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明
尼采早期的精彩短篇《荷馬的競賽》,近年來引起了體育學界的關(guān)注[1]。但在筆者看來,學界并沒有深入挖掘他的這個文本及相關(guān)思想,尤其是其對于體育運動的啟示意義。尼采思考古希臘的“競賽”,直接翻譯英文為“contest”,其德文是“Wettkampf”,在古希臘源頭,它是“ag?n”,本研究不得不在古希臘的意義上來理解它,否則,就會簡化或弱化它豐富的含義。當然,尼采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也有借古諷今的意思?;蛘哒f,它包含了尼采對現(xiàn)代的價值重估。這個概念,明顯帶有了一種規(guī)范性價值。本研究將首先弄清楚尼采思考的競賽概念的內(nèi)涵、實質(zhì)以及它的規(guī)范性價值,然后嘗試解讀其對體育運動的啟示意義。
古希臘的“ag?n”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一般被譯成“爭斗”。它可以指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藝術(shù)家與藝術(shù)家之間、政黨派別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和對決。從詞根上看,西方后來的“agony”(痛苦)一詞就是從“ag?n”發(fā)展而來的??梢哉f,正是爭斗帶來的痛苦,揭示了人類本身。無論如何,如果使用英文詞“contest”來翻譯古希臘的這個概念,肯定會使它的含義變窄、變?nèi)?。實際上,它比通常指的體育和競技活動含義更為豐富。尼采在理解古希臘的這個概念的時候,雖然經(jīng)常使用的是德文詞“Wettkampf”(競賽),但是,他完全是在古希臘的含義上來解釋?!跋ED人和希臘國家的競賽觀念被從體育和競技,從藝術(shù)對唱,從政黨和城邦間的角斗中引申出來,成為最普遍的觀念,以致現(xiàn)在宇宙之輪繞它旋轉(zhuǎn)了。”[7]
上面這段話出自尼采沒有公開發(fā)表的《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他在講述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時候說的。赫拉克利特用生成、流動、不斷變化來解釋世界,即“無物常駐,一切皆流”。他還認為,一切生成都是對立面的斗爭。萬物都依照這種斗爭發(fā)生,斗爭就是永恒的正義。我們可以把赫拉克利特所謂的“斗爭”(Kampf)與尼采所謂的“競賽”(Wettkampf)觀念關(guān)聯(lián)起來。從詞根上看,“競賽”本身就包含了“斗爭”的意思在內(nèi)。赫拉克利特將斗爭看成是永恒的正義,尼采將競賽看成是最普遍的觀念,這種思想上的一致性是不言而喻的。尼采后來還表示,他在赫拉克利特近旁感到比較溫暖和舒適,尤其是肯定對立和斗爭,肯定生成上,他們是非常接近的[5]??梢哉f,尼采表達的競賽的普遍觀念,就是從赫拉克利特這里獲得靈感的。
尼采欣賞赫拉克利特在阿納克西曼德與巴門尼德之間選擇的“第三條路”。阿納克西曼德將生成解釋成脫離了存在,必須用衰亡來贖罪;巴門尼德則將生成看成我們感官的幻覺。前者得出了存在者應受懲罰的思想,后者最終逃離了這個生成世界,走向了一個不生不滅的形而上的本質(zhì)世界。赫拉克利特既沒有把世界許許多多的質(zhì)解釋成持久的、自在的存在,也沒有將之看成感官的幻覺,而是將之解釋為遵循內(nèi)在法則的斗爭。“不同的質(zhì)就是這樣彼此斗爭,遵循著內(nèi)在于斗爭的堅不可摧的法則和尺度。人和動物的狹窄腦瓜深信萬物堅固耐久,其實它們甚至沒有一種真正的存在,在對立的質(zhì)的斗爭中,它們只是擊劍的閃爍和火花,只是勝利的光輝?!保?]這里的法則和尺度,不是什么絕對律令或懲罰,而是內(nèi)在于斗爭游戲的規(guī)則。赫拉克利特用審美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將世界看成是火的自我游戲——萬古歲月以這種游戲自娛。世界是周期性衰亡的,并且從毀滅一切的世界大火中,不斷有一個新世界的產(chǎn)生。這種循環(huán)往復、永恒輪回,就像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shù)家一樣,不斷地受到重新蘇醒的游戲沖動的激發(fā),將世界融進藝術(shù)作品,也像游戲著的孩童一樣,摔開玩具,但很快又無憂無慮地玩了起來。
