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學生由于年代的相隔,理解文本往往陷入困境;教師教學常常就是老三套,從字詞句的翻譯到內容理解到課文背誦。所以文言文教學課堂常常沉悶不已,教師往往就是一人講到底。到底怎樣打破這個僵局呢?
一.設想來源
如今的電視上,穿越劇備受青年人的熱捧,究其原因,最本質的是穿越劇古今對接成功,讓現(xiàn)代的觀眾帶著現(xiàn)代的思想去融入歷史,去評判歷史。而文言文教學之所以出現(xiàn)之前所講的困境,我認為就是古今的分離。古人的思想,古人的行為,對現(xiàn)代的學生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例如他們很難理解王維既然作為使者為什么出使邊塞懷著幽微難言之感,他們很難想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他們很難體會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張岱獨往湖心亭賞雪的雅趣……年代的久遠,經(jīng)歷的單薄都讓學生在理解上淺嘗輒止??戳艘幌盗械拇┰絼?,我突發(fā)異想:文言文閱讀能否也來點穿越,讓古今對接,更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
二.穿越舉措
有了這一設想,我就積極著手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改革,讓文言文教學也來點穿越。
(一)對接古今,增添內容。
文言文篇目往往是從古書中挑選的片段,這樣的學習容易東鱗西爪,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的了解只是過眼云煙,難以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不能先入為主,而應該讓學生對文言文先產(chǎn)生興趣,由興趣做導師,再順之加以引導。明代王陽明就曾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笨梢妼W習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如何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呢?我認為古今對接,內容增添很重要。我所說的古今對接、是讓學生要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去學習古文,即先去了解歷史,再去了解人物,最后再去學習課文。而不是按照課文現(xiàn)在的編排孤立學習一篇課文。這樣學生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就有了對接。增添內容是為營造學習的氛圍、了解人物歷史背景做鋪墊。只有了解背景,學生才知道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茨敲慈プ?,那么去說。學習古文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學習只言片語,只相當于斷代史,而更需要通史般的學習。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往往只是名人先哲的片段。我認為語文老師更應該著眼于整個歷史朝代,整個人物,搜尋人物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中選擇性地擷取精華,再將精華進行整合,讓學生立體的去了解這個人物。
比如九年級下冊課文大多是先秦散文,這些人物雖然千古流芳,但是學生如果只是讀課文,就對人物理解不透徹。我就開了一個莊子故事會,事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詢莊子的故事,然后在全班交流,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對莊子的興趣。順勢我讓學生去讀他的散文名篇《逍遙游》《庖丁解?!返鹊龋@樣就讓莊子活在學生心中。這樣《莊子故事兩則》學生學習起來就很自如了。
再比如,九上課文很多與諸葛亮有關,教師就可以先搞一個“諸葛熱”,讓學生先走近諸葛亮,了解東漢末年背景情況,了解諸葛亮的思想和行為,再用名篇去熏陶,順理成章。
(二)革新形式,注入活水。
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往往老師占主角,學生主要任務就是提問,朗讀,記筆記,這樣的模式一旦固定,學生就會厭倦。在我們的課堂中,教師可以用萬變應付不變的內容。
一方面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篇課文,學生先預習,從朗讀課文到字詞句的翻譯,先行一步。當然,這第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肯定有不懂之處。這就為新課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分成小組交流互答疑惑,最后的疑難再由老師精講。這樣的課堂,學生不再是木樁,而要開動腦筋解決問題了。這樣課堂就活起來了。
另一方面,教學的形式也可進行革新。新的教學形式很多,例如故事會、討論會、辯論賽、課本劇編演等等。比如教學蒲松齡的《山市》,我們可以采用答記者問的方式激發(fā)興趣?!渡绞小肥抢掀?,但是“答記者問”卻是新的花樣,用現(xiàn)在的方式學習文言文,會事半功倍。不僅是答記者問,還有很多,比如把《唐雎不辱使命》編成課本劇,學完《論語》班內組織“我說《論語》”大討論等等,形式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來定。這就為文言文學習注入了一股活水。
總之,文言文學習不管是內容的增添,還是形式的革新,都需要新的東西,用新的東西去開辟一條古今對接的渠道,這種文言文學習上的穿越之道,定會引導學生走向成功。
樊玲,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保康。責任編校:楊 揚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