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范疇化和非范疇化是語言認知領域的基本概念。人類的語言必然經(jīng)歷由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的過渡。但是,在當代社會,人類語言的非范疇化特征還很明顯,正處于欣欣向榮時期,非范疇化特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存在下去。將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結合起來,探究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過渡時期的諸多社會因素,對于豐富語言學理論,擴展語境理論在現(xiàn)實言語交際中的指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非范疇化 范疇化 語境 過渡 社會因素
一 范疇化和非范疇化
范疇化和非范疇化是語言認知領域的基本概念。范疇化是指人類在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接觸到的事物分類,劃入不同的概念范疇,進而對同一概念范疇內的事物進行對比,確定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征。非范疇化是指對某一確定的范疇內的事物添加新的內容和變體,使其多樣化、豐富化,為更新層次的范疇化提供語料依據(jù)。
威廉·雷柏曾在1995年做過簡單而典型的關于語言范疇化的實驗。他選擇30名志愿者,展示給這些志愿者許多手機,包括不同顏色(紅色、黃色或褐色)、不同材料(塑料、陶瓷、金屬)制成的手機。這些志愿者看到手機后,根據(jù)電話機的顏色、規(guī)格、材料和功能紛紛把手機這種交流工具納入思維中的某一概念范疇,并在以后的交際中利用這一概念范疇幫助其確定手機這一工具。研究發(fā)現(xiàn):100%的志愿者把手機歸于“帶按鍵的具有撥打電話和發(fā)送短信功能”的交際工具;但當他們見到?jīng)]有按鍵(僅有觸摸屏)并且類似于筆記本電腦體積的巨大手機時,60%以上志愿者并不能立刻識別。由此可見,語言的范疇化特征是可變的、抽象的、因人而異的。
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人類把所有事物——包括現(xiàn)在已知的事物和未知的事物——全部認知并納入某概念范疇時,人類將完全了解世界。但由于人類認識世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作為人類認知一部分的語言認知也是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雖然在宇宙中有諸多事物人類尚未認知,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和科技不斷的發(fā)展,人類最終會認識整個世界,從這一意義上說,語言范疇化最終可以實現(xiàn);然而,當今社會是豐富多彩繽紛復雜的,所以語言的非范疇化仍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持續(xù)下去并蓬勃發(fā)展。
二 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過渡時期的語言特點
語境指孕育語言的大社會或小場景。非范疇化或范疇化的語境必然孕育出非范疇化或范疇化的語言。從語境上說,當代社會正是一個由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體現(xiàn)兩大特點:(1)人們的語言大體上還恪守范疇化的特征,但有逐步由非范疇化向范疇化過渡的趨勢;(2)人類語言的非范疇化特征還很明顯,非范疇化特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存在下去。
人們的語言大體上恪守范疇化的特征,并最終完成由非范疇化向范疇化過渡,是人類認知過程的必然結果。這一特征在語音上、語義上和語言功能上都有體現(xiàn)。例如,十幾年前,“筆記本”一次僅僅指紙質的用來記錄事情本子,而現(xiàn)在已由指代本子擴大為便攜式電腦。但是,無論語義范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大體的語義范疇沒有改變,指代一種電子記錄工具而不是服裝類制品。又如,當人們給子女起名字時,名字雖千差萬別,但總體的功能范疇沒有變,都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或深沉的愛。如:王勝男——勝過男孩;李卓——李家卓越的孩子,等等。再如,當人們選擇擬聲詞來形容狗的叫聲時,雖然有人用“wow-wow”有人用“wang-wang”,但大體上和狗叫的聲音大體相似。
但是,人類語言的非范疇化特征目前正處于欣欣向榮時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下去。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每天都派生出很多非范疇化語言。這些語言的非范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時期有諸多豐富的詞匯,它們突破了范疇化的局限,呈現(xiàn)非范疇化特征。在當代網(wǎng)絡語言中,“本人是妹紙(妹子)一枚”“今天真的杯具(悲劇)了”這樣的話語都是非范疇化的表現(xiàn)。非范疇化使語言豐富多彩而充滿活力。
三 過渡的社會因素探析
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過渡時期的語言特點,有其復雜的社會因素。
首先,這一過渡時期的特點之一,即人類的語言必然經(jīng)歷由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的過渡,其背后有著必然的社會因素。人類認識社會總是經(jīng)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認識的過程表現(xiàn)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人名在接觸事物總是先接觸事物的外觀形態(tài),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再感知事物的內部結構、機制特征和相關功能。人類的語言認知亦為如此。當然,范疇是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可能是語音范疇、可能是語音范疇,也可能是功能范疇。
語音范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模仿的結果。索緒爾認為,人類的語言首先來自于對動物界或自然界聲音的模仿。在模仿過程中人們對初始模仿來的發(fā)音進行逐步修改,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人類語言,其支持性證據(jù)是詞匯中的擬聲詞。因此,各國不同國家的語言使用者雖然母語千差萬別,但擬聲詞卻驚人的相似。對于貓的叫聲,無論是中國的“喵喵”美國的“miow-miow”還是英國的“miao-miao”都來源于人類對自然界聲音忠實的模仿。