在尼采看來,赫拉克利特的運動不息的世界,就是無數(shù)對快樂的競賽者的角逐游戲,這種角逐,甚至不是在嚴厲的裁判的監(jiān)視下進行,而是“裁判自己好像也在競賽,競賽者又好像進行裁判”[7]。裁判,意味著法則和尺度,如果他也進行游戲,也參與比賽,那么就說明,快樂的競賽者相互角逐的世界,本身就是正義,它包含著自身的法則和尺度。引申一步說,這個世界的快樂游戲,不需要世界之外的一個更高的存在(如上帝)來制定游戲規(guī)則,正義不在世界之外,游戲的世界,本身即是正義。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尼采的這個理解實際上表明了古希臘人生活的一個標準問題,即明智的平衡。在荷馬看來,眾神的背后有一股幻影般的力量(盡管有時候它被看成與眾神同一),他稱之為“必然性”。一種甚至眾神也不能違背的萬物的秩序。希臘悲劇的基礎(chǔ)存在這樣一個信仰:主宰人世的是法則,而不是偶然性。但是,這種必然性或法則的存在,不是說人是惡毒命運的玩物,而是對人無法控制的野蠻行徑的一種限制和平衡。尼采說:“希臘人的全部沖動都表現(xiàn)了一種控制性協(xié)調(diào)——讓我們稱它為‘希臘意志’?!保?]
從這個方面看,競賽觀念不僅指一個生成世界的一對對競賽者的角逐、斗爭的游戲,而且,也意味著規(guī)則和尺度。將這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有生成世界的和諧。一切矛盾都將匯流成和諧。這個思想與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的表述一致。在他這部處女作中,尼采給出了兩種藝術(shù)精神,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他將古希臘悲劇看成是兩種藝術(shù)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酒神的迷醉、流變、縱情狂歡,需要日神的穩(wěn)定、定型和賦形。生存世界的生機勃勃,需酒神向日神世界進發(fā),或者說酒神的日神化?!芭c日神相比,酒神被看成是永恒的、原始的藝術(shù)力量,它首先召喚整個現(xiàn)象世界進入生存——只有在這個生存世界中,為了使個體化世界生機勃勃,一種新的美化幻覺是需要的?!保?1]在后來再次評論這兩種藝術(shù)精神的時候,尼采還強調(diào):“在希臘靈魂中的酒神與日神的對立是我思考希臘人的本質(zhì)時感到自己接近的偉大秘密之一。從根本上說,我僅僅是猜測為什么希臘的阿波羅主義不得不從酒神的天然地基產(chǎn)生出來;為什么酒神的希臘人需要變成日神的希臘人;這就是說,從要求可怕的事物、多變的事物、不確定的事物、恐怖的事物的意志中把要求尺度的意志、簡化的意志、遵從規(guī)則和概念的意志創(chuàng)造出來。美不是給予的,不像邏輯或者習俗本質(zhì)那樣——它是奪取的,意愿得來的,靠斗爭贏得的——它就是勝利。”[13]
將競賽作為普遍觀念,尼采從赫拉克利特這里獲得了靈感,并將之用于解釋古希臘人的整體生活。通過競賽觀念,尼采一方面突出了一個千帆競爭、百舸爭流的生成世界;另一方面,也特別指出了法則和尺度。只有將這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即酒神能量與日神形式的合一,才有古希臘的和諧世界和生活。這個世界,就是酒神與日神之間的張力平衡。不過,尼采還有不同于赫拉克利特之處。赫拉克利特作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宇宙論哲學家,顯然不是將人的世界作為思考的中心,在他那里,人的世界不過是奧林匹斯神鬼世界的戰(zhàn)斗塵霧和神械閃光。與他相比,尼采則完全以人的世界為中心來討論競賽觀念,這方面的詳盡內(nèi)容,是他早期沒有發(fā)表的《荷馬的競賽》的核心思想,接下來,筆者將以這個文本為中心詳細討論。
《荷馬的競賽》一開始就討論了人的本性。尼采反對將人性與自然的割裂,人的恐怖和非人的能力,可以看成是人性富饒的土壤,人性的所有高貴之處,都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的發(fā)展。古希臘人,都有著殘忍的本性,兇猛的毀滅欲望。古希臘人不是像后來的理性主義和神性主義那樣壓制和否定這些本性特征,而是為之找到合理宣泄的出口。由于爭取勝利的欲望和出人頭地的欲望是人的一個無法克服的本性特征,它比所有對平等的尊重和在平等中獲得的快樂更古老,更原始,所以,古希臘國家批準在同類人中間進行體操競賽和藝術(shù)競賽。也就是說,劃定一塊場地,可以讓那種欲望在此發(fā)泄掉,而不危及政治秩序[6]。古希臘這樣做,雖然出于一種政治安全的考慮,但確實為人的自然本性找到了出口。這方面,在今天肯定也是值得稱許的,“體育運動的最大功能就是替那些最不可或缺但又最危險的攻擊類型——戰(zhàn)斗熱情——加上一個健康而且安全的出口?!保?]
