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蘭
摘 要: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河南省全面展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語文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新觀念,以學生為本,落實新課程,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具有新的課程內容和目標、新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新的師生關系的語文課堂,是具有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和選擇性的語文課堂。新理念指導下的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有民主、開放的教學情景,有效、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思維活躍,突破教師預設,生成不斷,是學生個性解讀文本、展示個性的舞臺。
關鍵詞: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語文素養(yǎng)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個性化地解讀文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首先要營造民主、平等、開放的教學情景
個性化閱讀教學更加強調了閱讀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過程,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科書編者、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維對話過程,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個性化閱讀教學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徜徉在文本中,真切地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的閱讀和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分析判斷,有自己真實的體驗。學生與文本對話后,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同樣注重預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
個性化閱讀不等同于自由閱讀,同樣注重預設,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師獨立解讀文本,針對文本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探究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掌握學情,根據學情合宜地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科學、藝術、高質量的課堂提問給學生一個分析、理解、感悟文本的“抓手”,吸引學生閱讀文本,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教學《雷雨》時,我將“周樸園究竟是一個內心情感豐富、癡情鐘情的男人,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偽君子?”這一問題作為切入點,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從文本中尋找相關的佐證材料。在《合歡樹》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動的語句,體會作者是如何在敘事中傳達感情的”?在自主閱讀之后我提問學生:“通過閱讀分析,你認為合歡樹有怎樣的含義?”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學生討論焦仲卿、劉蘭芝之間的深情,發(fā)表對他們的看法,分析劉蘭芝被遣的原因,揣測他們的心理活動……學生不愿意人云亦云,力爭提出個人新穎、獨到的見解。
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就會從不同角度理解一篇文章,個性化閱讀教學關注學生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獨到地解讀文本,展示自己的個性。
三、個性化閱讀教學常常突破教師預設,生成不斷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往往思維活躍,激情飛揚,突破預設,大膽質疑,生成不斷。無論課前教師多么完美的預設都會面臨學習主體的挑戰(zhàn),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種種問題。
例如,在學習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十則》時,學生就對王國維講“無我之境”時舉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產生了疑問,“采菊”誰采菊?“見南山”誰見南山?肯定是“我”了,怎么能是“無我之境”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有學生從文章中找到王國維解釋的“無我之境”即“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既然“不知何者為我”可見仍有我,只是“不知”而已。有而“不知”,并不是“無我”,于是學生暫時得出結論:王國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劃分是矛盾的,因為這兩種境界都“有我”,只不過前者“知我”,后者“不知我”罷了。我因勢利導:“為什么‘有我而‘不知我呢?”學生立即陷入沉思,之后豁然開朗:“不知我”是因為詩人“忘我”了,他已經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了。原來這“無我之境”乃是“樂而忘我”“物我為一”之境,這是最高的“無我之境”?。?/p>
通過質疑,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準確、深刻的理解,個性化閱讀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他們敢疑、善疑,積極、深入地思考,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自主人格和創(chuàng)新品格。
“個性化閱讀”這一閱讀方式,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應重實踐、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特點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個體差異等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結合學生個體情感體驗,讓學生獨立、獨到地解讀文本,多角度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評點人物形象,暢談體驗感悟……在課堂中常常能聽到:“老師,我有一個想法?!薄袄蠋煟也煌馑ㄋ┑挠^點。”甚至也能聽到:“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因為學生獨立思考,他們發(fā)現一篇課文并不是只有一種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不再是刻板的程序,不再是沉悶的嚴肅,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心靈交流的過程,智慧碰撞的過程。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研究》,立項編號:JCJY130102010。
(作者單位 河南省開封市回民中學)
?誗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