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摘 要:數(shù)學課堂重在實際操作,而實踐活動是激活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形式之一。
關鍵詞:數(shù)學;時機;表象
激活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注重實踐活動。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shù)學問題為目標,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課程形態(tài)。
一、操作活動,把握時機
讓操作活動成為學生自身所需,應恰當?shù)匕盐詹僮鲿r機,這是提高操作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反之,操作活動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課上給學生準備了硬幣、紙圓、畫在紙上的圓、線、尺子等,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各圓的周長和直徑,并由此引導發(fā)現(xiàn)圓周率。誰知,剛一會兒,有的小組就爭論起來了,“這個圓的周長不用這樣測量,太麻煩了,只要測出圓的直徑再乘以3.14就可以得到圓的周長?!笨磥韺W生已經(jīng)知道了圓周率,如果還執(zhí)行原來教案,就失去了操作的意義,學生會索然無味。于是,實際教學改變了原來的設計,問:“有關圓的周長同學們都知道了什么?”……“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圓周率、祖沖之的事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等等?,F(xiàn)在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驗證一下圓周率的正確性,看誰的方法最好或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睘榱孙@示自己的“能耐”,操作活動成了學生自身需求引發(fā)下的自覺行為,難怪他們會不亦樂乎。
二、準備材料,獨具匠心
1.自制學具,豐富表象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具都是老師直接提供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讓學生自己制作學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為學好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學習《我們贏了》(認識時、分)一課,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鐘面,雖然不怎么美觀,但在制作、展示、評價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鐘面上的時針、分針、12個數(shù)字、60小格等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提供多樣學具,增加選擇性
為了把學習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我十分重視學生學具的選擇。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基本性質(zhì)”一課時,對于學生的猜想:==,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驗證的:“在你們的學具袋里放著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边@樣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有的學生利用等圓中陰影部分相等來驗證,有的利用實物根據(jù)分數(shù)意義來驗證相等,還有的用繩子長短來驗證,也有用小棒的根數(shù)來驗證……驗證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樣在課堂中就會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三、操作過程,井然有序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渡過這一階段來訓練思維的有效性。如,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主要是運用“湊十法”來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有序?qū)嵨镅菔荆僮寣W生模仿老師操作進行“湊十”,然后讓學生想操作過程。例如,9加2的進位加法,教學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個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個皮球放在盒子外面,問:現(xiàn)在吧9個皮球和2個皮球合起來,怎樣計算呢?第二步問:盒子里面已有9個,再添上幾個就剛好成一盒10個。(再添1個)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個分成1個和1個。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個放在盒內(nèi)(學生說9+1=10),老師再用手勢表示盒內(nèi)10個與盒外1個合并(學生說10+1=11)。這樣教學,體現(xiàn)了簡單的直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邊操作,邊思考,用操作促進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做到了有條有理。
學生的智慧源于指尖,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他們在動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想象,使其成為創(chuàng)造的聰明工具,也許數(shù)學課堂在他們眼中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玩的天堂。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勝利小學九峰校區(qū))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