人性有著神秘的兩面性,或者說善惡一體。我們無法將兩者完全分離開。亞歷山大大帝戰(zhàn)勝了敵人,并將敵人的尸首系在自己的戰(zhàn)車上巡游,士兵都在狂笑。阿喀琉斯同樣也虐待過赫克托耳的尸首。還有,屠城的戰(zhàn)爭往往殺光被征服的城市的所有男人,將所有的女人和兒童賣為奴隸。這些方式被希臘人看成是必要的,是神允許的。這些惡,雖然現(xiàn)在變得很難理解,但是在古希臘卻是一種“人性的”方式。即是說,在老虎的可怕眼睛中,肉欲的殘酷性已經(jīng)被釋放走了[12]。為什么整個希臘都對特洛伊戰(zhàn)爭場面歡呼呢?在這種血腥的氛圍中,勝利遠遠超出了那種血腥殺戮的場面,這才是歡慶的頂峰。此時的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一種適度的原則,一種緩解的方法。這不就是一種競賽嗎?與前荷馬時代狂暴的征服欲相比,這些戰(zhàn)爭已經(jīng)緩解了人性的殘酷性。競賽引導人的自然本性,走向榮譽和勝利,這才是最值得歡慶的。雖然其中無法避免血腥,但是已經(jīng)不是最終目的了。
不僅體育競技和戰(zhàn)爭,古希臘生活中,一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一個演說家對另一個演說家,一個智者對另一個智者,一個天才對另一個天才,一個政治家對另一個政治家,都展現(xiàn)競賽精神,“個人競賽是古希臘文化的靈魂”[10]。古希臘教育,就是本著這種競賽精神來實行的,它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重視人的野心,并以競賽的方式來引導。每一個人都需要在競賽中展現(xiàn)自己,在勝利中證明自己。反過來,失去了競賽,要么走向前荷馬的野蠻,要么就是衰亡和墮落?!皼]有競賽的嫉妒和野心,希臘城市像希臘人一樣,都會墮落。他變得窮兇極惡,殘酷無比;他變得報復心極強,不敬神靈,他也變成了前荷馬的狀態(tài)?!保?2]希臘城邦政治有一種特殊的法律,即“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本來是為了對付政治上掌握大權(quán)而意圖恢復建立僭主政治的政客的,這也可以從古希臘競賽精神上來解釋。尼采認為,放逐法上宣明的“我們當中,沒有誰是最優(yōu)秀的”,實際上就是競賽觀念的反映?!斑@就是荷馬競賽觀念的核心:它不喜歡一個人的主宰,害怕他的危險性;為了保護天才,需要另一個天才。”[12]個人僭越了全體(城邦共同體)是危險的,不是個人而是共同體才是目的(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古希臘人不是不接納天才,而是不能容忍沒有競賽精神的天才。幸福、榮譽,都需要與勝利關(guān)聯(lián)起來,這就是古希臘人的普遍的競賽觀念和精神。
以上就是尼采從人的本性出發(fā)對競賽的思考,競賽是為人爭取勝利的欲望和出人頭地的欲望尋找的有效而又健康的通道,它展現(xiàn)于古希臘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古希臘不像后來的理性主義和神性主義那樣壓制和否定人的本能,而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重視人的野心??梢哉f,沒有人的這些原始欲望,就不會有人性的任何發(fā)展和提高。尼采還這樣描繪自己:好戰(zhàn)是他的本性之一,他有與人為敵的能力。這種天性,離不開反抗,因而它尋求反抗,侵略性的激情屬于強者?!胺彩菑姶蟮奶煨远季哂羞@種能力?!保?]尼采將凱撒和拿破侖看成是這種攻擊類型的人,強者類型。因為在他們身上,尼采看到了旺盛的征服欲望和充溢的本能。
另一方面,競賽都有尺度和規(guī)則,這說明,競賽不是隨便撒野,沒有節(jié)制。競賽是通過尺度和規(guī)則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約束、穩(wěn)定、定型和賦形,也就是日神對酒神的馴服。尼采雖然承認自己好戰(zhàn),但是,他也不是無原則的隨便出擊。他這樣描述自己:“他的使命不是克服一般的反抗,而是要戰(zhàn)勝那些需要傾盡全力、任性和武藝才能制服的人——戰(zhàn)勝實力相當?shù)膶κ帧瓌菥场@是誠實決斗的首要條件?!保?]要是不把敵人放在眼中,就不會有決斗,自己的實力明顯高出對方很多,也不會去請求交手。尼采還將自己的“戰(zhàn)爭”原則概括為四點:第一,只打戰(zhàn)績卓著的人;第二,不怕引火燒身,孤軍奮戰(zhàn);第三,不搞人身攻擊;第四,只攻擊那些排除個性差異、沒有反面經(jīng)驗的人[5]。所以,競賽,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體育競技也好,戰(zhàn)爭也好,哲學爭論也好,黨派對決也好,藝術(shù)家相互攻擊也好,都不是沒有尺度和規(guī)則的胡亂行為。
