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雄
摘 要: 部分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對語文學習缺乏動力,在學習中持應付態(tài)度,未能做到主動學習。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動”起來。從心理層面講,要改變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不良心態(tài),讓他們“心動”,使他們“愿學”乃至“樂學”;從操作層面講,要激發(fā)交流動機和參與意識,讓學生充分動口、動手、動腦,真正做到主動學習,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心理層面 操作層面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聽到老師抱怨學生學習效率“低得要命”:一首古詩,一篇文言文,一周時間有些學生還背不完整,對詞句意義似懂非懂,默寫、翻譯更是錯誤百出,生字詞抄寫了幾遍還是錯別字成堆。閱讀方面,老師也下了不少工夫,如篩選、概括等一再訓練,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理解、分析能力總是無法有效提高。題目做了一大堆,可是仍有很多學生出現(xiàn)答題不規(guī)范、概念誤用、表述不清等問題。名著閱讀通常只看課本中的“導讀”部分及老師補充的一些條條綱綱,真正看過原著的學生少之又少。綜合性學習大多流于形式,僅限于書本和課堂上老師補充的內(nèi)容。至于作文,每兩周一次的大作文,有的學生就“百度”一下湊合,而讓大家寫日記,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要命”的事情;有時舉辦征文,好多學生不愿寫,老師還得請幾個水平較高的學生“恩賜”一點作品,好向領導交差。語文成績不理想,領導批評,家長責怪,學生麻木,老師反思,卻總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此類現(xiàn)象,筆者過去也深有感觸。在問卷調查及座談中,有相當部分學生認為,語文是最沒有吸引力的學科之一,課堂教學內(nèi)容單調,形式單一,無趣、無味、無用、無效,教與不教沒有什么影響,從成績方面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實際上真正樂于學習語文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更多學生抱著應付的態(tài)度對待語文學習,比如很少動口背誦古詩文;抄寫詩句和生字詞嫌麻煩;不愿預習課文,上課之前草草瀏覽了事,認為“反正老師課堂會講,抄抄筆記應能解決”;閱讀過程中懶于動手摘記和批注;寫作文只為湊足字數(shù);做作業(yè)就設法抄答案;考試之后很少主動反思和小結。筆者認為,問題根源在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并未真正“動”起來,教師的教學仍處在一廂情愿的狀態(tài),效率自然無從談起,成績當然可想而知。
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真正把“不愿學”變成“我愿學”乃至“我愛學”,語文教學才有可能取得成效。那么,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嘗試中,筆者通過以下途徑,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針對“心病”開好“心藥”,讓學生“心動”
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從心理層面講,學生并非本來就討厭語文學科,他們只是排斥長期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的語文教學模式,因而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習成效不佳,常常感覺受到漠視,嚴重缺乏成就感,上進心與信心不足,且已習慣了這些業(yè)已形成的不良心態(tài)和現(xiàn)狀,這些主客觀原因使他們陷入了心理的惡性循環(huán),走不出外界和自身設下的心理怪圈。教師要多關注這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尤其要讓他們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并給他們以足夠的鼓勵,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信心,激發(fā)學習的動力,使他們“心動”,然后在語文學習中真正有所行動。
二、改變模式,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充分活動
從操作上講,教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畫地為牢,而要充當一個引導者、組織者,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特點和學情實際,為學生提供活動舞臺,讓學生當主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演好屬于自己的角色。
(一)激發(fā)交流動機,讓學生樂于動口。
學生不愿動口,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認為“說了也白說”,覺得沒有動口的價值。這個時候,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平臺,讓他們在此有所表現(xiàn),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比如,在處理名著閱讀方面,筆者開設了“班級講壇”,每天讓學生輪流講述名著的章回,要求學生細心閱讀原著并備好“講案”,“開講”時在解說人物情節(jié)的同時可隨時插入自己的點評。學生上臺時如臨“百家講壇”,興奮之余不乏精彩表現(xiàn)。再如,根據(jù)學生“好為人師”的特點,選取部分課目,如朱自清的《春》,讓全班五組學生分組備課(每組各備“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中的一個片段),選出代表依次上臺講課,而后師生共評,側重指出其成功之處,鼓勵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這些做法激發(fā)了學生的交流欲望,使其樂于動口表達。
(二)激發(fā)參與意識,讓學生樂于動手、動腦。
