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霞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一重大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不僅要有世界眼光,更要從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拔木爸巍笔侵袊鴼v史上影響深遠的盛世之一,漢文帝、漢景帝在不到40年時間里將一個戰(zhàn)亂后民生凋敝的社會治理得井井有條。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模式,“文景之治”留給后世諸多治國理政的深刻啟示,對于當前調控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社會也有著諸多裨益。
[關鍵詞]社會治理;文景之治;治政遺產;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 K2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4)06-0029-03
歷史中的燦爛一頁:“文景之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并把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不僅要以世界眼光汲取現(xiàn)代各國的治理經驗,更要善于從本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五千年文明是世界文化的河流中唯一沒有干涸斷流的文明……必須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去找我們的精氣神?!盵1]包括“文景之治”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提升“精氣神”、完善治國理政應當研究、汲取的政治智慧。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歷史上西漢時期文帝、景帝父子在位統(tǒng)治(公元前180-前141)時期的社會治理。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漢初政府為結束紛亂的戰(zhàn)爭而力圖建設和平安定的社會,為緩和社會矛盾、修復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而一直施行不擾民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然而現(xiàn)實卻在經濟、政治、邊防、社會等各方面考驗著這個新生的政權。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文帝劉恒繼位約40多年時間里,很多時候,國庫虛空、民生凋敝。社會治理上因“漢承秦制”沿用了許多酷刑和峻法,人民苦不堪言,當時犯罪率居高不下。在這樣一種局面下,文景兩代用短短的三十八年化腐朽為神奇,使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一個矛盾叢生、破敗不堪的社會變?yōu)椤傲髅窦葰w,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2],“移風易俗,黎民醇厚”[3]的治世。
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時指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chuàng)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盵4]在這些方面,“文景之治”也給予了我們諸多啟示。
“文景之治”社會治理維度一:仁君之治
“仁”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孟子認為“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5],也就是人民依附于仁德猶如水向低處流一樣,文景兩帝實行的是一種“仁君”之治。他們的總體思路是“與民休息”、養(yǎng)民蓄富,鼓勵農業(yè)生產。文帝“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6];“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7];親身從事“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集盛祭服”[8]。
皇權既成,大興土木,皇宮巍峨,是歷朝歷代慣象,但文景父子沒這樣做。文景兩朝幾乎無大興土木的工程,克己愛民,真正把“仁”具體到治理國策上。文帝規(guī)定,自己陵墓建造“皆以瓦器”,不準許用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盵9]歷朝歷代,民眾最不堪的是各種名目的稅賦,文帝將賦稅從漢高祖的“十五稅一”減到“三十稅一”,再到后來甚至免稅。深受文帝影響的景帝也規(guī)定“不受獻,減太官”“省徭役”[10]。這絕不是作秀,完全是出于對民生不易的考量。
“方春和時,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民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振貸之?!盵11]春天萬物萌發(fā),草木生物自由生長,漢文帝由此聯(lián)想到,在這萬物化育的時候有的民眾可能正遭受痛苦,憐憫之情縈繞心頭。無論文帝還是景帝,在“治民”上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寬容,認為犯了錯的人猶如犯了錯的孩子,要盡可能給予改正的機會。他們多次大赦天下,如“夏四月,赦天下”、“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六月甲戌,赦天下……”[12]。面對這樣的仁治,民眾還有什么理由不勤懇勞作、不遵紀守法呢?
“仁”的另一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秦毀先王之法,滅禮儀之官,專任刑罰,人民苦不堪言;漢初法律規(guī)制不完備,承襲秦制,保留了許多秦時法度和嚴刑峻法。文帝認為,民眾對于“仁政”的期盼猶如久旱逢甘霖;嚴刑峻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強行實施與秦皇又有什么區(qū)別?他認為“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盵13]法律是為了懲罰壞人,維護好人的利益,達到醒戒規(guī)勸的作用,株連這樣的刑罰,雖然懲治了壞人,但卻連累了更多無辜好人,完全成了一種惡法!所以廢之。同樣,漢景帝認為“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獄,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復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貨賂為市,朋黨比周,比苛為察,以刻為明,令亡罪者失職,朕甚憐之”。[14]漢景帝看到吏治腐敗,使無辜人獲刑甚至失去生命,卻使犯罪的人逍遙法外,感到痛心疾首,下令嚴肅吏治。
文景父子考量民情、體恤民意,寬刑博愛,及時廢除一些嚴刑峻法,撥亂反正,扭轉了秦時暴政給民眾投下的陰影,再現(xiàn)了“古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詘辱焉”[15]的局面,把社會犯罪率降到最低點。
“文景之治”社會治理維度二:諍臣之治
文景“大治”局面的出現(xiàn),與“臣”的作為有很大關系。中國歷史上,君臣關系一直都奉行君為臣綱的信條,君臣關系即為主仆關系。文景父子要求身為人臣,須敢于進諫,助君完善自身;其次思考良方,建言獻策,助君治理。漢代正是因為有著許多以天下為公的諍臣,以其風骨和智慧給社會治理提供了“正能量”。
張釋之,漢文帝時的法官。有一次漢文帝出行中,有行人來不及回避皇帝駕隊,又怕犯蹕,因此躲在橋下,過了一會那人以為皇帝車駕走了,便從橋下走出來,不想使?jié)h文帝的車馬受驚而奔。張釋之依法判處此人“當罰金”。[16]漢文帝認為這個處罰太輕,要求重新重治。張釋之對文帝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措其手足?”[17]指出法律是為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輕易去改變它,就會使人們不再信任法律。天子當如何再管理人民呢?漢文帝聽了,覺得有理,就沒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次有人偷盜了高祖廟前的玉環(huán),文帝大怒,認為小偷大膽妄為須處極刑,但張釋之按律法作出相應判決,理由是“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18]最終說服文帝,維護了法律權威。
這種不畏皇權捍衛(wèi)律法的氣魄和剛正不阿,不僅僅是秉公辦案,更是一種“兼濟天下”的士子精神。當時的大臣都是很敢說話的。有一次文帝與竇皇后及慎夫人同游上林苑,上林安排了皇帝和皇后的座席。文帝進去后就與竇皇后分坐左右。慎夫人則準備坐到皇后的身邊去,大臣袁盎搶步上前,制止說:“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19]并把她引到席位右側,侍坐于一旁。漢文帝覺得極是——法律規(guī)制人人都得遵守,宗室豈可無視法度?
