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峰
孔凡哲教授在《基本活動經驗的含義、成分與課程教學價值》一文中說,基本活動經驗是個體在經歷了具體的學科活動之后留下的、具有個體特色的內容,既可以是直接感覺的,也可以是經過反省之后形成的經驗。史寧中教授說:“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經驗分為感性經驗和邏輯經驗。感性經驗也依賴思考,但更多的是依賴觀察;邏輯經驗也依賴觀察,但更多的是依賴思考。”因此,觀察、操作是基本活動經驗得到和積累的土壤,加強直觀體驗、豐富操作經驗至關重要。
一、喚醒表象,觀察感悟——培養(yǎng)觀察經驗
例如,教學“感知旋轉的特征”片段。
出示主題圖。
師:這些物體是怎么運動的?
生1:都是轉動的。
生2:都是繞著圈轉的。
師(肯定學生的發(fā)言,并出示一個大的螺旋槳,用手輕輕撥動):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哪些在動?哪些沒有動?
生3:三根塑料片在動,中間的紅點沒有動。
師:風車、摩天輪、螺旋槳都圍繞一個中心點轉動,這樣的運動現象我們叫做“旋轉”。請大家說一說什么是旋轉,并用手勢表示出來。
很多數學概念都具有明顯的現實原形,但數學概念的形成往往包含理想化的過程,而后才是思維創(chuàng)造。這類活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明確的數學目標,并能體現數學本質,由此類活動獲得的經驗稱為“直接數學活動經驗”。而“直接數學活動經驗”中,觀察經驗又是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觀察經驗的培養(yǎng)除了需要上述案例中說的把活動設計在數學與生活的連接點上,還要有一定的活動量。比如:對主題圖的觀察,可以積累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采集數學信息的經驗;對圖形的觀察,可以積累抽象圖形本質屬性的經驗;對有規(guī)律事物的觀察,可以積累有序觀察尋找規(guī)律的經驗。只要我們有心讓孩子們“觀察”,留時間讓孩子們“交流”,相信有一雙慧眼的孩子都能得到自己的觀察經驗。
二、巧妙設計,動手操作——積累操作經驗
布魯納提出,概念的發(fā)展要經過三種模式,即動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符號性模式,他認為教學必須按照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層次進行。數學學習心理學也指出,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一般是:動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統(tǒng)。數學概念的學習通過表象操作,最后發(fā)展到符號運算水平。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巧設數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堂中動手“做”數學,在“做”中不斷積累操作經驗。
1.注重日常操作,積淀操作經驗
行為操作是進行抽象的直接素材,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可以獲得來自感官的經驗。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有真的做過,才會有操作經驗的積淀;只有多做,才能有操作經驗的不斷累加。
例如,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一課中,教師設計了給氣球分類的活動。
師:課件上出示了三組氣球,數量不一,顏色不一,形狀不一。請小朋友們來分分類,可以擺一擺,也可以畫一畫。
(學生有的用手中的卡片擺出了自己的分類,有的按自己的想法畫出了結果)
生1:我按顏色分類:
生2:我按形狀分類:
(學生在分類活動中,初步積累分類的經驗)
師:哪種最多?哪種最少?不用數怎么一下就知道了?
生4:圓形的最多有5個,糖葫蘆形的有3個。
生5:把他們一一排出來就知道誰多誰少了。長的就多,短的就少。
在學生排一排的基礎上,教師介紹邊數邊畫的方法。(如右圖)
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還不夠成熟,行為操作經驗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自我行為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實踐,可以讓學生在行為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行為操作經驗。
2.細化活動步驟,催生操作經驗
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感到困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數學知識抽象、生澀,與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相矛盾。因此,教師需要重視直觀教學手段的運用,特別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細化操作活動的設計,以催生學生感性的活動經驗。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可以分以下幾個層次展開。
(1)尋找度量角的方法和標準。
游戲 “命中海盜”(讓學生操作鼠標調整“炮”的角度,然后發(fā)射“炮彈”命中海盜)。
課件出示一個與命中海盜時同樣大的角(∠1),讓學生用手中的工具(直尺和鉛筆),說明這個角的大小。
生1:測量兩條邊的長度,分別是6cm,6+6=12(cm),這個角的大小是12cm。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
生2:可以。因為手中只有這兩樣工具,只能這樣量了。
生3:不可以。因為角的兩邊可以延長,無法量出邊的長度。
生4:把兩條邊連起來,連成一個三角形,量連起來線段的長度是7cm,這個角的大小是7cm。
師:這個方法可以嗎?
