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得直冒煙的天氣終于消退了,舒適宜人的秋天仿佛真的悄然地輕拍著門窗,我推開窗戶,一陣涼爽的晨風徐緩地吹了進去。就在這之前,好些個日子,我都是不敢開窗的,即便是大清早,暑氣依然是咄咄逼人。無法想象,像寧波這樣的海濱城市,在二○一三年的這個夏天,居然差不多七八天為全國最熱的地方,最高那天氣溫高達攝氏四十三度。我是異常地不喜歡高溫天氣,高溫總或多或少讓我有些渾渾噩噩,不知所措,會躁動不安,內心的定力再大我也不敢保證不這樣。我努力讓自己安靜下來,那句“心靜自然涼”的俗語,仿佛一枚自自由由落下的果子,還是堅韌地落在了我的心里。但其實只有我自己明白,這需要某種介質,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一次次活生生的經驗告訴了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我記得很清楚,七月一日那天,我開始看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這已是第二次閱讀了。這天的氣溫一下子就躥到攝氏三十七度,眼睛無法張開看望眼前及遙遠處,水泥地面已經冒起了直直的仿佛凝固了般的煙柱。當目光無法尋覓外在世界的美時,我轉向了內在世界。我需要某種營養(yǎng),讓我內心清幽淡然恬靜。黑格爾這位哲圣讓我做到了,雖然我了然于心的是,我無法完全讀懂這個老人睿智的笑臉,也無法完全領略他幽深的心靈巷道,但我的確感覺到了內心的定力正一點一點在加大。其實,后來我看到羅素說,黑氏幽深的思想是西方圣哲中最難懂的,我一下子釋然了,仿佛背負的某種重負被卸了下來,羅素應該是個大哲學家吧:圣賢如此,況我輩乎。
整整兩個月,我看了所有我手上占有的黑格爾的著作,看了所有我能看到的后人對這位睿哲圣人的評述。我的內心不是竊喜我有了多少關于黑氏的知識,而是試圖去理解這個人。他就謹嚴地告訴我們:只有當我們能夠把握人們所處的全部關聯(lián)之后,我們才能夠具體地理解這個人。關聯(lián)的總體是具體的和真實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給我們的,僅僅是一種抽象的局部正確的圖景。我若有所思,仿佛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他說得對,把握了所有的關聯(lián),才能夠具體準確地理解一個人。說實在的,在理解他的哲學思想時,我是自然而然地沿著他的生命軌跡走了一回,有時駐足在他生命的潺潺湲湲的河流上,驀然回望或向前張望,每每在這樣的時刻,一種無限的崇敬心情油然而生。我曾記得周國平先生說不喜歡黑格爾,周先生好像說黑格爾過于刻板。每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心靈感覺是不一樣的,我恰恰覺出黑格爾其實是個嚴謹但溫和而還有些趣味的人。這些其實只是一個人的皮毛,我們現在是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察看著。羅素說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馬克思在他自己的學說體系中保留下來若干重要的黑格爾派特色。羅素這里說的,大約是指黑格爾的辯證法。恩格斯也給了黑格爾極高的評價,那種高就儼然一座無法讓后人攀越的高山: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于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fā)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
綿延幾千年,有無數人穿越了歷史幽深的隧道,有幾人能獲得恩格斯如此的青睞呢。我仿佛拎著一盞豁亮的明燈了,在整個人類智慧的道路上探尋時,這盞明亮的燈,照亮了它照亮的一切。我以為,在西方智慧史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是四座峰尖對望的高山,在黑格爾之后,已經再也沒有這樣讓人仰視的高山了。我記得程孟輝先生說,西方悲劇藝術理論,兩座巍峨的高山就是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我非常認同程先生說法。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造了悲劇學說的憐憫、凈化、恐懼理論,此后一直到黑格爾之前,沒有什么人發(fā)表了比之更有灼見的理論,黑格爾的出現才又讓悲劇學說有了巨大的貢獻。