學生學習沒有效率,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投入。一首短詩,讀十遍八遍不會背;一個單元的生字詞,抄三遍五遍不會寫,是因為這種讀寫對他們來說成了純粹機械化的操作:該念的好像都念了,可并沒往心里去。學生勞而無功,教師再逼,雙方都怨氣滿腹。其實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搞些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必能收到不同以往的效果。筆者多次開展“詩畫語文”活動,將一個學期的古詩分配給各組學生,讓他們在讀懂詩意后給一首詩或部分詩句配畫,畫完后在上面認真題寫相應詩句。作品收集后進行評選和展覽,學生觀摩點評,興致勃勃。這一活動,既鍛煉了文字書寫,又讓學生理解詩意并深入感受了詩詞的意境,動手與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在識記和理解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這一活動與美術關聯(lián),頗有學科滲透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同理,文言文教學也可改變以往單純講解后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動手、動腦,把它們化成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再配上自己的文字描述,把字詞句篇的識記、理解通過活動滲透到心靈深處。
為了改變字詞掌握效率低下的情況,筆者在課堂上模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形式,定期舉行生字詞聽寫比賽,使過去課堂上顯得單調無味的詞語注音、抄寫活動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在準備和比賽階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在一種游戲、競賽的氛圍中,逐漸提高了基本技能。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可以改變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愿意動腦思考。例如,課文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篇接一篇地教,而是選取部分篇目,以檢測題、競賽題的方式出題,讓學生在老師未教的情況下獨立解決,重點訓練篩選、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有時精選部分課外閱讀材料,在多媒體上展示一定時間后關閉,然后從識記、理解等角度命題,讓學生根據(jù)記憶以復述、點評等方式作答。這些方式刺激了學生的挑戰(zhàn)欲,使他們的大腦充分運轉起來。有時,筆者利用適合的文本,讓學生向名家(作者)“挑戰(zhàn)”,也就是對課文進行某種程度的改造,讓學生覺得課文并非權威到完全不可動搖,而是可以適當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揮。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夏感》一文,筆者適時向學生指出:本文主體部分三個段落,后兩段開頭有總領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而前一段沒有,這從形式上看好像不夠協(xié)調,那么是否可以在這一段開頭也加上一句,與后兩段開頭構成排比呢?誰敢動這篇文章?這么一說,學生來勁了,細心品讀,認真思考,最后加上一句“夏天的氣勢是磅礴的”,竟也可圈可點。又如,學習鄭愁予《雨說》時,讓學生把這首較長的詩歌改成短詩,并盡量體現(xiàn)詩歌的原意。可以說,學生的表現(xiàn)令人滿意,最關鍵的是,他們在此時是真正動了腦筋的。
至于作文方面,基于學生對電腦及網(wǎng)絡的那種幾乎與生俱來的興趣,筆者成立了班級文學社,讓學生負責組稿,在班內(nèi)廣征原創(chuàng)作文、書畫作品,由學生提供或制作書刊的logo、頁面背景及插圖等,筆者應用Iebook等電子軟件及Flash技術,編輯、制作出《小作家》、《詩畫語文》等精美的電子書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群集響應”,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作品產(chǎn)生后,在班級多媒體上搞小型“發(fā)布會”,每位學生拷貝一份(或通過QQ、郵件發(fā)送),在家里的電腦上欣賞并互發(fā)信息點評。據(jù)調查,參與活動的同學花在電腦游戲上的時間減少了,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了電子作品上,而且興致盎然。學生的心靈如同一片未開墾的田地,如果鮮花無法在此怒放,雜草就會全部占領。由此,筆者深深認識到,教師不能在傳統(tǒng)的教法中原地踏步,不能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視而不見,不能對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熟視無睹,不能對學生的心理需求置若罔聞。教學不跟上時代的潮流,遲早會被時代淘汰。如果是這樣,我們怎么能帶動學生呢?
綜上所述,能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關鍵取決于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能否充分動口、動手、動腦,發(fā)揮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作為引導者,教師應改變自導自唱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勇于嘗試新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使其真正愿學語文,愛學語文,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龐維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指導模式研究.心理科學,2003(2).
[2]學校教育科研熱點研究全書[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9.7.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