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正元
余秋雨先生被公認為當代散文大家。我最近才拜讀《秋雨文集》,從《借我一生》中了解到原來這么有名氣的作家寫散文卻是“半路出家”,早期從事的基本都是戲劇理論創(chuàng)作研究,辭職之后才以“寫散文為生”。在回憶性散文《借我一生》中,余先生回憶了幼年時期接受啟蒙教育和奠定扎實寫作基礎的過程,我感覺對今天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啟示。
余先生四歲入學,可謂是超前入學的兒童。一個四歲的小不點兒,在學校用毛筆寫字,常常滿手滿臉是墨汁,每次下課老師們還得抱著他去河邊清洗,再抱著他趕回教室上課。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身的聰穎,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以至于學習成績優(yōu)于比他年紀大得多的同學。
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余先生對老師的評價卻是 “老師們?nèi)硕己芎茫n講得不好聽,我每堂課都在等待著下課的鈴聲”。為什么?他講了一段老師教學的故事。據(jù)說這次學校請了一位老師的老師來學校講課,連文化水平較高的媽媽也敬仰得不得了,帶著秋雨從家里來學校,和老師們一起聽這位老師講課。這位老師講的是語法,整堂課分析這樣一個句子:周老師看了王老師一眼,回過身來對李老師說:“昨天下午劉老師和趙老師都問我‘前兩天孫老師帶病為朱老師補課的事情,是不是該讓周校長知道?”這位可敬的老師對這句話的分析,“語法概念說了一大堆,黑板上畫出來的語法結構線已經(jīng)像一堆剝了皮的老麻,絲絲縷縷纏得人頭昏腦漲”。在聽課回來的路上,媽媽對秋雨說:“如果你讀書讀上去,最后變成了這種學問,那寧可不要去讀書了。我聽你舅舅說,過去英國人為了把印度人搞蠢,就給他們編了一套特別復雜的英文語法書,一學就傻……”因此,媽媽把這種做學問的稱作“書毒(蠹)頭”。
這種所謂的“書毒(蠹)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書呆子”。在余秋雨媽媽的心目中,與其把孩子培養(yǎng)成“書呆子”,不如不讀書。那該怎么辦呢?好在媽媽和祖母都是非常明智的女性,她們給小小的余秋雨打了預防針,同時也為他鋪就了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這條道路是什么?原來,余秋雨老家的村子里沒有人識字,而媽媽是從上海來的知識女性,在當時的村子里成了唯一能夠用文字和外界溝通的人。因此,她不僅在村里教老鄉(xiāng)讀書識字,而且代寫、代讀家家戶戶的來往信件,還義務為社里當會計記工分、算賬。此時,她和婆婆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自己多年來的義務勞動壓在了小秋雨的頭上。這樣一來,小秋雨便每天代替媽媽為隊里記工分、算賬,還代寫、代讀家家戶戶的來往書信。這一年,余秋雨才七歲。
媽媽把這件事情交給余秋雨之后,便再也“不聞不問”,沒有“扶上馬,牽一陣”的意思,徹底放手了。從此,村子里那些漂泊外地的人們便接到了一封封這個七歲孩子書寫的書信,而他們在外地和家人們溝通的書信,也由這個孩子誦讀給他們傾聽。人間的親情友情、酸甜苦辣,就由這個不諳世事的小不點兒相互轉(zhuǎn)達。鄉(xiāng)親們從開始的疑惑漸漸地變成了依賴。所以余秋雨先生說:“我的童年,是由一封封農(nóng)家書信、一筆筆汗水賬目滋潤的。正是從這間小屋起步,開始閱讀中國大地。”
由此我們可以定論,余先生的成功之路就是由他媽媽精心鋪就的。另外,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他就閱讀了一些藏書,施耐庵的《水滸傳》,巴金的《家》《春》《秋》,還有《石頭記》……正是由于深入實踐的應用文寫作和閱讀,使他在寫作的道路上從嶄露頭角到大顯身手,終成一位戲劇理論和散文大家。
這些事實可以為我們這些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借鑒。毫不諱言,現(xiàn)在我們的很多學生提起寫作文,是“滿紙抄來言,一把辛酸淚”,只要寫作文,就離不開這個《作文大全》、那個《獲獎作文》。愁得語文老師一籌莫展,我想這種現(xiàn)象不是一時的,也不是一地的。難道作文真的就那么難嗎?我感覺可以從余秋雨先生的經(jīng)歷中總結幾點。
一、應用文寫作有效提高寫作水平,鍛煉文字表達能力
余秋雨先生七歲就代寫、代讀一封封農(nóng)家書信,這些書信都是一聲聲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間的問候、叮嚀,飽蘸著人生的真情,可以說,沒有一句空洞的言辭、呆板的說教和虛假的情誼。而這個只有七歲的孩童也去揣摩大人們的心思,想辦法怎么用語言文字、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用語言演繹真情。
現(xiàn)在的孩子們已經(jīng)對書信陌生了,可是人與人間的交流還在,只不過改變了方式。語文老師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多用電子信息交流,借以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鍛煉表達能力。
二、提高學生創(chuàng)作的觀賞性、持久性
學生作文的模式化已經(jīng)成為可怕的通病?,F(xiàn)在仍然有些教師和社會上的作文輔導班,熱衷于傳授所謂的高效作文模式,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作走向僵化。有的學生把一件事從小學寫到初中,又從初中寫到高中。難道真的沒啥可寫的嗎?作文的形式也是一成不變,只是為作文而作文。我們不妨嘗試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散文,把小說改成劇本,變換寫作方式。同時要養(yǎng)成記日記、寫隨筆的好習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創(chuàng)作的觀賞性、持久性,也能提高創(chuàng)作興趣。
三、關心時事,有效閱讀
學生知識面狹窄,看問題深度不夠,這些都是“光看光聽不思考,泛泛閱讀不動筆”的結果。這也是導致作文缺乏新意,沒有創(chuàng)意的根源。所以要動員學生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參與、議論、研究、思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平時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不愁作文無話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