黑格爾認為,只有通過矛盾沖突,悲劇性格的行為和動作才能顯示其嚴肅性。他將悲劇沖突分為三種:由單純的物理的或自然的原因(如疾病、車禍、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所產生的沖突;自然條件所產生的心靈沖突;由天生的性情所造成的主體情欲(如嫉妒、貪婪、野心乃至愛情等)而引起與合理原則的沖突。他進一步指出,第三種才是真正本質性的沖突,也是最理想的沖突。黑格爾的悲劇學說是極為豐富的,也最有啟迪性。這位巨人在許多方面都帶來了深刻影響。正如美國哲學家S·E·斯通普夫教授所言:黑格爾思想的影響力可以拿這樣一個事實來衡量,大多數現代哲學家都代表了修正或者拒斥他的絕對唯心主義的某些方面的各種方式。
一八三一年,這位人類智慧史上的偉人,溘然長逝,作為肉身他已經消蝕成泥了。人的皮囊任誰也保存不了近二百年,黑格爾也一樣。但黑格爾與別人不一樣的是,他的智慧、思想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在歲月鋒利的刀鐮割刈下,依然屹立不倒。尊嚴不是依恃那些俗世中看似體面的物件來護衛(wèi)。我冥思苦索著,拎著那盞明亮的燈,在幾千年人類智慧的幽深的巷道中,巡脧著,我內心頓然翻涌著一陣陣激動,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它仿佛一柄巨燭,高擎在人類歷史的最高點,前光耀著古人,后照耀著來者。他的哲學思想體系仿佛一座巍峨的宮殿,那種雄偉與恢弘是前所未有的,后人也仿佛驚惶于它的龐大,不敢再造次了。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德國古典哲學又被叫德國唯心主義?!肮诺洹笔潜唤栌鬟^來的,它轉用到文學上,然后又轉用到其他藝術上,表示第一流的作品。在這些個哲學家陣營中,康德被稱為先驗唯心主義,費希特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黑格爾因為重視外部世界而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同時,黑格爾因主張用邏輯概念對現實性加以把握,又被稱為思辨的唯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有兩個特征:體系性,實踐性。實踐性表明哲學應該關注時代、社會和人生的諸種問題。關于體系性,這位哲人說: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帶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huán)節(jié),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設或個人主觀的確信而已。許多哲學著作大都不外是這種表示著者個人的意見與情緒的一些方式。
我們不得不驚嘆黑氏的犀利目光。
現在,我們可以來端端正正地看下他的哲學體系: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這就是他的哲學體系。在黑格爾這兒,邏輯學是研究自在自為的理念;自然哲學是研究他在或外在化的理念;精神哲學是研究由他在返回到自身的理念。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作為思維的抽象要素的理念。在黑格爾這兒,自在與自為是指概念的兩個階段,自在階段,潛藏在概念中的對立保持著原始的同一性;自為階段,這些潛藏的對立開始區(qū)別、分化,對立也就顯現出來。他的精神哲學又包括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他主張,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純概念的形式在邏輯學中不斷發(fā)展,然后理念外化成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學的各門科學中回復到理念自身。這樣,他建立了一個以理念為基礎的、包括了一切科學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與本質,論述了辯證法就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他把整個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都看作處于普遍聯(lián)系與發(fā)展變化中。