語義范疇化是比語音范疇化更高檔的范疇化層面,它除了包括發(fā)音,還將意義進行思維分類和概括之后納入某類語義范疇,并用這一語義范疇衡量日后所見到的其他事物。當然,語義的范疇涵蓋了人類的某種經(jīng)歷或愿望,我們可以從社會發(fā)展中找到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因素。例如,在傳統(tǒng)佛教中,佛教徒有普度眾生的愿望,佛教徒將自己所做的功德好事回向給十方法界眾生,發(fā)自內心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因此,僧尼在取法號的時候,“上__下__”成了固定的模式?,F(xiàn)在,當我們聽到“上思下濟”“上普下度”等名字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它們納入僧侶法號的范疇中,而不會想到是某位電影明星的名字。再如,小汽車品牌的特點也可以從社會生活中找到因素。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汽車走進千家萬戶。汽車制造商從購買者的心理出發(fā),盡量在汽車品牌中滿足購買者“更快捷、更喜悅、更發(fā)達”的愿望,因此“跑”“悅”等詞語進入了汽車品牌中。有趣的是,為滿足老百姓“更快捷”的心理愿望,汽車品牌中居然頻頻出現(xiàn)“騰”“翔”這樣描述飛機的詞匯,可見,無論經(jīng)銷商還是購買者,都希望汽車不僅能跑,而且可以飛起來。從一定程度上說,汽車的名字體現(xiàn)了社會某些中產(chǎn)階級以上車主的良好愿望。
第二,人類語言的非范疇化語境特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存在下去,這是歷史和社會諸多因素決定的。目前,人類語言中非范疇化語境特征非常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學、形態(tài)學和語言功能三個領域,而這三個領域內的非范疇化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語義學領域的非范疇化語境主要體現(xiàn)在模糊語境中。在某市政府的官方網(wǎng)站上有這樣一句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中遭主人拋棄的寵物貓狗數(shù)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也有大比例增長。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市建設委員會和市容衛(wèi)生委員會的積極努力下,市流浪寵物救助站的籌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边@句話中留給讀者一個強烈模糊的語境。句中提到“城市中遭主人拋棄的寵物貓狗數(shù)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也有大比例增長”,這個“大比例”究竟是多少;句中還提及“市流浪寵物救助站的籌建工作已基本完成”,這個“基本完成”是什么概念,它和“完成”的差距是多少,作者留給讀者一個自由理解的空間。新聞報道要精確,但這些字眼與精確二字相差甚遠。諸如此類的模糊語境在新聞、報紙、網(wǎng)絡中比比皆是,使我們不得不探討背后的社會原因。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關。我國古代有“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格言。而到了明清時期,文字獄的空前發(fā)展,使個人的語言如何不被別人抓住把柄,一旦自己的話有疏漏,怎樣才能少為疏漏負責,成為當時古人發(fā)表言論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此后,“話到嘴邊留半句”“說話不說絕對話”逐漸進入中國人的主流文化之中,并在當今仍占據(jù)很大市場。
形態(tài)學上的非范疇化語境多指在語義不變的情況下,詞匯拼寫可以突破固定的模式,實現(xiàn)詞匯拼寫的多樣化。“本人是妹紙(妹子)一枚”“今天真的杯具(悲?。┝恕边@樣的句子在網(wǎng)絡上隨處可見,是形態(tài)學上非范疇化語境的典型體現(xiàn)。
社會語言學的概念告訴我們,語言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是社會生活的生動體現(xiàn)。隨著社會腳步的不斷加快,人們所面臨的生存、就業(yè)、健康、心理等社會壓力日益增大,一部分樂觀向上的人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了樂觀勇敢地面對日益增長的諸多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話語正是人的樂觀精神戰(zhàn)勝社會壓力的集中體現(xiàn)?!氨救耸敲眉堃幻叮?6歲,小本生意,尚且單身”這句話中,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該女士靠小本生意養(yǎng)活自己,面臨著很大的生活壓力,而且36歲還沒結婚,面臨著很大的婚配壓力,但另一方面,“妹紙”代替“妹子”也表露出該女士心理上輕松快樂,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向往。再如,在中國鐵路車迷網(wǎng)中,鐵路愛好者用“芍藥”指代“韶1”(韶山1型電力機車),用“掃把”指代“韶8” (韶山1型電力機車),用“燒酒”指代“韶9” (韶山9型電力機車),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吧炙帯薄皰甙选薄盁啤斌w現(xiàn)了鐵路車迷對中國國產(chǎn)的韶山型電力機車極大的興趣和濃濃的愛。
在功能語境上,非范疇化也非常明顯。在某女士皮鞋專賣店,當顧客問店員“這款鞋是純皮的嗎?”店員回答:“這款鞋是限量版,保證穿的住,賣得很火。”可見,面對顧客的質疑,店員并沒有從相應的功能語境角度出發(fā)回答“是純皮的”或“不是純皮的”,相反,店員的回答脫離了這一范疇,給出了毫無關系的另一種回答“這款鞋是限量版,保證穿的住,賣得很火”。對于這一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從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效益至上”原則中找到原因。我國現(xiàn)在處于商品經(jīng)濟初期即市場經(jīng)濟階段,開專賣店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店員深知這款皮鞋不是純皮的,但如果直接表達“對不起,這款女鞋不是純皮的”,可能會導致這款皮鞋無法出售。因此,店員用“言外之意”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她并沒有直接回答“這款鞋不是純皮的”,而是岔開了話題,首先用名人效應表明這款鞋是著名歌星做廣告代言的限量版女鞋,進而用“保證穿的住”來暗示顧客——我沒承諾純皮的,但是我承諾這款鞋一定穿的住。這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沒有欺騙顧客,又售出了皮鞋贏得了利潤。
四 小結
在當今由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過渡時期,人們的交際語境有著其固有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與經(jīng)濟進步、社會發(fā)展、人格發(fā)展等因素息息相關。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非范疇化語境向范疇化語境過渡的更多社會因素會被更多的學者發(fā)掘出來。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1B114。
參考文獻:
[1] 楊永林、莊元莉:《了解范疇化現(xiàn)象,促進語言學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第5期。
[2] 成軍:《范疇化及其認知模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3] 胡壯麟:《語境與文體》,《山東外語教學》,2000年第4期。
(馬巖峰,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