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申建文
(1.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121;2.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西安710061)
基于流動性管理視角的貨幣政策有效性評估與路徑選擇
王立平1,申建文2
(1.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121;2.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西安710061)
流動性管理、保持物價穩(wěn)定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職責。在對我國流動性狀況進行測度,并分析流動性充裕成因的基礎上,利用抵消模型和沖銷模型,從貨幣政策管理流動性視角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貨幣政策是有效果的,公開市場操作能夠有效控制流動性較快增長。最后,在總結和比較英國、日本治理充裕流動性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央銀行進一步管理流動性的政策取向。
流動性;貨幣政策;有效性;國際經驗
21世紀以來,全球貨幣環(huán)境集中表現為流動性過剩(Ferguson,2005;Rüffer和Stracca,2006;Warsh, 2007)[1]。全球充裕流動性源于主要發(fā)達經濟體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Becker,2007),美歐日等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實行低利率、非常規(guī)措施的寬松貨幣政策,向全世界大量輸出流動性。學術界也普遍認為我國也出現了流動性充裕(余永定,2007;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2008;李斌,2010;郭其友、陳銀忠和易小麗,2011;傅強、朱映鳳和袁晨,2011;郭凱、孫音和艾洪德,2012)[2-9]。流動性充裕表現形式,可用基礎貨幣、存貸款、金融產品規(guī)模,可用基準利率、shibor價格指標,還可以用外匯儲備、熱錢流入規(guī)模等來加以描述(Polleit和Gerdesmeier,2005;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2008)[3-6]。充裕的流動性,對我國物價穩(wěn)定產生了較大壓力。我國的中央銀行,具有保持物價穩(wěn)定的重大責任。我國當前管理流動性,主要是采取貨幣政策,因此,對我國流動性狀況進行測度判斷和成因分析,評估貨幣政策治理充裕流動性的效果,對于改進和完善中央銀行治理流動性的政策架構,維持物價穩(wěn)定下的居民正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流動性狀況的變化
在度量流動性充裕指標上,國際上主要選擇M2/GDP,又稱馬歇爾K值。該指標是分析宏觀流動性使用頻率最高指標之一,已被余永定、謝平、韓平等國內著名學者多次運用分析我國流動性充裕問題。本文用M2/GDP分析我國流動性變動軌跡,選取季度數據,并進行季節(jié)調整,圖1形象描述了流動性變動情況。
從圖形上可以看到,M2/GDP指標經歷了快速上升、趨于平穩(wěn)然后劇烈波動的變動過程,體現了新世紀以來我國流動性的變動軌跡特征。
圖1 M2/GDP的變動圖
為了更準確分析我國流動性變動軌跡和相應特點,引入Chow分割點檢驗。Chow分割點檢驗思想是利用分割點將總樣本區(qū)間劃分為若干子樣本區(qū)間,對總樣本下的殘差平方和與各個子樣本的加總平方和進行對比,以此來判斷該總樣本是否存在結構性變化。我們使用F統(tǒng)計量進行檢驗最簡單的一個分割點時,Chow分割點檢驗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u′u是總樣本區(qū)間數據進行回歸所得約束條件下的殘差平方和,是第i個子樣本區(qū)間的殘差平方和,k是變量個數,T是總樣本個數。公式(1)服從F分布,如果兩個子區(qū)間沒有顯著性變化,F值應該很小,反之,F值應該很大。公式(1)可以進一步擴展為多個分割點。
選取1996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數據,經檢驗(表1)可知,在2003年第1季度、2008年第3季度分割點下的F統(tǒng)計量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我國流動性在以上兩個分割點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在兩個分割點下,可將流動性變動軌跡劃分為3個階段:1996年第1季度至2003年第1季度,我國流動性水平持續(xù)攀升,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2003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3季度,流動性由快速增長轉變?yōu)橼呌谄椒€(wěn),其間國家為了防止投資過熱經濟過熱,實行了雙穩(wěn)健的政策;2008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流動性2008年迅速下降后,由相對平穩(wěn)變?yōu)閺妱派仙列碌母叨?,主要是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國家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表1 Chow分割點檢驗
(二)2008年以來我國流動性充裕程度上升
2008年第3季度以來,我國流動性充裕狀況呈現加劇狀態(tài)。究其原因,政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原因。2008—2010年,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目的是緩解危機沖擊,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促進經濟復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4萬億元投資和近10萬億元巨額新增貸款經濟刺激政策,使得社會流動性充裕狀況進一步上升,流動性充裕程度加深,經濟刺激政策的客觀負面效應已經慢慢顯現。