他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fā)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fā)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fā)展的源泉。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這是黑格爾說的。而今,這句箴言仿佛為他作了最好的注腳。確實,人一旦沒有了思想,沒有了靈魂,吃喝再豐盛,那也是一副慵倦相,不可能真正站立起來?,F在,在俗世的泥潭中打滾的人們,之所以會感到心力交瘁,其本質上是心靈的燈盞中已沒有思想的燈油。說實在的,在寧波這個讓無數人心煩意亂的炎熱夏天,我還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從容與清幽,不能不說我受惠于黑格爾的許多箴言,他的箴言仿佛鎮(zhèn)靜劑或說清涼劑,能讓我在躁動不安時立刻安靜下來。比方他說: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又說,歷史朝向一個有目的的終點即自由而運動。比如,他說,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比方他還說:目標有價值,生活才有價值。比方他又說:任性和偏見就是自己個人主觀的意見和意向——是一種自由,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之內。他的每一箴言都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
但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對人類思想史、智慧史最偉大的貢獻,還是他的辯證法,他的這種辯證思維方式太了不起了。這位老人,睿智地揭示了世界發(fā)展的真理,他認為一切都在運動、發(fā)展、轉化、變化中,對一切事物都要用發(fā)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而不宜用靜止的、不變的目光去分析、思維一切。事物總是循著肯定到否定再到新的肯定的邏輯路徑走,待新的肯定形成后又會朝著否定再到肯定走,事物就是這樣朝向真理走。老實說,他的這一思想讓我的目光,仿佛剎那間就從混沌走向澄澈,好多模模糊糊的東西一下子就被看得清清楚楚。一部煙波浩淼的中國幾千年歷史,正是這樣走過來的。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盛極即衰,說的也是這個理,只不過遠沒有黑格爾的哲學思維。
就在我動筆寫作這篇東西之前的一個晚上,我看了紀錄片《中國通史·煬帝功過》,其實,這之前我看了這個百集紀錄片中所有能看到的,這是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對歷史的審視、分析,作者用了辯證法思維,對歷史人物及歷史發(fā)展軌跡講得深刻而透徹。隋煬帝在大業(yè)年間,應該說功勞顯赫,在歷史的時光軸上,我們應該高度肯定他一統(tǒng)江山、在洛陽速建東都、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但歷史有著它本來發(fā)展的路徑,在每一個時光軸上,在肯定時也在揚棄,隋煬帝不顧舉國兵役勞役之災,公正的歷史老人終于舉起那柄巨斧砍掉了這位帝王的腦袋,江山易主。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維,讓我們厘清了歷史的軌跡,厘清了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的根據。
歷史的霧靄總是遮蔽不了那些聳入藍天的峰巒,它只是遮蔽那些它所能遮掩的。歷史滾滾的浪濤,摧枯拉朽般地摧毀了那些實則曇花一現式的人物,而黑格爾卻一直屹立著。
在我的腦海中一直定格著這樣一幅場景的描述:一雙大眼睛閃爍不定,可以看出他是個內向的思想家,這種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即使不把人嚇退,人家也只能對他敬而遠之。然而,他說話和氣,為人友善,卻很得人心,使人愿意同他親近。黑格爾的微笑有一個特點,是我在別人臉上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在微笑時,善意中同時夾著些鋒利、尖刻、諷刺的味道,這個特征表明他有深邃的內心世界。
這是他的門生對他的描述。
我現在雙肘支在桌上,雙掌合托著腮,回味著黑格爾的神情。文學語言有時給了我們無限的咀嚼味。我想努力地探視這位哲圣的深邃的內心世界。我的耳邊訇然地回響著他自己的話:把握人們所處的全部關聯(lián)。
