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生血寧治療老年缺鐵性貧血臨床療效觀察
馮磊
目的探討老年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法。方法老年缺鐵性貧血患者40例。隨機分為使用生血寧的治療組21例和使用硫酸亞鐵的對照組19例, 治療前后檢測血常規(guī), 對照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變化。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表明生血寧能明顯促進紅細胞生成。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4.7%。兩組治療作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治療組明顯少于對照組。結(jié)論生血寧片是老年缺鐵性貧血有效和安全的藥物。
生血寧;老年;缺鐵性貧血;臨床療效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 現(xiàn)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關(guān)心老人的健康, 近年來, 老年人缺鐵性貧血(IDA)有增多趨勢, 約占老年人貧血的17.3%, 居老年血液病之首。本文對本院2006~2010年, 40例60歲以上老年人IDA治療總結(jié),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按《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標準確診的老年缺鐵性貧血共40例, 其中男17例, 女23例, 年齡60~79歲, 平均年齡(55±15.32)歲。病程2個月~5年。查血紅蛋白(Hb), 男:100~120 g/L 6例, <100 g/L 11例;女:90~110 g/L 7例, <90 g/L 16例。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慢性臟器功能不全(如慢性腎衰等)。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生血寧組(治療組)21例和硫酸亞鐵組(對照組)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并發(fā)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①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MCV<80 fl, MCH<27 pg, MCHC<0.32, 貧血的標準:Hb<110 g/L(女), Hb<120 g/L(男);②具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③血清鐵<10.7 μmol/L??傝F結(jié)合力>62.7 μmol/L;④運鐵蛋白飽和度<15%;⑤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扇捐F消失 , 鐵粒幼細胞<15%;⑥紅細胞游離原卟啉>0.9 μmol/L;⑦血清鐵蛋白<12 μg/L;⑧血清可溶性運鐵蛋白受體濃度>26.5 nmol/L;鐵劑治療有效。符合第1條和第2~9條中任何2條以上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1.3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生血寧:0.5 g/次, 3次/d;對照組口服硫酸亞鐵:0.3 g/次, 3次/d。每餐后服用, 連服1個月。兩組治療期間均停服與治療此病的其他藥物或保健食品。
1.4臨床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測定Hb、MCV、MCH, 并且記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胃脘部疼痛、便秘等不良反應(yīng)。
1.5療效標準 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 根據(jù)治療后的血紅蛋白升高數(shù)值制定。痊愈:Hb升高到正常值以上者;顯效:Hb比治療前升高10~20 g/L;有效:Hb比治療前升高5~10 g/L;無效:Hb無變化或比治療前升高<5 g/L。顯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口服生血寧片治療4周后, 21例治療組患者中, 痊愈7例(33.3%), 顯效10例(47.6%), 有效3例(14.3%);無效1例(4.8%), 顯效率為81.0%, 總有效率為95.2%;19例對照組患者中, 痊愈7例(36.8%), 顯效10例(52.6%), 有效1例(5.3%), 無效1例(5.3%), 顯效率為89.5%, 總有效率為94.7%。各組患者臨床療效相似。兩組顯效率及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MCV、MCH及Hb組內(nèi)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治療前后MCV、MCH及Hb情況比較
表1治療前后MCV、MCH及Hb情況比較
注:兩組顯效率及有效率比較, P=0.35>0.05
?
2.2不良反應(yīng) 治療組有3例輕微上腹部不適, 未發(fā)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yīng)。對照組惡心4例, 嘔吐2例, 上腹部不適4例。明顯高于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人咀嚼功能減弱, 胃腸功能下降, 直接影響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吸收, 導致鐵吸收的缺乏, 造血原料的不足發(fā)展為缺鐵性貧血;有些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飲食結(jié)構(gòu)單一, 亦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且人體的紅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 造血機能下降, 加重出現(xiàn)貧血的幾率。目前,缺鐵性貧血的西醫(yī)治療主要是補充鐵劑, 即口服硫酸亞鐵。但鐵的胃腸道吸收率約為1%~3%, 且大多伴隨明顯胃腸道反應(yīng)。老年人胃腸功能差, 對硫酸亞鐵的吸收度更差, 其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明顯增高。生血寧的分子結(jié)構(gòu)與血卟啉極其相似,能直接被腸道黏膜細胞吸收, 在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氧化酶的作用下分離出鐵離子后被機體利用, 其吸收率明顯增高, 且極少有不良反應(yīng), 可稱其為生物鐵[2,3]。生血寧臨床療效確切, 且不良反應(yīng)明顯減少。在老年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中可推薦應(yīng)用。
[1] 張之南, 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1.
[2] 柯有甫, 魏克民, 鄭奉獻, 等.生血寧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04, 24(10):893-896.
[3] 唐利民, 鄧孝智.生血寧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臨床療效觀察.四川醫(yī)學, 2011, 32(5):745-746.
2014-07-10]
450000 河南省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