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莎[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昆明650221]⊙黃靖涵[武警昆明消防指揮學校,昆明650208]
從文化涵化的視角解讀電影《喜福會》
⊙沙莎[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昆明650221]⊙黃靖涵[武警昆明消防指揮學校,昆明650208]
電影《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改編自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Am y Tan)的同名小說《喜福會》,是一部集中反映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很深的寓意。本文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解讀電影中中美兩種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發(fā)生的涵化現(xiàn)象,并進一步挖掘涵化帶來的文化意義及啟示。通過借鑒電影中中美文化變遷及整合帶來的效應,本文將試圖為華裔美國移民探索出一種適合他們生存與發(fā)展的新文化,并為相關華裔作品的研究提供一個新視角。
《喜福會》文化涵化文化變遷新文化
電影《喜福會》由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反映美國“主流”文化和民族“邊緣”文化沖突與融合的佳作。電影中,中美兩種文化頻頻接觸、碰撞、整合,文化涵化的現(xiàn)象無處不在。
文化的涵化與整合是文化類學的重要概念。文化人類學的核心問題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變遷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習得性、整合性、適應性及變遷性的特征,而文化的變遷又包括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①文化變遷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是指一種文化經(jīng)歷進化、涵化、沖突、同化、融合、趨同和整合等多種變化方式的過程。涵化是一種文化變遷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體,發(fā)生持續(xù)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的變化現(xiàn)象。②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觸和傳播,只有長期的、持續(xù)的文化接觸和大量傳播,涵化才能最終完成。涵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須是雙向的,每一方都會在采借中從對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發(fā)生改變。所以,涵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長期相互接觸、交流的一個重要概念。
影響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觸面的廣度和深度,這點直接決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接觸得越深,影響越多,涵化的結(jié)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雙方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不平衡也會對涵化的過程和結(jié)果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一般處于“高一級”的文化往往對“低一級”的文化施加的影響力更大,而相對弱勢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過程一般分為接受(采借)、適應(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種情況。接受(采借)發(fā)生在涵化的最初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接觸、傳播、選擇、采借等。適應階段主要指對接受來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相融合,從而完成涵化的過程。當然,在涵化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文化抗拒的現(xiàn)象,即由于不能接納對方文化而產(chǎn)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現(xiàn)象。
涵化既是對外來文化、異質(zhì)文化系統(tǒng)吸收、改造和重建的過程,又是對本土文化重新估價、反思和改鑄的過程。它的結(jié)果應當促進雙方文化的共同發(fā)展,或形成一種新的文化。③然而,在文化和社會變遷的社會進程中,涵化帶來的結(jié)果可能會使原先的文化發(fā)生改變甚至變異,但是這一現(xiàn)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會產(chǎn)生新的文化,這種文化也許更能適應不同文化的相處和當下社會的發(fā)展,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它。