一七七○年八月二十七日,黑格爾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符騰堡省的斯圖加特市,他的父親是位稅務局書記官。黑格爾的全名叫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枴K谶@個作風嚴謹的家庭里成長著。黑格爾是這位稅務局書記官的長子,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在一八一二年拿破侖進軍俄國的戰(zhàn)爭中陣亡,與黑格爾關系最好的妹妹終身未嫁,黑格爾去世后的第二年,妹妹自殺身亡。黑格爾七歲那年,進了當地的文科學校,一七八五年,這位十五歲的少年進了市立文科中學。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優(yōu)秀,但父親為了讓他多學習知識,仍然給他請了家庭教師。
少年時的黑格爾讀了許多書,他把所有的零花錢也都買了書,看書成了他最大的樂趣。他喜歡讀嚴肅的書,還喜歡把一些認為重要的東西摘錄在一張張活頁上,并且把它們放在貼好標簽的文件夾里。這些摘錄跟隨了他一生。幾年的中學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的紀念冊里,有他同學畫的一幅漫畫:黑格爾,駝著背,拄著兩根拐。旁邊的題詞是:“愿上帝保佑這位老頭兒?!焙诟駹柌]有為此而見怪,因為他跟人人都合得來,大家都把他當知心的伙伴。
文科中學畢業(yè)后,一七八八年十月,黑格爾在家鄉(xiāng)符騰堡公辦大學圖賓根修道院的神學院學習。這所學院創(chuàng)立于十六世紀,它培養(yǎng)的是牧師和教員。神學院的學生不多,只有兩三百名。在這里,黑格爾同樣把大量時間花在書本上。大體說來,黑格爾是個嚴謹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個頗為有趣的人。他喜歡喝酒,吸鼻煙,也玩牌,有次還因遲到一小時而被關了禁閉。
千萬別小覷了圖賓根修道院,這所學院雖然不大,但卻出了一些思想家。黑格爾在這里就結識了另一位哲學家謝林。謝林比他小五歲。謝林也是位響當當的人物,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謝林哲學發(fā)展過程主要有自然哲學、先驗唯心主義、同一哲學、天啟哲學等階段。他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但其中也含有辯證法因素,如把自然界看作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等。重視藝術理論,認為在藝術作品中,精神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互相融合為一。對黑格爾與謝林的關聯(lián)的洞悉,就會增加一層對黑格爾這位圣哲的敬意。黑格爾在他后來漸漸輝煌的人生軌跡中,許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小黑格爾五歲的謝林的身影,很多時候,謝林的身影仿佛一團巨大而濃密的陰翳投射在黑格爾前行的路上。黑格爾和謝林結交的基礎,起初不是哲學,而是政治。但哲學觀不一致,最后使他們分道揚鑣。這是一個讓我沉思且頓悟的細節(jié),從他們的關聯(lián)中,再次強烈地感覺到黑格爾的人格魅力:他只追求真理。
大學開學后,時光的鐘擺很快就搖到了一七八九年的春天。這是個不尋常的春天,這年春天,法國革命受到了德國進步力量的歡呼。德國許多城市出現了政治俱樂部,圖賓根也一樣。黑格爾是俱樂部的積極分子,他常常在集會上發(fā)表演說。那時,在他的冊子上寫著這樣的一些口號:“反對暴君”,“自由萬歲”,“盧梭萬歲”等。
黑格爾在神學院學習了五年。畢業(yè)時,院方在他的文憑上寫的評語是:健康狀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辭令,沉默寡言,天賦高,判斷力健全,記憶力強,語言知識豐富,哲學上十分努力。
大學畢業(yè)后,黑格爾沒有從事宗教,沒有去當牧師,這里的緣由一是黑格爾厭惡教會的情緒,二是他受到法國革命和盧梭著作影響,他有了激進觀點。在這年即一七九三年的十月去瑞士伯爾尼做了家庭教師。他教了三個孩子。這三個孩子的主人是個貴族,主人有大量藏書,這倒恰好可供黑格爾閱讀。