文帝治理23年、景帝治理16年,移風易俗,開辟盛世,離不開一批良臣擘劃方略、進言獻策,將才能用到社會治理上。賈誼是漢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河南太守吳公頗為賞識其才華,向朝廷舉薦,文帝召為博士。賈誼“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悉更秦之法”,[20]為富國強兵提供了許多良策。他氣勢磅礴的《過秦論》,向漢文帝曉以秦亡緣由,提醒規(guī)避亡秦的危險。對于諸侯勢力大增、無所顧忌叫板中央政府,他提出“治安策”以應對,削藩以弱諸侯。消減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針對經濟和社會的治理困境,賈誼提出著名的“論積貯疏”、“論鑄錢疏”等治國良方。賈誼死時33歲,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是他許多治國之策不僅在漢時,在漢后歷代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晁錯繼承了賈誼的削藩思想,在景帝還為太子時就“數(shù)上書,言削諸侯事”[21],后景帝“以錯為內史。錯常數(shù)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悉所更定”。[22]有一次,晁錯的父親問晁錯,為什么要這樣大力削藩?晁錯說:“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晁錯還上疏《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許多治國良策。在后來爆發(fā)的“七國之亂”中,晁錯成為犧牲品,但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批以國是為重的諍臣,使得“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性”,實現(xiàn)了國泰民安。
“文景之治”社會治理維度三:淳民之治
“文景之治”所以大成,除了仁君、諍臣兩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淳民”,這是“文景之治”的重要社會基礎。文景父子兩代的治民之道頗可玩味,那是一種大象無形之治,放寬刑罰,涵養(yǎng)民品,以孝道和重禮之風為核心的民風構筑了漢初文化別具一格的社會風貌,整個社會非常淳樸厚道。
文景時期,天下安定,人民專注生產,各安其業(yè)。整個社會不重機巧,上下同德,鄰里相敬,“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儀”,“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這種“淳民”之品,既是文景之治的條件,又是文景之治的社會治理之果。漢初,民風離亂,偷盜時有發(fā)生,正如《史記·晁錯傳》中描述的“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盜賊不衰”。而改變民風的基礎是加快物質生產,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還能說把天下治好,這是不可能的。當時“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23]正是重視發(fā)展生產、與民休息,糧倉溢滿,才為優(yōu)良民風創(chuàng)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治國方略上的寬刑謹罰,也有利于民眾習養(yǎng)醇厚民風。正如賈誼主張的“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24]。文景既強調法律的作用,也重視道德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建元之始,民樸而歸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富”。朝廷勸農,百姓勤于耕作,人們感于教化,人人自食其力,當時連好吃懶做的人,也積極參與農業(yè)生產,社會上洋溢著務實勤勞之風。
民眾對于國是的參與,對文景社會治理面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妒酚洝酚涊d:齊地有個人犯了法,要到長安受一種殘酷的“肉刑”,“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他的小女兒緹縈十分悲傷,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并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人民來信”。信中說:“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都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25]表示“妾愿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漢文帝讀信后深有感觸地說:“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其除肉刑。”審時度勢廢除了這項法律。文帝時置孝經博士,《孝經》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盵26]這種孝道構成了西漢社會的倫理主線。當時人們看重孝道,綱常倫理、社會規(guī)范制約著人們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側記[N].解放日報,2014-3-6(1).
[2]班固.漢書·高惠高后功臣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班固.漢書·景帝紀卷五[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1.
[4]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百舸爭流奮楫者先[EB/OL].新華網(wǎng),http://www.jiajia.net/shanghai/zw-543538.html.
[5]孟子《離婁章句上》。
[6][7][11]班固.漢書·文帝紀卷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0.41.38.
[8][10][12]司馬遷.史記·孝景本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75.175.176.
[9]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五[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07.
[13][25]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63.165.
[14]班固.漢書·景帝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0.
[15]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48.
[16][17]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60.460.
[18]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382.
[19][21][22]司馬遷.史記·袁昂晁錯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374.375.1375.
[20]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220.
[23]班固.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527.
[24]班固.漢書·賈誼列傳卷四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3.2253.
[26]許嘉璐.孝經·開宗明義章[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系東華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姚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