(三)流動性充裕的成因
一是我國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國內消費不足,經濟依賴出口。貿易順差產生了大量的貿易收入,貨物貿易的出口導致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我國貨幣當局買入因貿易順差產生的外匯,國家的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外匯占款增加引起的貨幣投放增多。目前,外匯占款已經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
表2 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簡表單位:億元
二是較大的獲利空間引發(fā)熱錢流入。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世界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fā)展前景,進入我國房地產等利潤快速增長行業(yè)。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提供了獲利機遇。從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新一輪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截至2011年12月31日,按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計算,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高達27.88%,升值帶來的較大獲利空間,是熱錢流入的重要原因。
三是發(fā)達國家實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新世紀以來,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交替上升導致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加,各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央行保持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美國為例,美聯儲共實行了三次量化寬松措施。美國、歐洲、日本主要發(fā)達經濟體長期實行的低利率、非常規(guī)措施的寬松貨幣政策,制造了全球流動性充裕的根源,向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大量輸入流動性。以上國內外誘因導致了我國呈現了流動性充裕的局面。
從當前流動性產生機理分析,外匯儲備持續(xù)增加導致貨幣的被動投放是我國充裕流動性的重要根源,也是國際流動性對國內流動性影響的主要方面。因此,主要對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流動性進行實證檢驗,以此對中央銀行治理流動性過剩效果進行評估。
(一)抵消模型和沖銷模型
我們借鑒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成果,主要利用抵消模型和沖銷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抵消模型,是一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會對該國外匯儲備變動產生影響,外匯流動會抵消該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效力的模型。沖銷模型,是一國中央銀行對外匯進行調控,中央銀行的調控工具將作用于外匯儲備,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的模型。我國中央銀行最常用沖銷(對沖)操作,所以我們采用沖銷模型來衡量我國中央銀行對外匯的調控效果。
開放經濟下,一國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量(MS)由國內來源和國外來源構成,國內來源主要是一國中央銀行凈國內資產(NDA),國外來源是一國中央銀行凈國外資產(NFA),具體公式為
借鑒Kouri&Porter、Branson的存量均衡分析法和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的結構模型,并推導出相應的簡約方程,即抵消模型:
式中,△NFAt表示中央銀行凈國外資產的變化,△NDAt表示中央銀行凈國內資產的變化,Rf-Rd表示國內外利率差,△GDPt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EXRATEt表示匯率變動,ut為擾動項。a1為抵消系數,若a1=-1,表示外匯變動完全抵消了中央銀行的調控效果,貨幣政策無效;若-1<a1<0,表示外匯變動部分抵消了中央銀行的調控效果,貨幣政策部分有效;若a1=0,表示外匯變動對中央銀行的調控效果無影響,貨幣政策完全有效,即中央銀行無調控外匯的必要性。
我們在借鑒Obstfeld、Siklos和Brissimis-Gibson-Tsakalotos(簡稱BGT模型)等反應函數基礎上,推導出沖銷模型:
式中,各變量含義與抵消模型含義相同,沖銷模型也可以從抵消模型求逆得到。b1是沖銷系數,若b1<-1,表示中央銀行對外匯沖銷是過度的;若b1=-1,表示中央銀行對外匯沖銷是完全的;若-1<b1<0,表示中央銀行對外匯沖銷是部分的;若b1=0,表示中央銀行對外匯沒有沖銷。
(二)模型估計
△NDA表示中央銀行國內凈資產的變化,即用央行國內資產(包括對中央政府、存款貨幣銀行、其他銀行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行業(yè)債權及其他資產)減去國內負債(包括央行債券、中央政府存款、其他負債)及權益;△NFA表示外匯儲備的變化,△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INTGAP表示國內外利差Rf-Rd,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與我國金融機構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差額;△EXRATE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所有指標選取2000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4季度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計季報》。