這是歷史深處的一個豐盈的細節(jié),撫捋著這綹細節(jié)的長須,一個真實的血肉豐滿的黑格爾就凸現在我們面前。那場讓今天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法國大革命的熊熊烈火,整整燃燒了三年。這幾年的時光,對我們理解黑格爾,的確有許多值得注意的東西。我記得他在講演哲學史時,曾不依不饒地對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生活也揚起了鞭子:洛克的生活純是一些私人事件,沒有包含什么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是一句異常明亮的話,清清楚楚表明了自己對洛克的生活評判。其實,我們今天反觀,足見黑格爾作為一位真理的探索者,對自己的生活要求是何其高,他要求生活與他求索真理的軌跡一致。
一七八九年五月,由于財政困難,法國國王準備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企圖向第三等級征收新稅,但第三等級紛紛要求限制王權、實行改革。六月,他們決定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路易十六準備用武力解散議會,巴黎人民在七月十四日這天,攻占了法國象征封建統(tǒng)治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不久,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它宣布人與人生來是而且始終自由的。
人權、法制、公民自由……這是多么光芒萬丈的字眼,它們仿佛一簇簇圣火。
年輕的黑格爾被這種現實深深吸引。而他被這簇現實的火光吸引之前,他已經被盧梭的思想吸引,盧梭是對社會罪惡和封建奴役憤然提出控訴的人。
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幽靜的伯爾尼,黑格爾埋頭讀書寫作。歌德曾稱自己生逢其時,其實,黑格爾也一樣。他讀康德的書,尤其喜歡康德剛出版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吮吸了自古以來的一切智慧瓊漿玉液,又拼命閱讀了康德的書。我們放大一下這個歷史時間點:一七九三年。如果把這一年作為時光河流的堤岸,站在堤岸上張望,就可看到:一七八一年五月,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一七八八年,《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一七九○年,《判斷力批判》出版。黑格爾讀了《純粹理性批判》,他把他的越來越深刻的領會寫信給大學時的校友謝林。此時的謝林聲名鵲起,大學一畢業(yè),就被耶拿大學聘為哲學教授。黑格爾令人感動地寫道:人類終于登上了一切哲學的頂峰。他進而沉思道,為什么人們遲至今日才想到重視人類的尊嚴,才想到賞識人類可以同一切神靈平起平坐的能力呢?黑格爾說,哲學家們正在證明這一尊嚴,人們將學會感受這一尊嚴,將不再去乞討被踐踏的權利,而是由自己來恢復它。宗教與政治狼狽為奸,宗教所教誨的正是專制政治所要求的東西。
遠離親友,久居異邦,幾年來都在一個貴族家庭做老師,黑格爾總是不那么自在。他請求他的大學校友荷爾德林和謝林幫助他,讓他回到故鄉(xiāng),以便擺脫這種環(huán)境。一七九七年初,黑格爾離開伯爾尼,來到了法蘭克福,與同學荷爾德林在一起。不過,荷爾德林很快就因個人的事情而離開了法蘭克福。
一七九九年,黑格爾父親辭世了,他分得了一些遺產。一年后,即一八○一年元月他來到了耶拿。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來說,德國其他大學城都沒有耶拿活躍。當時,席勒就在耶拿大學當歷史學教授。席勒大黑格爾十一歲,是德國有名的詩人、美學家,著有《論悲劇藝術》。黑格爾在耶拿與謝林住在一塊。
黑格爾對這位校友一向信服。在耶拿,黑格爾于這年七月脫稿了一篇論文,即《費希特哲學體系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陀^地說,在這篇論文中,黑格爾沒有對謝林任何批評,但也無獻媚之詞。用張慎先生的話說,黑格爾是個智慧的人,他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在耶拿與謝林不可同日而語,他要借助評論他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后來,就是這篇文章在黑格爾進入耶拿大學這件事上功不可沒。經過授課資格答辯后,黑格爾取得了上課資格。這天正是他的三十一歲生日。
黑格爾與謝林在一塊辦了一份《哲學評論雜志》。他在自己撰寫的文章里闡述了自己的哲學思考,而后來恰恰就是這些思考使得黑格爾與謝林分道揚鑣。就精神生活而言,謝林認為宗教是最高境界,而黑格爾認為是哲學;對國家的態(tài)度,他們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雜志出版了一年零幾個月就停了。一八○三年五月,他們分手了。一個轉身,從此不再相見,昔日學友頓時形同路人。
