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奎
摘 要:Seminar教學模式亦可在本科教學中開展。這一教學模式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成績評定三大環(huán)節(jié)。Seminar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查詢資料、閱讀文獻、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獨立學習探索能力等。
關鍵詞:Seminar;本科教學;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85-02
Seminar中文音譯為“習明納”、“習明納爾”或“席明納”,意譯為“研討班”。這一教學模式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并于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回憶自己英國留學經驗時就特別強調從“席明納”中獲益良多。而在我國,Seminar教學模式近年來多用于碩博研究生階段的教學活動,在本科教學中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結合筆者在就學和教學中使用Seminar教學模式的親身體會,本文簡單分析Seminar教學模式及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在本科專業(yè)課教學中構建Seminar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建議。
一、Seminar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Seminar教學提倡的是一種探究、研究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下,課堂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對話、溝通、交鋒、理解、共享、合作的平臺。在國內,當前Seminar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碩博研究生教學。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而言,本科高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專業(yè)課學習,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希望學得更好,也希望授課老師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讓他們學有所獲,因此,在本科高年級專業(yè)課教學中推行Seminar具有可行性、必要性。筆者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明清文學》課堂推行過四屆學生的Seminar教學,在此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反映不斷改進具體的操作方法,修正各個實施細節(jié),有一些心得體會提供給大家,希望諸君有所獲益。個人認為,Seminar教學模式能否成功關鍵在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成績評定。
(一)教學準備
筆者講授的《明清文學》一般在大三上學期或下學期。開學伊始,我就要提前向學生提供一份詳細的Seminar課程計劃,內容包括Seminar教學目標、選題安排、課程流程設置、成績考評標準以及大量的關于各個選題的相關閱讀資料和書目。在學期開學后的兩周內,老師直接指定、分派題目,一般不允許隨意改動。就我的教學經驗而言,51學時的《明清文學》課程,大部分還需要自己講授,只能開放1/3的學時作為Seminar教學。一般筆者安排3次Seminar課堂,每次大約兩周6學時,上臺作報告的人數(shù)限制在10人。
老師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生回歸文學經典,重新找到文學的價值,而不是繼續(xù)陳舊的填鴨式教學。選題有以下一些內容:(1)評析《金瓶梅》中的潘金蓮;(2)才子佳人戲與才子佳人小說比較;(3)金圣嘆介紹;(4)毛宗崗父子介紹;(5)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6)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7)劉鶚《老殘游記》;(8)曾樸《孽?;ā?;(9)李汝珍《鏡花緣》;(10)《封神演義》;(11)《醒世姻緣傳》;(12)《警世通言》;(13)《初刻拍案驚奇》;(14)《聊齋志異》,以及對明清時期若干知名文學家作品的評價,如高啟、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陳子龍、張煌言、夏完淳、吳偉業(yè)、顧炎武、吳嘉紀、屈大均、王士禎、查慎行、鄭燮、袁枚、趙翼、錢大昕、魏源、龔自珍等。
在開展Seminar教學之前,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之外的約定時間內,就選題、資料查詢、資料閱讀、報告寫作等方面的問題向前來咨詢的學生提供輔導和幫助。當然,出于便利考慮,師生之間更多的是通過QQ、E-mail等方式交流。
(二)教學實施
由于Seminar是小班教學,通常情況下課堂上學生人數(shù)不會超過30人,但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一般以50人為一個班級,為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只能安排更多人參加到討論中。不盡人意之處,只好勉而為之。每個學期安排3次大型的Seminar,每次時間長達6學時。
首先在Seminar上,按照教學大綱上每次的選題、流程和時間安排,學生有機會成為此次的“老師”,當眾宣講自己對于某個專題的見解、對于某個作家作品的思考,時間約為15—20分鐘。時間嚴格控制,最多只能延長1—2分鐘,為下一步的討論留下足夠的時間。其次,老師組織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展開積極提問和熱烈討論,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作報告的同學可以單獨或統(tǒng)一做回應,甚至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和批評,時間通常也是15—20分鐘。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新的問題和觀點會不斷涌現(xiàn),所以老師在Seminar上除了傾聽、參與和評價學生們的討論之外,還承擔著控制討論時間、節(jié)奏,引導學生發(fā)言的任務,使得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最后,再由老師或某一個高水平的學生對整堂課的內容做出簡明的梳理、總結、擴展和引申,時間約為5—10分鐘。Seminar重在頭腦風暴的過程,是觀點與觀點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分享,它沒有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也不急于對某個選題下結論,去評斷誰對誰錯,目的在于拓展同學們多維度思考問題,激發(fā)創(chuàng)新性思維。