競賽是古希臘文化的靈魂,是酒神和日神的張力平衡,是既充滿激情和活力又有法則和尺度的形式。這是古希臘整體生活和文化繁榮的標志。知識追求、體育比賽、政治活動、藝術(shù)等,在古希臘生活中都被看成是生活的游戲,彼此競爭發(fā)展,和諧共處。古希臘長時期沒有出現(xiàn)蘇格拉底代表的旺盛的求知欲,或?qū)⒅R追求看成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就是得益于這種張弛有度的競賽精神。可以說,古希臘通過競賽觀念,使人的本性得到了健康而有效的疏導,造就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但是,在尼采看來,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卻表現(xiàn)為本能的混亂,自由放任?,F(xiàn)代社會處處存在的價值分立、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在沖突和混亂,都說明了一種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的意志和精神的闕如?,F(xiàn)代生活,缺乏協(xié)調(diào)和控制的強力。“在希臘人那里,這種控制是為一種藝術(shù)文化(和宗教)服務的,目的在于防止全面放任的狀態(tài)。我們希望再次取得控制,制止全面的放任?!保?]通過競賽觀念,尼采思考的就是制止現(xiàn)代的“全面的放任”。引入競賽觀念,當然就是把現(xiàn)代人的本能與法則、尺度協(xié)調(diào)起來,保持人的整體生活的張力平衡。所以,在他這里,競賽也有了規(guī)范的價值。
尼采從古希臘生活中概括出來的這種競賽觀念,當然與體育運動密切相關(guān)。英文中用“contest”來翻譯古希臘的“ag?n”,容易讓人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尼采所謂的競賽觀念,好像就是體育理念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競賽,似乎就是一種體育大觀念。人生就是一個大賽場,每一個人都應當像比賽選手一樣,頑強拼搏,積極向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人的一切活動,都應當展現(xiàn)這種體育精神。但是,無論如何,尼采所謂的競賽觀念,含義遠遠超出了體育比賽領(lǐng)域。這種普遍的競賽觀念,不僅有著本體論的意義,而且,還是一種規(guī)范價值。就這個維度來看,它仍然可以啟發(fā)我們思考體育運動。
體育在其原始意義上就是通過身體實現(xiàn)的教育和發(fā)展。古希臘主張的身心和諧,認為人的身體和靈魂都可以服務于城邦,雖然層次上不同。柏拉圖的《理想國》將身體鍛煉看成是對年輕人必要的教育手段。雖然身體鍛煉不一定產(chǎn)生一個善的靈魂,但是一個善的靈魂卻需要身體的健康,只有身心和諧,才能達到美的最高標準:靈魂的善與身體健康的合一。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健康的靈魂,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作為條件。古希臘人非常崇拜人體的健美和敏捷,認為通過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身體,人才能夠像諸神一樣。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僧侶為了對抗異教徒,認為參加體育運動或致力于身體的訓練會污染身體,因為身體是靈魂的居所,污染了身體,就等于污染了靈魂。但是,這并不代表整個中世紀的觀點,如后來的經(jīng)院派就主張身心的完整性。隨著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展開,這種反對身體娛樂和體育運動的思想被徹底超越。也正是在古希臘身心和諧論以及現(xiàn)代新思想的熏陶下,顧拜旦提出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主義,即增強體質(zhì)、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fā)展的人生哲學。尼采在19世紀主張的“以肉體為出發(fā)點”的哲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體育的這種身體整體教育和發(fā)展的思想。