黑格爾在耶拿大學當他的編外講師。他講課并不是特別傳神。他是個喜歡思考的人,思考時顯得超脫而寧靜。黑格爾的儀態(tài)也浸潤著哲學的深邃味。黑格爾在耶拿大學并不自在,學校當局處處和他過不去。他后來找到歌德,在歌德的幫助下才當上教授。這年,黑格爾三十五歲。歌德年長黑格爾二十一歲,這位德國作家因《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而享譽德國,更主要的是,歌德是位官場大臣。
雖然當了教授,但黑格爾的薪金很低,他不得不過著省吃儉用的日子。
日子過得拮據,但他的精神生活卻異常豐沛。他寫完了影響世界的巨著《精神現象學》?!毒瘳F象學》包括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的學說。《精神現象學》不僅是黑格爾全部著作最有獨創(chuàng)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富于新穎獨創(chuàng)的著作之一。這部著作就顯示了他與康德的不同,同樣寫到“現象學”,康德認為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劃分感性與理性的界限,規(guī)定感性原則的有效性和限度,是從不可知論出發(fā),而黑格爾則與他大不相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是從現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性出發(fā),目的在于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最后達到絕對知識?!艾F象學”的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就是由現象去尋求本質。當人們觀察事物時,總是由外以求知其內,由表現在外的現象以求把握其內在本質;這就是現象學的研究。而研究、描述、分析意識由現象達到本質的統(tǒng)一的過程,也即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的學問就是精神現象學。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研究的是從意識到意識的發(fā)展,展開說,就是從意識到自我意識,從自我意識到理性,從理性到精神,從精神到絕對精神的發(fā)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精神現象學提供的是普遍精神自己認識自己的自我發(fā)展史。
黑格爾這本巨著的出版卻遇到困難,因為普法戰(zhàn)爭的陰霾籠罩在上空。原定全部稿子在一八○六年十月十八日寄達出版商手中。黑格爾拼命趕時,十三日早上法國軍隊的先頭部隊占領了耶拿大學。郵局停止營業(yè),黑格爾揣著最后的一部分稿子迎著這場硝煙。士兵沖進了黑格爾的住所。黑格爾泰然自若,他叫一個佩戴榮譽勛章的士兵能尊重一個普通的德國學者。士兵一個一個進來。黑格爾把手稿塞進衣袋,找來一只籃子裝了一些東西跟著房東一起離開房子走上街頭。他躲了幾天后回到家,家里被搶劫一空,連一件襯衣也沒有,甚至連一張白紙也找不到。一八○七年三月,這部著作出版。這部書的副標題是:意識經驗的科學。馬克思稱它為“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一八○七年初春,黑格爾離開了耶拿大學,去一個叫班堡的地方做報紙編輯。這是個令人詫異的行動,很讓人費解,因為教哲學是他夢寐以求的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老板答應以報紙贏利的一半給黑格爾作為報酬,生活的壓力太大,在報社的報酬可以減輕他的壓力;此外左右輿論的權力也吸引著黑格爾;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做了父親,而孩子的母親是他曾經的房東的妻子。
因觸犯了當局,《班堡報》很快就被查封了。黑格爾在那僅呆了二十一個月。一八○八年十二月,黑格爾被任命為一所叫做紐倫堡文科中學的校長。這所中學的高年級學生很少。黑格爾對自己這一工作很滿意,他滿意學校的人文主義教育方針。他覺得學習古代語言和文學是人文主義教育的基礎。黑格爾在這所文科中學做了八年的校長。