(三)成績評定
老師對學生Seminar的成績評定,需要打破慣常的以期中、期末考試作為學生成績考查手段的做法,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和分值,把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評定具體落實到學生每一堂課的表現(xiàn)當中。學生成績的評定一般由課堂宣講、書面報告、個人發(fā)言及對集體討論的貢獻情況、出勤率四部分組成。課堂宣講通常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以多媒體輔助進行,它是學生口頭展示研究成果,引發(fā)Seminar討論的基礎,老師根據(jù)學生個人準備和口頭表達的情況評分。Seminar上的集體討論有助于學生在現(xiàn)有的研究基礎上深化對于自己選題的認識,開展進一步的調研、探索和分析,并最終形成完整的書面報告。書面報告所涉及分值的比重較大,是學生成績評定的一個最主要方面;老師對書面報告的要求比較高,給予學生完成它的時間也很充裕,通常要求學生根據(jù)同學、老師的意見進行認真修改,在學期的期末完成并上交。個人發(fā)言和討論貢獻情況以及出勤率,則是用于衡量學生是否參與Seminar,以及在參與Seminar討論時的表現(xiàn)如何。與出勤率相比較,通常情況下個人發(fā)言和參與討論情況所占分值的比例更高,因為討論的過程是Seminar最核心的內容,賦予個人發(fā)言和參與討論情況較高的分值比例,是用于激勵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身在課堂上”,不再僅僅是他人討論時的“看客”,而是要積極參與發(fā)言,“身在課堂中”,真正融入到討論中去,并對集體的討論有所貢獻。那些不參與討論或討論不積極,僅僅說別人“做得很好”、“不錯”之類客套話的同學,將會獲得很低的分數(shù)評價。endprint
二、Seminar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Seminar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目的,而這些能力是學生在傳統(tǒng)的授課式教學或是實驗教學中所無法獲得的,或者是只能有限地獲得的。這些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一)查詢資料的能力
利用數(shù)據(jù)庫進行文獻資料檢索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圓滿完成Seminar教學的第一步是必須保證學生查詢、掌握相關的圖書論文資料。比如上文列出的許多討論題目的書目筆者標注在“國學經典書庫”中可以找到,并提供國學經典書庫的網址http://202.101.244.103/guoxue/。通過Seminar可以讓學生提早接觸文獻資料檢索,并逐步熟練操作。通常情況下除了老師指定的參考資料,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Seminar的選題,學生們常常都會根據(jù)自身的研究情況,通過萬維網、CNKI、碩博論文等數(shù)據(jù)庫等再查尋其他的相關輔助資料,進行辨別、分類和使用,使得自己的課堂宣講、課堂討論以及書面報告更加充實、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與此同時,資料查詢能力的培養(yǎng),也為學生大四完成本科畢業(yè)學位論文、進行基本的學術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閱讀文獻的能力
Seminar教學突破了一門課程只使用一本或幾本教科書的限制,充分利用了圖書館的各項資源,尤其是大量的電子資源和學術期刊;介紹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和分析,將學生的閱讀范圍有效擴大。并且,Seminar教學以宣講、發(fā)言、討論的形式檢驗學生是否閱讀了指定的期刊文章和文獻資料,以及其閱讀、理解和運用這些資料的程度和水平。學生對重要期刊文章和文獻資料進行閱讀、分析、討論、再閱讀、再分析,使得閱讀的作用遠遠突破了對于概念和定義的記憶,而上升到對于觀點的評析、思考和研究,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切實提高。
(三)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說”和“寫”。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Seminar的討論需要學生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重點明確地回答疑問,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辯論,積極理性地說服他人;在書面寫作能力方面,學生對于選題的最終研究成果都要以報告的形式出現(xiàn),筆者還要求學生根據(jù)報告的內容制作PPT,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向師生呈現(xiàn)出來。
(四)錘煉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在未來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的基礎。Seminar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學習氛圍,學生擁有自由的話語權;老師尊重、重視學生不同的觀點,哪怕這個觀點在當前看來是錯誤的;老師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不迷信某本教材、某篇文章、某個老師,不墨守成規(guī),學會思辨,學會從多個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五)獨立學習探索能力
Seminar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全面調動,學生的自信心、責任心、耐心和勇氣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成就感和榮譽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Seminar教學結束之后,老師要督促學生根據(jù)大家的意見及時修改報告并提交給老師作為作業(yè)。與此同時,老師要及時收集處理學生對Seminar教學的反饋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改進Seminar選題,改變課堂討論的方式與結構,改進課堂討論效果,提高老師教學水平,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