采用ADF方法對各變量進行了平穩(wěn)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NDA、△GDP、△NFA、△EXRATE都是一階單整I(1)。Rf-Rd是I(2)序列,但是,抵消模型和沖銷模型中利率差數據都不顯著,所以INTGAP序列并沒有用于模型分析。
經過反復測算,抵消模型方程式為式(5),具體的估計結果見表3:
表3 抵消模型的估計結果
沖銷模型方程式為式(6),估計結果見表4:
表4 沖銷模型的估計結果
(三)實證分析結論
通過對抵消模型和沖銷模型的殘差圖分析,模型回歸效果非常好,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被部分抵消,國外凈資產減少部分抵消了中央銀行的調控效果;同時我國中央銀行面臨很大的外匯沖銷壓力。
圖2 抵消模型(左)和沖銷模型(右)的殘差圖
從抵消模型分析,抵消系數a1=-0.1669,處于-1<a1<0,根據抵消模型的假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被部分抵消。我國中央銀行凈國內資產NDA,每增加1個單位,中央銀行的凈國外資產NFA將減少0.1669個單位,說明外匯資產的流出部分抵消了我國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效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減少1個單位,即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1個單位,NFA將增加人民幣2125.7億元,約合250億—330億美元,表明短期內國內外對人民幣存在升值的預期下,單向的升值會導致更多的外匯儲備,對中央銀行的對沖操作產生更大的壓力。
(2)我國中央銀行對外匯儲備增加采取的對沖操作是有效的,是被動采取的措施,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一定削弱。同時,鑒于保持物價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職能,中央銀行也不得不投放貨幣支持經濟增長。
表5 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沖銷模型分析,b1=-0.6955,介于-1<b1<0,表明央行對外匯儲備部分沖銷。從對沖程度看,NFA每增加1單位,將導致NDA減少0.6955個單位,表明中央銀行為應對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得不減少國內凈資產(收回再貸款、再貼現),或者增加負債(發(fā)行中央銀行票據)等方式來進行對沖操作。中央銀行在進行被動對沖操作時候,對沖力度只有約七成,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很大程度削弱。
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外匯儲備變化(△NFA)和國內生產總值變化(△GDP)都是中央銀行國內凈資產變化(△NDA)的原因,前者主要表現為中央銀行的對沖操作,后者主要表現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投放。結合沖銷模型分析可知,△GDP與△NDA的系數負相關,為了保持經濟增長(GDP)更需要主動貨幣投放,導致中央銀行資產的減少。這意味著國家為了發(fā)展經濟,需要依賴金融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持,客觀形成了流動性充裕狀況。
(3)國內外利率差對于我國外匯進出影響不大。
Granger因果檢驗顯示,我國與美國利率差不是導致我國外匯儲備變動的原因。實證檢驗表明,利率政策對外匯儲備實際變動影響不大,外匯儲備呈現了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這也意味著利率平價理論在我國現階段可能不完全適用。在美國基準利率較長時期內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暗含我國可以運用利率政策來調控國民經濟,因為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源于持續(xù)貿易順差,而不是中外利率差。
表6 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以上模型分析可知,我國貨幣政策采取的沖銷操作降低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流動性的沖擊,貨幣政策調控充裕流動性是有效的。但是,隨著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長,中央銀行被動對沖的巨大壓力,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削弱,對流動性管理面臨嚴峻挑戰(zhàn)。
近代各國經濟發(fā)展中幾乎都出現過流動性充裕,這些國家采取了對策和措施,而在流動性充裕治理中實施不同政策,可能導致不同結果,但更多的是失敗的教訓。下面通過20世紀英國、日本的成功、失敗案例解讀,獲得應對我國流動性充裕的啟示。
(一)日本治理流動性充裕的政策分析
1984—1990年,日本出現了流動性充裕,表現為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M2的高速增長,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和較低的利率水平;以CPI表示物價總水平較低,股票價格、房價迅速上漲,逐漸累積為泡沫經濟。流動性充裕下出現了泡沫經濟,與日本政府應對流動性充裕的不當政策措施密切相關。
(1)寬松的貨幣政策直接引發(fā)了流動性充裕。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1986年1月大幅放松銀根,下調再貼現率,到1987年2月下調至2.5%。存款利率逐漸放開,股票市場規(guī)模急劇膨脹;銀行和企業(yè)融資成本降低投資膨脹,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寬松貨幣政策引起資金充裕,導致經濟過熱,促成股市、房地產繁榮的泡沫經濟。為了抑制資產泡沫,1989年3月至1990年8月,日本急劇收緊的貨幣政策導致資產泡沫破滅,1990年股票市場崩潰,1991年房價急速下降,日本陷入衰退。其間美、日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出口競爭力,加劇了日本經濟衰退。從1991年7月起,日本又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幾乎實行零利率。至21世紀頭幾年,日本經濟處于停滯,客觀上形成了流動性充裕。