一八一一年九月十六日,黑格爾結婚了,愛妻比他小將近二十歲?;橐鍪顾械缴畹男腋?。這位大哲學家說:我終于完成了我的塵世宿愿。一有公職,二有愛妻,人生在世,夫復何求。婚姻生活似乎給了黑格爾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他傾心于家庭生活,親自把持柴米油鹽生活,生活的快樂仿佛給了醉心于哲學的動力?;楹蟀肽辏诟駹柧蛯懲炅恕哆壿媽W》第一卷。黑格爾認為:真理是概念和客觀性的一致。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永遠是具體的。進一步說,真理不僅要求概念同對象相一致,而且要求對象同概念相一致。當我們觀察某一對象時,首先必須確定它是否與其概念相符合,是否就是它所應有的那個樣子。
一八一六年十月,黑格爾告別紐倫堡,他到海得堡當起了大學哲學教授。他開了兩個講座:哲學和哲學史。到一八一七年夏季,黑格爾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大家都很尊敬他。當時全校只有不到四百個學生,卻有七十個人聽他上的邏輯學。這年夏季他出版了《哲學全書》。這本書體現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書的第一部分為邏輯學,扼要地闡述了觀念;第二部分寫自然哲學;第三部分寫的是精神哲學。
一八一七年底,柏林大學決定給予黑格爾在海得堡兩倍收入的待遇力邀他加入柏林大學。柏林是德意志文明的中心,黑格爾當然欣然前往。一八一八年初黑格爾來到柏林。柏林擴大了這位哲學家的社交圈。在社交中,黑格爾依然保持著他獨特的個性:一方面很友善,一方面又很嚴峻、果敢、倔強、執(zhí)拗甚至暴戾。尤其在爭論一些重要的論題時,黑格爾更是從不讓步。黑格爾在政治上開始走向保守。他開始復雜起來。
這段時期,黑格爾開始寫《法哲學》。這部著作共分三部分,即:抽象法、道德和倫理。黑格爾認為,道德與倫理各有不同的內容。道德特指個體的個人態(tài)度和意愿的主觀性,而倫理卻顯示了人類共同體的有機形式——家庭、社會和國家。倫理是永恒的正義,任何人違抗它,都是極為冒險的。
黑格爾的名聲增大了,但對手也越來越多。年輕的叔本華就責罵黑格爾是江湖騙子。叔本華與黑格爾叫板。
一八二二年,黑格爾開始作《世界歷史哲學講演》。他把他的辯證邏輯、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運用到他的講演中去。歷史哲學探討和研究社會發(fā)展中合乎理性的和實質性的因素。這位大師對歷史有自己的認識。在他看來,歷史是當人類的理性化從可能變?yōu)楝F實時才開始的,它的決定性的標志就是國家。人類的原始狀態(tài)不是歷史研究的對象。對于歷史偉人,黑格爾認為他們的長處在于他們認識他們那個時代和他們那個世界的真理。歷史人物是最有見識的人。黑格爾認為,一個偉人是這樣一種人,即他的個人目的和歷史必然性相一致。
講演中,黑格爾評點了中國。他評述,在東方個人沒有什么價值。在中國,人們不是屈服于家庭的父權之下,就是屈服于君權之下。道德的東西不是作為臣民的情操、而是作為皇帝的虐政而存在。生活得毫無尊嚴。
一八二二年,黑格爾經過反復考慮,他選擇了荷蘭作為旅行目的地進行了一次較長時間的旅游。這之前的三年,他每年都偕夫人去旅游一次。這次荷蘭之行他依次來到馬格德堡、不倫瑞克、馬爾堡等地,他一路走一路欣賞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最后來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那兒,他的學生和朋友梵·格爾特在等他。荷蘭人民生活的富裕與人民的安居樂業(yè)給這位大哲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交游讓黑格爾身心愉悅,他與許多人見了面?;氐桨亓謺r,因為身體的原因,他還是感到疲勞。
一八二四年九月初,黑格爾去了意大利維羅納。所到之處,這位著名的柏林大學的教授、著名哲學家受到足夠熱烈的歡迎與尊重。他又見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朋友。
此后的幾年歲月,黑格爾都抽空出去走走,會會朋友。最讓哲學家開心與激動的一次是一八二七年十月十八日與歌德的會面。歌德的秘書記述了這次會面:“黑格爾來了,受到歌德本人的隆重接待,盡管他的哲學的若干成果并不特別投合歌德的口味。為了對黑格爾表示敬意,歌德這天晚上舉行了一次茶會?!比曛?,他的六十歲生日也過得風風光光。
一八三一年夏天,霍亂在柏林猖獗。黑格爾帶著全家離開城市去外面躲避一下?;魜y基本平息后,他回到柏林。但在十一月十三日這天,黑格爾早上就感到不舒服,胃痛又嘔吐。他折騰了一天,醫(yī)生也沒查出什么病。次日,疼痛和嘔吐已停止。但在三點左右他氣喘了一陣,不久兩手變得冷青。五點十五分,黑格爾與世長辭。