尼采從人的本性出發(fā)思考競賽,將人的自然本性看成是人的發(fā)展的基礎(chǔ)和條件。沒有生命的原始土壤,生命的任何發(fā)展都不可能。割裂人性與自然,實際上等于割裂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閹割了人,這是西方理性主義和神性主義慣常的做法。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告訴我們:“我的兄弟,你的小理性——被你稱為‘精神’的,是你的肉體的工具,是你的大理性的小工具與小玩意兒?!保?]尼采將肉體看成是人的“大理性”,這完全顛覆了哲學和宗教傳統(tǒng)上重視靈魂和精神而輕視和貶低肉體的做法。在手稿中,尼采還這樣說:“肉體現(xiàn)象是更豐富、更清晰、更易把握的現(xiàn)象:在方法論上在先,無須探問其終極意義。”[13]還有,尼采提出的“超人是大地之意義”[3],實際上表明的,就是人的高度完全立足于肉體和大地的基礎(chǔ)??梢哉f,尼采從哲學上肯定了人的身心整體的發(fā)展。
“盡可能少坐;不要相信任何不是產(chǎn)生于戶外、不是產(chǎn)生于自由運動的思想——因為在這種思想中,筋肉得不到活動。一切成見皆源于五臟六腑。端坐不動,我已經(jīng)說過,是真正違背神圣精神的罪過?!保?]尼采的這段話,可以說是身心和諧和共同發(fā)展的最好表達。實際上,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也是喜歡運動的,古希臘就不用說了,就是康德、海德格爾等,也都是喜歡運動的,這甚至是他們產(chǎn)生思想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和方式。尼采稱他最好的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在散步和漫游中獲得靈感的。他漫游在法國南部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他尤其注重飲食、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他渴望身體的康復,正是這種渴望生命的愿望使他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哲學。健康,在他這里,不僅是身體的,而且還是精神的。從這些方面我們認識到,身體鍛煉必然與精神和思想共同發(fā)展,它們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體育運動中,不消說賽場上的驚心動魄、頑強拼搏會帶給觀眾精神上的刺激,激發(fā)人向上的精神,就是對于選手自己,如果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勝不驕、敗不餒,他或她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運動員。
我們今天對運動概念的理解,往往將一般的身體鍛煉與競技活動區(qū)分開,認為一般的體育鍛煉不需要像競技那樣。體育課堂也因為缺乏競技性而變得令人乏味,不受歡迎[9]。缺乏競技性,當然無從體現(xiàn)一種競賽精神。有了競賽精神,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對手,自我超越,自我克服,如果能夠堅持不渝,那么,肯定會帶來身心面貌的改觀。就體育賽場來說,競賽精神更是不可或缺了。對于競賽選手來說,對手不僅是對方,而且也是自己。尼采說得好,一個人“只有靈魂不疲憊,不貪圖安逸,才能永葆青春……誰放棄了戰(zhàn)斗,他就放棄了偉大的生活”[4]。所以,不管是賽場上,還是賽場外,人都需要一種競賽精神。
當然,不管哪一種競賽,都需要有規(guī)則意識。規(guī)則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約束和控制,是日神對酒神的馴服,因而,它也是人類擺脫獸性走向文明的標志。沒有規(guī)則,就談不上競賽,更沒有公平之說。規(guī)則實際上是一種尺度,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記錄了人類文明的軌跡,凝結(jié)了人類生存的智慧。體育運動中的規(guī)則,當然也是體育運動歷史的積淀,凝結(jié)著運動的智慧和精神。隨便挑戰(zhàn)規(guī)則,無視規(guī)則,挑戰(zhàn)的不僅僅是體育規(guī)則,而且還是對整個運動智慧和精神的否定。