(2)房地產業(yè)主導和產業(yè)空心化的不恰當政策。一是日本政府認為國民對休閑需求將迅速上升,對日本經濟判斷失誤,于1987年通過《第四次全國綜合開發(fā)計劃》和《休養(yǎng)地法》,將房地產業(yè)作為主導產業(yè),使房地產成為收益高的投資投機領域。二是產業(yè)空心化嚴重。二戰(zhàn)后,日本實行了購進原材料、銷售產成品的外向型經濟的趕超戰(zhàn)略,呈現典型的模仿,但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表現出很大的弊端,即空心化缺乏創(chuàng)新。隨著本國勞動力成本提高,比較優(yōu)勢喪失,服裝、玩具、手表、制鞋、煉制、鋼鐵、化工、造船、電子、汽車、計算機與半導體等產業(yè)逐漸向東亞國外轉移。三是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市。在缺少制造業(yè)實體經濟支撐,又將房地產業(yè)作為主導產業(yè),銀行、企業(yè)、個人投資者將大量充裕資金流入房地產和股市,當泡沫經濟破滅后,充裕資金無投資渠道導致充裕狀態(tài)持續(xù)。
(3)扭曲的金融體系與制度加劇了流動性充裕。一是金融深化程度不夠。日本金融體系主要以銀行為主,融資上也主要是銀行貸款,金融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以基金、信用性債券、結構性債券、衍生品等品種為主的金融市場不發(fā)達,既有的金融工具無法吸納多余的流動性,導致充裕資本進入房地產、股票市場,資產價格膨脹。二是金融體系為產業(yè)升級缺乏有效支撐。因日本社會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是貸款主要提供者。但是銀行因為日本政府當時的錯誤判斷,不愿意為實體經濟發(fā)放技術改造、技術革新貸款,導致日本錯失了產業(yè)升級時機。三是銀行內部積累大量資金未能進入實體產業(yè)。日本經濟發(fā)展方式由模仿改良向自主創(chuàng)新轉變,由投資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時期,銀行未能向產業(yè)升級和內需主導的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反而投向房地產,形成呆壞賬,這正是日本長達20余年經濟停滯的重大原因。
(二)英國治理流動性充裕的政策分析
1973—1975年和1979—1981年兩次石油危機嚴重沖擊了英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滯脹,當時被稱做英國病。在這樣歷史背景下,1986—1990年,英國出現流動性充裕,在應對流動性充裕方面,英國可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1)實施了旨在提高效率的財政稅收產業(yè)政策。一是實施結構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壓縮公共開支,降低社會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1978—1986年,將公共住房支出由60億英鎊降至27億英鎊,占總開支的比重由5.4%降至2%;公共運輸支出由49億英鎊降至48億英鎊,占總開支的比重由4.0%降至3.5%;貿易和工業(yè)支出由45億英鎊降至16億鎊,占總開支的比重由3.6%降至1.2%;社會福利支出也進行了壓縮,下降了l0%。另一方面,增加了就業(yè)培訓計劃和項目支出。1983—1988年,政府出資青年培訓計劃、社區(qū)項目、企業(yè)津貼計劃等就業(yè)項目。同時,政府每周為每個失業(yè)人員提供40英鎊的津貼,聘請專家為其提供就業(yè)咨詢和培訓,幫助其在最短時間內再就業(yè)。二是進行稅制改革,降低稅率。英國將最高工資稅率和投資稅率分別由83%和98%降至69%,稅率的降低,減輕了企業(yè)負擔,刺激了投資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
(2)推進企業(yè)改革以提高運營效率。企業(yè)改革主要是英國政府實行了私有化改革,私有化改革渠道就是通過證券市場向私人企業(yè)和公眾出售企業(yè)國有股股權。對企業(yè)來講,私有化改革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的效率;對政府來講,出售國有企業(yè)股票能得到高額資金,可以彌補因減稅而減少的財政收入,并可以建立起促進就業(yè)和產業(yè)升級的培訓體系;對居民來講,獲得國有企業(yè)股份,可以分享英國經濟成長的收益。1979—1987年,英國持股人數由300萬人增加到900萬人,擁有者比例由成人的9%增加到21%。
(3)開展金融自由化改革,提升了金融業(yè)國際競爭力并支持了產業(yè)升級。1986年10月以《金融服務業(yè)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ct)發(fā)布為標志,英國政府啟動了規(guī)模宏大的金融改革,稱為金融大爆炸。該法案是英國歷史上首次建立的國家全面調控金融業(yè)的法律體系,使行業(yè)自律與外部立法監(jiān)管相結合,形成多元化金融體制。金融大爆炸結束了英國金融分業(yè)經營體制,促進金融業(yè)混業(yè)經營,逐漸出現了一些超級金融機構,業(yè)務涵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方面,這些全能金融集團為企業(yè)改革提供融資、上市、投資、咨詢等金融服務,為英國產業(yè)升級提供了配套的金融支持。
通過以上英國、日本治理流動性充裕的正反案例,我們應該揚英國長處,弊日本短處,為我國治理充裕流動性吸取有益的經驗。
我國應對流動性充裕的總體思路,應該是由目前以貨幣政策為主、以堵為主被動方式向以金融深化為契機、堵疏結合主動應對轉型,統(tǒng)一安排部署,多管齊下,內外結合,長短期搭配,利用流動性充裕進行金融深化,助推產業(yè)結構升級和擴大內需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
(一)貨幣政策工具管理流動性作為短期策略