生5:兩邊是連不上的,因為兩邊可以無限延長。
師:是啊,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有點問題。
生6:可以把這個角分成一個一個的小角。
師:這個想法很獨特!不過要分成多少個小角才合適?
生7:平均分成9份,這個角占其中7份。
師:也就是找一個小角,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小角,這個角就是多少度。
師(出示1°的角):你們看了有什么感覺?
師(出示角∠2):猜猜這個∠是由多少個1°角拼成的?
先讓學生猜測,然后讓學生數一數。
(2)引入并運用90°量角器。
師:這樣一度一度地數,方便嗎?
生8:很麻煩,而且還容易出現錯誤。
師:有沒有簡便的數法?endprint
生9:2個2個數,5個5個數,10個10個數……
師:為了好讀,可以加點東西嗎?(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師:用剛才創(chuàng)造的量角器,分別量下面三個角的大小。
■
(學生獨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師:量角的時候,誰和誰對齊?為什么要對齊?
(量∠4時,學生用剛才的方法量)
師:為什么拿起來反著看?
生10:反著才是從1°開始。
師:如果這個角不可以移動,怎么來讀這個角的度數?
生11:可以先從0刻度數,然后用90°再減去剛才的度數。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時,一部分學生量出90°后做了個記號,然后接著量,把兩次量得的結果加起來)
師:為什么要把兩個自制的量角器合起來用?那你們覺得還可以怎樣完善這個量角器?
(學生對剛才的量角器進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現出來)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用量角器怎樣量角的大小,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實踐和反思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催生屬于學生自己的操作經驗。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能體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對后續(xù)要學的知識也能輕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觀操作,銜接“操作——思維”鏈環(huán)
操作是前導,思維是關鍵?!安僮鳌季S”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鏈環(huán)。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fā)展。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活動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直觀材料,以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方法,積累經驗。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目的地使用學具,這種操作行為所產生結果又反過來作用于學生,形成“操作——思維”鏈環(huán)。操作的內化是思維,思維的外化可以通過操作來反映。
例如,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一課教學片斷
出示學生記錄、搜集、整理后的統(tǒng)計表(如圖1)
■
師:以前我們學過用涂格子的方法畫統(tǒng)計圖,現在你也能用這種方法把上面的結果畫出來嗎?請你試一試第3題(如圖2)。
最后在學生的作品中出現了以下四種情況(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繼續(xù)畫(如圖3)
師:他是怎么畫的?
生1:格子不夠,往上繼續(xù)添格子。
②每種畫2列(如圖4)
師:這個同學的畫法你們看得懂嗎?
生2:格子不夠畫,用旁邊一列補上。
師:也就說現在這兩列合起來代表…?
生2:12條紅魚。
③一格代表2條魚(如圖5)
師:請你自己來介紹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條魚,那么4格就是8條魚。
師:原來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條魚。那么這里的4格就代表8條魚,6格就代表12條魚。
■
教師在設計直觀操作活動時,應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力求做到動手操作和思維活動相結合,使操作活動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單純的勞動,不能算做,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將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思維之目的?!边@就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考慮周全,精心設計活動過程,營造出動手操作的課堂氛圍,在活動中對學生要提出活動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時機,適時地引導、答疑。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直觀開始,以理念結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實現積累活動經驗的目標。
(責編 金 鈴)endprint
生9:2個2個數,5個5個數,10個10個數……
師:為了好讀,可以加點東西嗎?(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師:用剛才創(chuàng)造的量角器,分別量下面三個角的大小。
■
(學生獨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師:量角的時候,誰和誰對齊?為什么要對齊?
(量∠4時,學生用剛才的方法量)
師:為什么拿起來反著看?
生10:反著才是從1°開始。
師:如果這個角不可以移動,怎么來讀這個角的度數?
生11:可以先從0刻度數,然后用90°再減去剛才的度數。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時,一部分學生量出90°后做了個記號,然后接著量,把兩次量得的結果加起來)
師:為什么要把兩個自制的量角器合起來用?那你們覺得還可以怎樣完善這個量角器?