作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經(jīng)典電影,《喜福會》的內(nèi)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義。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服飾和配飾方面來看。電影中的兩代華裔母女,從穿戴上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差別。母親們在中國生活時期,服飾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褲子為主,移民到美國之后,雖然也會著西式的套裝,但很多時候還是能從服飾中找到許多中國的元素,比如質(zhì)地、樣式、花色和圖案等等??梢哉f她們到了美國之后,服飾上仍然保留了中國的傳統(tǒng)元素,受西方影響不大。而女兒們的打扮,已經(jīng)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裝和套裙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為突出,她幾次出場都是身著西褲、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從配飾來看,母親們身上佩戴的項鏈、耳環(huán)、戒指和手鐲都基本以玉石為主。玉石象征著內(nèi)斂,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玉石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母親們的裝束依舊保持了東方人低調(diào)、謙卑的風格。相反的,電影中女兒們的配飾多以金色為主,整體風格高調(diào)、洋氣。由于西方人的性格開放、張揚,所以通常偏好璀璨、耀眼的東西。她們把黃金和鉆石視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配飾則多以亮色為主,以顯示自己的高貴和財富??梢哉f,從服飾和配飾上來看,在文化涵化的過程中母親們?nèi)匀槐A袅酥袊膫鹘y(tǒng)元素,而女兒們已經(jīng)基本西化。在涵化過程中有一種現(xiàn)象叫作文化抗拒,主要表現(xiàn)為由于涵化過程進度太快,本土文化無法適應急劇的變遷過程而保持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排斥或是抵抗外來文化的現(xiàn)象。母親們在涵化的過程中,保留了原先的服飾風格,凸顯了自身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就是文化抗拒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在“高一級”文化的影響下,母親們的服飾也能找到一些西方的元素,這種現(xiàn)象也被稱為“逆涵化”,即被涵化的一方受到強迫而被涵化的過程。而女兒們的涵化則是自發(fā)的,她們主動地接納了西方的風格,把自己打扮成西方人,正是文化“順涵化”的表現(xiàn)。
從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來看。根據(jù)電影中出現(xiàn)過的用餐場景,母親們的飲食習慣仍然沿襲了中國的傳統(tǒng)。比如電影中薇弗利家中用餐和精美家春節(jié)聚會的場景,她們的父母以及家人仍然沿襲著使用筷子和吃米飯的習慣,并且烹飪以中式菜肴為主。而在多次聚會中,女兒們的餐具卻多以盤子和刀叉為主。在烹飪上,她們的風格也基本是西式的,這點從電影中羅絲為她的美國丈夫每天精心準備的食物就可以看出。在生活習慣上,電影中頻頻出現(xiàn)母親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將的場景,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生活方式。而女兒們不僅不擅長打麻將和喝茶,而且只喜歡喝咖啡和香檳,吃西式甜點。女兒們雖然生長在中國家庭里,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涵化,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卻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變遷,和母親們有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正是由于涵化過程中的調(diào)適方向不一造成的,最終形成了融合與同化兩種狀態(tài)。母親們在與美國文化的長期接觸和交往中,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對自身進行調(diào)適,使原有文化逐漸萎縮,產(chǎn)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稱為文化融合。而女兒們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逐漸失去中國文化的特征,最終卷入美國文化,與之融為一體,無法分辨,被稱為文化同化。
從語言方面來看。在語言上,雖然母親們都能夠流利地用英語表達和交流,但是她們美語語音和語調(diào)并不地道和標準,有時在情緒激動、情況緊急或是找不到對應的英語措辭時會出現(xiàn)用中式英語甚至中文替代的現(xiàn)象。這些語言的跡象可以在影片中母親們打麻將,家庭聚會以及與女兒們交流的時候找到。而女兒們一出場就說著流利的美語,語音純正表達地道,根本找不出半點中國人的影子。她們幾乎不說中文,只能聽懂或是說出幾個簡單常用的中文詞匯,在語言上已經(jīng)完全被西方同化。華裔移民們身處美國的語言環(huán)境中,頻繁與美國文化接觸,使得涵化最終完成。所以,在英語文化的傳播中耳濡目染,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兒,在語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涵化。
從思想意識和價值體系方面來看。影片中的母親們,從小受中國儒家思想熏陶,骨子里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已經(jīng)根深蒂固。她們在中國受盡了磨難和痛苦,帶著期望來到了美國,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受到儒家“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影響,在她們的思想意識里,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順從,她們希望自己的女兒是順從、乖巧、守禮的。而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們,受到美國自由、民主、平等、開放思想的影響,個性獨立、尋求自由,渴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控于別人。于是,順從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獨立個性的美國開放思想在一起接觸必然產(chǎn)生沖突。影片中吳夙愿和她的女兒精美的例子就很有說服力。吳夙愿堅信她的女兒是個天才,從小就培養(yǎng)她練鋼琴,但是女兒打心眼里卻不太熱衷于練習鋼琴,直到一次演出失敗后,兩人的矛盾最終爆發(fā)。