。
從這一角度看,一些官員“讀博”,就是大學與官員之間的一樁買賣,高校無節(jié)操地賣文憑,官員趨之若鶩地去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公平”得很。
就像到處都有假貨一樣,據(jù)說在國外,包括美國也有官員弄假文憑,不過,美國有些官員的假文憑是因擺弄花草、看電視、參加家長會等的“生活經(jīng)歷”而取得的。有報道說,一名接受調(diào)查的人后來被迫承認,他是因為打高爾夫球、休假、做飯以及在家里縫被子而修得學分、獲得了文憑。
這就是說,人家弄個假文憑,雖然也是假,但總還是“假亦有道”,哪怕是擺花弄草,也是一種學習,不會像我們這里的某些官員專拿“五不文憑”,稍微做點樣子都不愿意,還要站出來罵娘——我掏錢買文憑,你有啥資格管我!
“靈通人士”都說,官員弄假文憑只為升遷。然而,這只說對了一半,我們不是有“條例”規(guī)定,在選拔領(lǐng)導干部時要遵照幾個“化”么?其中就有“知識化、專業(yè)化”的要求。這個“化”就是升官的指揮棒。你如何證明知識化?最直接的當數(shù)文憑,沒有文憑就要拼命搞文憑。恰巧,民眾監(jiān)督不力的權(quán)力有無限力量和好處,正吸引著不少高校來攀附官權(quán),如此一來,想不弄出假文憑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不合理的官員晉升標準,使得一些大學與權(quán)力之間形成了默契?!俺鹾酶喵伲瑢m中皆一尺”。某些官員手中有點權(quán)力,又想讓自己的“髻”高點,必然要將權(quán)力用到極致,以達到“高髻”的目的。至于道德與法律,人心與世道,只要有可能阻擋“髻”變高的,都成為眼中釘,肉中刺,畢竟王之所好才是王道。如此看來,官員讀博,讀的不是知識,而是在削足適履,其中的隱憂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