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古希臘哲人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惫P者時常在思考,文本教學是不是可以尋找一個能“牽一發(fā)而動起全身”的支點,既能夠貫穿整個課堂,使文本教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又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質量。這個支點究竟在哪兒?下面就《蟻國英雄》這篇文本的教學為例,談談文本教學的四種方法。
一、抓題眼——四兩亦能撥千斤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我們往往能夠窺視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內容。在文本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揮這雙“眼睛”的作用,以此為支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蟻國英雄》的題眼是什么呢?是“英雄”。螞蟻為什么跟英雄聯(lián)系在一起呢?這是學生學習的疑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抓住螞蟻與英雄之間的聯(lián)系就能夠很快地找到文本教學的突破口,把握文章的中心。這就是文本教學的支點。一位教師是這樣導入教學的: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是——《蟻國英雄》。這里的“蟻”是指什么?
生:螞蟻。
師:在你眼中,螞蟻是怎樣的?
生1:普通的螞蟻,身體小小的,比米粒還小。
生2:螞蟻很輕,我只要一吹它就難以站穩(wěn)了。
師:是啊,螞蟻,地位低下,力量弱小,在人類看來它是弱者。弱者和英雄之間怎么會畫上等號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教者緊緊抓住“為什么稱弱小的螞蟻為英雄”這一問題統(tǒng)領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勾畫出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引導學生品味字詞,在讀中賞析語句,在讀中揣摩情感。學生通過交流獲得了認知:一是英雄很勇敢,螞蟻也很勇敢。他們在烈火面前不退讓,即使肝腦涂地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二是英雄充滿智慧,螞蟻也充滿智慧。他們在烈火包圍的情況下,抱成一團,想著往有水源的地方突圍。三是英雄都是無私奉獻,螞蟻也是。他們犧牲了自己并不是想自己得到什么,而是為了別的螞蟻,為了整個大家族……通過這一番討論,學生的心被震撼了,英雄的形象便樹立在孩子的腦海之中。這樣的教學感情真摯,擊中要害,學生主體意識得到加強。
二、扣背景——咬住青山不放松
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是紀實的,有的是歷史上的真實故事,有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活片段。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幫助學生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抓住背景資料,也能夠尋找到文本教學的突破口?!断亣⑿邸愤@篇文章,其背后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來歷。教學時,一位教師以此作為文本教學的突破口,獨具匠心。他說:后來,作者在《螻蟻壯歌》中這樣寫道:
(出示)我聽著這則蟻國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像聽著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逐漸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種認為“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走進文本,讀著這個讓眼流淚、讓心顫抖、讓情涌動的故事,與作者感同身受,螞蟻的英勇頑強、團結協(xié)作、自我犧牲的壯舉深深留在孩子們的心中。此時,再讓學生讀一讀金馬前后對螞蟻的不同評價,他們深有感觸,情動辭發(fā),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始的疑問,深化了對螞蟻精神的理解。
三、拎結構——悠然窺見南山景
結構就是文章的框架、建構的樣式。教師通過細讀文本了解文章的結構,就很容易觸摸到文章的心臟,找到文章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就如同繪畫一樣,抓住了結構,就等于尋找到事物的全貌?!断亣⑿邸啡木褪且淮蠖?。學生閱讀時,往往沒有清晰的脈絡,這樣給理解帶來困難。教學時,要從文章的結構出發(fā),尋找學習文本的突破口,既遵循理解文本的規(guī)律,又針對性地解決教學的重點。
四、巧用情——情動于衷外于形
情感是維系一個動人故事的重要紐帶。以情感為“支點”的課堂往往能夠直抵學生心靈,他們的思維會敏捷銳利,教學會漸入佳境。《蟻國英雄》這個故事是關于螞蟻的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對螞蟻的內心世界情感沒有描述,但作者內心的情感卻有所表露。文章不是無情物,是作者感情的產物。因此,將情感作為文本教學的突破口,可以說是抓住了文章的靈魂。這個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很多教師在解讀本文時,關注更多的是螞蟻是如何團結一致、機智勇敢、勇于犧牲,最終成功自救。以情感為支點設計教學,卻抓住了作者這個旁觀者的情感,從惋惜到贊嘆,更深層次地感悟螞蟻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課末的練筆,不僅升華了主題,而且訓練了表達能力,將感情推向高潮,可謂點睛之筆。
一篇文章的“支點”究竟在哪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走進文本,細細研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學生解讀時,他們會在哪里有障礙,哪里有疑難,哪里會有思考的興奮點。這些都可能成為學生學好文本的有效支點。教師從這一“支點”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就能收到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撬起高效的語文課堂。
(責編 韋 雄)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