兩天后,舉行了黑格爾的葬禮。大學生列隊護送他的遺體到墓地。這位偉人身旁安息著另一位偉人,那位哲學家是費希特。
一本素凈封面的《精神現象學》,正擺放在我的書桌上,淡淡的黃色給了我一種復雜的感覺,我仿佛嗅到了時光從歷史巖層深處漫溢過來的芬芳。這是一種令我著迷的芬香,它持久地沁人心脾,沁人心智。自然界的一切物質所彌漫的芬香充其量是沁人心脾,而沁人心智恐怕還是徒勞的。
我端坐著,凝視著放在我寬大書桌上的每一本黑格爾的書,它們延展了我的歷史的心靈視野,它們使我原本太多停留在俗世的目光,高舉于塵世之上,由混沌、迷離變得清澈而寧靜起來,使我靈魂的鸞鳥飛離泥塵遨游在清澈的蒼穹。在現實生活中,暴烈而陰鷙的目光并不可怕,其背后的幾許東西早已被人察看得一清二楚,倒是那種寧靜肅穆的目光讓人百感交集,其背后的豐盈與深邃無幾人能真正悟到。
現在,每當心靈的河床干涸見底時,一讀到這位偉大哲人的話,仿佛上游的閘門啟開,河流濤濤而來。黑格爾說,法律是普遍的規(guī)則?!傻墓δ芫褪菍⒗硇詭胄袆又小R粋€行動之所以是理性的,乃在于它同時既達到了個人的利益又達到了公共的利益。只有一個理性的行動者才能夠獲得自由,因為只有理性的行動在社會中才被允許,因為只有理性的行動才能避免社會危害。因此,國家的功能就不是通過頒布任意的,因而是非理性的命令來解決個人的傷害或痛苦,而是通過它的法律增加理性的總和。
這是何等睿智讓人目光清麗的思想。試凝思,一個國家如果不走依法治國的路徑,那么充滿著理性光芒的坦途在哪兒呢?
仿佛一口洪鐘懸掛于萬仞的高峰,被撞擊著,山野回響著渾厚的鐘聲,久久地回響著。撞擊者就是這位已離開我們快二百年的哲人?!皠趧觿?chuàng)造了人”,這是黑格爾偉大的思想,思想內核中帶有著黑格爾獨有的辯證思維。勞動是怎樣創(chuàng)造人的呢?黑格爾作了最有趣的回答。為了要有所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必須建立一種積極的關系,那就是統(tǒng)治和服從的關系。凡是勇往直前而又不失尊嚴的人,就成了主人。而甘心伺候人,甘心汗流浹背地養(yǎng)活主人的人,則成了奴隸。可后來呢?主人便發(fā)號施令,奴隸便俯首貼耳;主人享受,奴隸創(chuàng)造東西供他享受。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就在這個時候發(fā)生。奴隸創(chuàng)造了東西,同時也造就了自己。在勞動中,奴隸有了自我意識。勞動讓奴隸意識開始超越他原來的低級階段,他開始懂得,他活著不但是為了主人,也是為了自己。享受奴隸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東西的主人,就完全依賴奴隸過日子,而創(chuàng)造出東西來的奴隸,則不但能夠支配這些東西,而且還能支配他的主人。最后,他們的關系便顛倒過來了:主人成了奴隸,而奴隸卻變成了主人。
這是令人久久沉思的。黑格爾這個有趣的闡述,其實蘊含著主奴關系的辯證法。在自我意識中,有兩個正相反對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獨立的意識,它的本質是自在存在,這就是主人;另一個表現為依賴的意識,它的本質是為對方而生活或為對方而存在,這就是奴隸。但是,主人通過獨立存在間接地使自身與奴隸相關聯(lián),主人又通過奴隸間接地與物發(fā)生關系,于是,他的本質成為他所意愿的反面;同理,奴隸在完成主人命令的過程中也過渡到他直接地位的反面,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識,使自己轉化為具有真實的獨立性存在。奴隸的轉化是通過勞動而實現的,“勞動陶冶事物”。
就社會與個體而言,它都有現代啟示。對個體存在來說,任何一種現象,任何一種行為,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有可能在某種自身內在條件的影響下而走向自己的對立面。就社會而言,社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個整體的每一部分都是同另一部分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哪兒有奴隸,哪兒就沒有一個人會是自由的。
揣著黑氏的這些警言仿佛揣著一面鏡子,去照一照眼下的實存現實,心里便立即像打了一個激靈,不知道現實中那些滿腦子“主人”意識的人,能驚醒多少。
人們攀登一座高聳入云的高山,是因為希望看到更加遼遠壯闊的乾坤。站在黑格爾這座人類智慧史上最后一座高山上,心靈的目光一定無限綿延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