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霞
摘 要:每個文本里都藏著豐富的言語秘妙,需要教師“慧眼識珠”?!稙槿嗣穹铡愤@篇文章是小學階段屈指可數(shù)的議論文,同時也是一篇政論性的演講稿,可謂家喻戶曉。在教學中,無論是名師的優(yōu)秀課例,還是一線教師的“家常課”,對“死”字一詞的教學,只停留在對字義的拓展上,讓學生體會“死”字在不同情境下所蘊含的情感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但是,卻忽略了文章的語言特點。從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色的角度,對“死”一字用法的精妙之處進行了深入品讀,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獨特的言語特色。
關鍵詞:文本挖掘;詞語品讀;演講稿
在《為人民服務》一文的教學中無一例外地都能看到一個經典的教學片段,那就是對第二段中“死”的教學。一般是這樣教學的:
首先,教師用課件出示第二段的片段:“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鴻毛還輕?!比缓髥枌W生這句話什么意思?學生會先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找到片段的中心詞——“死”字。
引出這個字后,教師接下來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死”的褒貶義,強化“死”的感情味以及這種對比的效果。老師會先出示“為人民利益而死”這句,讓學生在這里換個詞來解釋“死”字的含義,學生會說出“犧牲、就義、獻身、捐軀”等帶褒義性的詞語。然后教師突然問:“同樣是死,如果把這些詞放在后面一句中,大家同意嗎?”學生紛紛表示不同意。教師接著問:“那對法西斯一類人的死,你會用什么詞來形容?”學生又說出了“上西天”“見閻王”“一命嗚呼”等貶義詞。上到這里,教師對“死”字的體會算是基本完成了,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自由練讀此句,再進行朗讀展示。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朗讀效果往往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有時候因為對兩個“死”字的朗讀過于重讀,反而引起笑場。
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教師的引導還不夠到位?還是學生沒有完全理解,讀不出效果?我想都不是。對“死”字褒貶義的挖掘,以及對比效果,老師已經引導得很充分了,但是卻忽略了這篇政論性演講詞的文體語言特點,那就是全篇都是通暢明白的口語,敘述平和。從宣傳的對象來說,當時毛主席是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備團上做的演講,同時這篇演講稿將來是要推廣到全國的人民軍隊和政府機關中去的,面對大眾,“死”字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恰當?shù)?。因此,語言平實、自然通俗才是藏在“死”字背后真正的秘妙。
基于以上思考,課堂上我改變了教學策略,做了以下調整,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前面的教學部分跟上文一樣,首先老師出示片段,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辨析“死”的不同內涵。接著,我把剛才學生用過的詞語換進去,讓學生體會替換詞語后的句子效果。片段修改為:“為人民利益而捐軀,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見閻王,就比鴻毛還輕。”學生讀完后,一開始都說得挺好的,好像更有文采了。我故意說:“哎呀!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連毛主席的講話稿都能改,老師想問,你們是不是說剛才你們所說的詞語毛主席不懂得用呢?”學生一聽老師的話覺得不對勁,有了解毛主席的學生馬上說道:“不是的,毛主席的文章寫得可好了,我們上個學期就學過他的詩歌《長征》,寫得氣勢磅礴,除此以外他還寫過好多詩詞,不可能這么簡單的詞他不會用?!蔽乙豢础棒~兒上鉤”了,就深入啟發(fā):“既然毛主席文筆那么好,為什么在這篇演講詞里不用,卻只用了‘死字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陷入了一片沉默中。我出示了課后的資料袋,讓學生讀一讀,并點撥:“如果你是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戰(zhàn)士聽到毛主席說‘為人民利益而捐軀你理解嗎?如果你是一個文化層次較高的軍官,聽到毛主席說‘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見閻王,你會怎么看有儒雅之風的毛主席呢?”學生恍然大悟,連連舉手發(fā)言:“不能改,因為‘死字很好懂,誰都能聽懂。‘見閻王是有點罵人的感覺,不適合在這種場合說?!薄安荒軗Q,換了的話也許很多戰(zhàn)士聽不懂意思?!笨吹綄W生漸漸進入狀態(tài),我心中暗喜,總結道:“是的,這是一篇演講稿,稿子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應該充分考慮到聽眾的理解和需要,毛主席面對的是廣大人民軍隊,又是在演講,用詞口語化、平實自然,大家才好理解。”接下來,我出示了影視中這段演講的片段,讓學生學著毛主席的樣子,練習演講這一段,看看誰能把意思講清楚,能打動臺下的觀眾。
每個文本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怎樣將它挖掘出來,需要我們靜心思考。長久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缺乏關注文本的語言特點或文體特色的現(xiàn)象,讓我們將語文視野拓寬一點,角度多一點,帶領學生細細品味文字背后的言語秘妙。
參考文獻:
林莘,王崧舟.《為人民服務》教學實錄及點評.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09(06).
(作者單位 廣州市海珠區(qū)寶玉直實驗小學)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