女兒認為母親不應該逼迫自己,而母親卻認為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女兒應該順從,由于雙方都不能妥協(xié),于是矛盾爆發(fā)。直到影片結(jié)尾,母親把自己貼身佩戴的玉墜給了女兒,并且表達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之后,女兒才漸漸明白了母親的用心良苦和她背后隱藏的中國文化。另一對母女林多和薇弗利也發(fā)生同樣的故事,最終母女兩代人、中美兩種文化經(jīng)過對抗、接受、適應、整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才使雙方矛盾化解、互相融合。影片中兩代人、兩種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涵化現(xiàn)象一直存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對方文化的采借上,即涵化雙方在彼此接觸、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對對方文化進行借鑒、吸收,并逐漸開始對自身文化進行整合和調(diào)適。母女兩代人在磨合和化解的過程中雙方一直在采借對方文化,一方面對外來文化系統(tǒng)吸收、改造,另一方面又對本土文化重新評價、改良和重塑。最終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母親和代表美國文化的女兒,通過采借對方文化對自身進行調(diào)整和重塑,在相處中找到了平衡。
通過分析電影中文化涵化的現(xiàn)象,可以得出,母女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中美兩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而雙方由沖突最終走向融合正是文化涵化的效應所在。
影片中的母親們帶著中國文化和美國夢想來到了大洋彼岸,身處于美國文化的傳播之中,雖然在服飾、飲食習慣和思想價值上仍然保留了原先的傳統(tǒng),但在語言和生活習慣等其他方面卻與英語環(huán)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她們的女兒在美國出生并且長大,雖然生活在中國家庭里,但是深受相對強勢的美國文化的影響已經(jīng)逐漸散失了中國文化的特征,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這樣的兩代人、兩種文化在一起頻繁摩擦必然會發(fā)生沖突,然而如何在兩種文化中保持平衡一直是女兒們甚至是華裔移民們探索的問題。其實答案在電影當中就能找到:在打麻將的那場戲中,林多阿姨告訴精美,中國麻將與猶太麻將的打法有很大不同,中國麻將注重思維和技巧;她還曾經(jīng)教育自己的女兒薇弗利,聽別人說話要小心,自己要有主心骨。這些細節(jié)都足以說明母親們認為中國的思維和思想是最完美的,并且她們希望女兒們能夠繼承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美德。與此同時,母親們又默認美國的環(huán)境是最好的。因為她們來到美國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不再像她們之前一樣受到歧視和壓迫,在美國自由、民主的環(huán)境中,女兒們一定會生活得有價值。但是,一直以來女兒們都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也不能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次次的沖突之后,女兒們慢慢理解并接納了母親的思想,同時也開始重新審視和調(diào)適自己。經(jīng)過不斷的調(diào)整和磨合之后,母女雙方采借對方文化從而整合出了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既適合兩種文化的溝通,也適應了多元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所以女兒們尋找的平衡正是中美兩種文化涵化之后的結(jié)晶,即中國思想和美國環(huán)境的融合。
如同影片中的女兒們一樣,由于受到美國文化的刺激和影響,華裔美國移民們常常對自己的處境和身份感到模糊,他們一直在中美文化的夾縫中求索卻依舊困惑。然而,通過解析《喜福會》中涵化現(xiàn)象帶來的啟示,將為他們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很好的參考。
在全球化進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的涵化與變遷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通過涵化與整合產(chǎn)生了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將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將適應未來多元文化發(fā)展的需求。
①張曉萍、李偉:《旅游人類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頁。
②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頁。
③郭齊勇:《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和整合》,《哲學動態(tài)》1990年第1期,第24頁。
[1]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童恩正.人類與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3]吳前進.美國華人華僑文化變遷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4]張龍海.屬性和歷史:解讀美國華裔文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沙莎,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云南財經(jīng)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黃靖涵,武警昆明消防指揮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