(學生對剛才的量角器進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現出來)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用量角器怎樣量角的大小,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實踐和反思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催生屬于學生自己的操作經驗。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能體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對后續(xù)要學的知識也能輕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觀操作,銜接“操作——思維”鏈環(huán)
操作是前導,思維是關鍵?!安僮鳌季S”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鏈環(huán)。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fā)展。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活動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直觀材料,以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方法,積累經驗。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目的地使用學具,這種操作行為所產生結果又反過來作用于學生,形成“操作——思維”鏈環(huán)。操作的內化是思維,思維的外化可以通過操作來反映。
例如,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一課教學片斷
出示學生記錄、搜集、整理后的統(tǒng)計表(如圖1)
■
師:以前我們學過用涂格子的方法畫統(tǒng)計圖,現在你也能用這種方法把上面的結果畫出來嗎?請你試一試第3題(如圖2)。
最后在學生的作品中出現了以下四種情況(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繼續(xù)畫(如圖3)
師:他是怎么畫的?
生1:格子不夠,往上繼續(xù)添格子。
②每種畫2列(如圖4)
師:這個同學的畫法你們看得懂嗎?
生2:格子不夠畫,用旁邊一列補上。
師:也就說現在這兩列合起來代表…?
生2:12條紅魚。
③一格代表2條魚(如圖5)
師:請你自己來介紹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條魚,那么4格就是8條魚。
師:原來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條魚。那么這里的4格就代表8條魚,6格就代表12條魚。
■
教師在設計直觀操作活動時,應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力求做到動手操作和思維活動相結合,使操作活動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單純的勞動,不能算做,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將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思維之目的?!边@就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考慮周全,精心設計活動過程,營造出動手操作的課堂氛圍,在活動中對學生要提出活動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時機,適時地引導、答疑。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直觀開始,以理念結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實現積累活動經驗的目標。
(責編 金 鈴)endprint
生9:2個2個數,5個5個數,10個10個數……
師:為了好讀,可以加點東西嗎?(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師:用剛才創(chuàng)造的量角器,分別量下面三個角的大小。
■
(學生獨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師:量角的時候,誰和誰對齊?為什么要對齊?
(量∠4時,學生用剛才的方法量)
師:為什么拿起來反著看?
生10:反著才是從1°開始。
師:如果這個角不可以移動,怎么來讀這個角的度數?
生11:可以先從0刻度數,然后用90°再減去剛才的度數。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時,一部分學生量出90°后做了個記號,然后接著量,把兩次量得的結果加起來)
師:為什么要把兩個自制的量角器合起來用?那你們覺得還可以怎樣完善這個量角器?
(學生對剛才的量角器進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現出來)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用量角器怎樣量角的大小,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實踐和反思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催生屬于學生自己的操作經驗。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能體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對后續(xù)要學的知識也能輕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觀操作,銜接“操作——思維”鏈環(huán)
操作是前導,思維是關鍵?!安僮鳌季S”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鏈環(huán)。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fā)展。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活動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直觀材料,以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方法,積累經驗。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目的地使用學具,這種操作行為所產生結果又反過來作用于學生,形成“操作——思維”鏈環(huán)。操作的內化是思維,思維的外化可以通過操作來反映。
例如,二年級上冊“統(tǒng)計”一課教學片斷
出示學生記錄、搜集、整理后的統(tǒng)計表(如圖1)
■
師:以前我們學過用涂格子的方法畫統(tǒng)計圖,現在你也能用這種方法把上面的結果畫出來嗎?請你試一試第3題(如圖2)。
最后在學生的作品中出現了以下四種情況(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繼續(xù)畫(如圖3)
師:他是怎么畫的?
生1:格子不夠,往上繼續(xù)添格子。
②每種畫2列(如圖4)
師:這個同學的畫法你們看得懂嗎?
生2:格子不夠畫,用旁邊一列補上。
師:也就說現在這兩列合起來代表…?
生2:12條紅魚。
③一格代表2條魚(如圖5)
師:請你自己來介紹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條魚,那么4格就是8條魚。
師:原來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條魚。那么這里的4格就代表8條魚,6格就代表12條魚。
■
教師在設計直觀操作活動時,應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力求做到動手操作和思維活動相結合,使操作活動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單純的勞動,不能算做,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將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思維之目的?!边@就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考慮周全,精心設計活動過程,營造出動手操作的課堂氛圍,在活動中對學生要提出活動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時機,適時地引導、答疑。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直觀開始,以理念結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腦”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實現積累活動經驗的目標。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