按照經濟運行形勢,適當降低基礎貨幣投放量,合理控制社會融資總規(guī)模。中央銀行加強窗口指導,引導銀行控制貸款總量和貸款投放進度。將央行票據、國債等工具相結合,調節(jié)其發(fā)行量和發(fā)行頻率,靈活適度進行公開市場操作,適度控制多余流動性,對突擊發(fā)放貸款、且流動性充足的金融機構定向發(fā)行中長期1—3年期的央行票據,既能夠收回流動性,又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完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發(fā)揮存款準備金凍結程度深、主動性好的調控優(yōu)勢,對資產質量較差、盲目擴大貸款的金融機構實行較高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發(fā)揮差別存款準備金抑制貨幣創(chuàng)造效應,促進銀行良好穩(wěn)健經營和進行流動性管理。適當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提高融資成本,有利于金融機構和企業(yè)衡量風險,適度控制貸款增長。
(二)利用金融深化吸納充裕流動性作為重要戰(zhàn)略
流動性充裕是金融深化良好的貨幣環(huán)境,以金融深化吸收充裕流動性是我國一種必然政策選擇。加強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從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法律制度環(huán)境等方面,著力推進債券市場、票據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發(fā)展。加大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力度,開發(fā)中短長期票據、項目收益?zhèn)?、私募融資工具等債券、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農產品與有色金屬期貨交易品種、金融期貨產品、保險產品和衍生品種類。大力發(fā)展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加入金融市場,提升個人投資者的素質和技能,培育良好和優(yōu)秀機構做市商,提高市場參與廣度和深度。
(三)利用金融深化推進產業(yè)升級作為長遠戰(zhàn)略
大力進行金融改革,在金融深化基礎上,促進產業(yè)升級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金融深化推進增長方式轉變,實施服務于提升效率大規(guī)模企業(yè)并購的金融深化,充分發(fā)揮資本市場高效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功能,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民營企業(yè)并購國有企業(yè)、國企間整合、按產業(yè)鏈組建大型企業(yè)聯盟的三種企業(yè)并購模式。建立分享財富的職工持股計劃和期權激勵,進行財富共享的金融改革,讓國民分享經濟增長的收益,增強擴大內需的物質基礎。金融資源合理配置,通過加大信貸投入、發(fā)展金融市場、實行區(qū)域性金融政策、加快金融業(yè)開放度,增加金融支持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力度,促進東部、中西部欠發(fā)達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金融深化支持實體產業(yè)企業(yè)國際化競爭戰(zhàn)略,支持企業(yè)在海外設廠生產當地化、企業(yè)在國內生產產品后直接出口海外銷售、企業(yè)并購國外企業(yè)、企業(yè)國內生產產品后將產品貼外國品牌銷售等四種形式“走出去”戰(zhàn)略,為企業(yè)利用好國內國外資金、搞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fā)展本國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1]Ferguson RW.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Liquidity[R].The Seventh Deutsche Bundesbank Spring Conference,Berlin,Germany,2005.
[2]余永定.“一石二鳥”的政策選擇[J].財經,2007,(23):12-15.
[3]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7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6]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8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7]郭其友,陳銀忠,易小麗.匯率變動、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的動態(tài)關系[J].經濟學動態(tài),2011,(3):65-70.
[8]傅強,朱映鳳,袁晨.中國通貨膨脹主要影響因素的判定與闡釋[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1,(5):5-15.
[9]郭凱,孫音,艾洪德.基于資產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過剩的內涵、測度與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1):180-193.
(責任編輯:賈偉)
1003-4625(2014)05-0044-06
F832.0
A
2014-03-18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科專項2013JK0103);西安郵電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102-0481)。
王立平(1977-),女,內蒙古扎賚特旗人,經濟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申建文(1978-),男,山東鄆城人,高級經濟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
注:本文并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