這個意思不是說規(guī)則不可改變,而是譴責違背公平競賽的行為。今天的體育賽場,遠不是一片凈土,其中充斥著金錢、權(quán)力、貪欲等,比賽往往被扭曲,這也說明一種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樹立規(guī)則意識,敢于與破壞規(guī)則的丑惡現(xiàn)象作斗爭。對于一名運動員來說,他的成長與賽場無法分開,規(guī)則不僅可以培養(yǎng)他的尺度意識、知行知止,也可以塑造他團結(jié)互助、熱愛國家和人民的精神。對于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行為都需要講一個度,過猶不及,規(guī)則意識也是不能沒有的。
尼采的思想之所以能夠引起體育界的關(guān)注,原因就在于他以肉體為出發(fā)點的哲學有助于深化對體育運動的理解。人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本能條件,精神也是肉體創(chuàng)造的,肉體是一個“大理性”。所以,他的哲學思考是以肉體和生理為條件的人的整體發(fā)展。“超人是大地之意義”[3],這是一個最好的表述。體育,從本質(zhì)上看,就是以身體為手段實現(xiàn)的身心共同發(fā)展。運動與人的思想和精神緊密相關(guān)。尼采甚至還說,只有運動中產(chǎn)生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健康的思想。他的說法雖然有些偏激,但是,這有利于我們打破一個觀念,即運動只是技能上的提高,而不涉及精神。僅僅把運動員當成機器,而疏于競賽精神的培養(yǎng),這違背了體育運動的本質(zhì)。尼采不僅將體育競技活動看成是競賽、斗爭,而且,還把我們的生活看成是一種戰(zhàn)斗,沒有戰(zhàn)斗精神,就沒有偉大的生活。這不是說好生活一定是充滿火藥味的,或者說為戰(zhàn)爭辯護,而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需要精神。
尼采的“自由精神”,是勇敢、自我實驗和冒險,即“勇敢地生存”。
[1]李傳奇,田雨普.尼采對競賽的思考——以《荷馬的競賽》為考察文本[J].體育與科學,2013,34(6):46-48.
[2]洛倫茲.攻擊與人性[M].王守珍,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295.
[3]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尹溟,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28.
[4]尼采.偶像的黃昏[M].周國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30.
[5]尼采.權(quán)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楊恒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34.
[7]尼采.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M].周國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尼采.哲學與真理[M].田立年,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25,18.
[9]王靜.論“完整的人”的培養(yǎng)——基于競技性缺失的體育課堂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4):105-108.
[10]NIETZSCHE F.Daybrea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06.
[11]NIETZSCHE F.KSA 1[M].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67:154.
[12]NIETZSCHE F.The Portable Nietzsche[M].Penguin Books,1968:33,39,39.
[13]NIETZSCHE F.The Will to Power[M].New York:Random House,1968:539-4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