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賽君
摘 要:公共教育學課程面臨整體改革,本文以該課程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為突破口,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師隊伍三個方面進行課程改革。
關鍵詞: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現(xiàn)實路徑
隨著教育變革的深入,教育學相關課程的發(fā)展處于一個逐漸尷尬的困境中。以公共教育學課程為例,該課程所遭受的冷遇不但沒有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減弱,反而愈演愈烈,如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程地位邊緣化、課程改革形式化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結合實際情況,為了打破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困境,改變這種狀況,提高教育學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強學生教育學科素養(yǎng),發(fā)揮該門課程的作用,需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多個方面進行整體改革。
一、公共教育學課程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1.課程內容龐雜,缺乏統(tǒng)一性
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是以相關教材為依據(jù),如今,教育學相關教材存在各種版本,但各版本在總體論述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都扣上了“大教育學”的帽子。通過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我們很容易了解到它的內容很龐雜。具體來說,一方面從哲學角度來界定什么是教育,另一方面又從社會學角度來界定為什么。除此之外,還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懂得教學法的相關技能。因此,其總體框架不符合教育實踐的邏輯,內容面面俱到,結果必定導致教學過程面面俱到,無法深入。
2.教師的專業(yè)精神和教育哲學素養(yǎng)有待提升
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因自身原因,對公共教育學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既不注重自身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注重理論修養(yǎng)的提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相關教育理論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講解,也影響了他們對相關教育現(xiàn)象及教育規(guī)律認識的深度,以致于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無法達到深入的理解。
3.學生學習興趣低迷
公共教育學課程跟其他專業(yè)課相比,這門課程完全被學生忽視。一學期的課程,并不會給學生留下太多印象。當然,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課程內容遠離實踐,使得學生難以產(chǎn)生興趣之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仍然以純粹的講授法為主。因此,難免出現(xiàn)教學手段單一、機械灌輸?shù)慕Y果,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存在較強偏見:一是認為學習教育學相關課程基本沒什么用處;二是認為教育學相關課程大都是條條框框,課程內容枯燥,導致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了很強的厭學情緒。
二、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路徑
1.課程內容改革,注重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
(1)理論課程的創(chuàng)新。公共教育學課程需要闡明教育最基本的原理,而這些基本原理都是蘊藏在教育現(xiàn)象中。教師在陳述概念時,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邏輯,有邏輯性的概念,才會進行有效的推理;另一方面,需要時刻關注學科前沿,把最新的教育學科群的成果融合到教學中,這樣的拓展學習就讓學生不再把教育學局限于概念,而是把教育與社會、人類關聯(lián)起來。相反,重復已有教材的內容只會讓學生逐漸失去興趣。
(2)實踐課程的創(chuàng)新。從深層次挖掘,教育實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一般在理論課程中,實踐的挖掘卻十分不易。常見的實踐方式主要有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課堂實踐指在課堂上通過模擬課堂等形式來培養(yǎng)教師教學技能和管理技能。通過課堂實踐,使學生學會在大庭廣眾下表現(xiàn)自己。課外實踐主要是通過走向社會去進行社會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等形式來實現(xiàn)。如家教這種簡單形式,既可以獲得相關報酬,也可以鍛煉教學技能。
2.教學方法改革,注重課程教學實效
傳統(tǒng)的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以所謂的大學特色為支撐,教學方法或模式往往是利用幻燈片進行灌輸。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居于主體地位而不是引導地位,學生只是扮演聽、記的角色,所以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明顯不好,因此要大力改革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尊重學生教與學中的主體地位。通常,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值得推崇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案例教學。由師生共同收集典型實例,由師生共同參與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課堂的時效性和實效性。第二,專題講座。由教師結合特定教學內容,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拓展教育學知識,彌補教材的不足,提升該學科知識的專業(yè)性。第三,模擬教學。在教師指導下,在正常教學時間內讓學生進行半獨立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第四,讀書指導。在第一次課推薦經(jīng)典教育學著作供學生選擇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經(jīng)典教育名著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五,影視作品賞析。綜合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把典型事例和典型材料引入課堂,將枯燥乏味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
3.整合師資,組建多元化教學隊伍
教育學表面看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實際上它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因知識儲備不足,或者對知識加工不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學生無法看到其中蘊藏的知識,最終導致學習動力降低。
因此,對該課程的師資隊伍進行優(yōu)化、整合,組成多元化教學隊伍也是十分必要的??梢越M建由教育學專業(yè)教師、學科教學論教師、輔導員甚至學生代表在內的各方人員組成的多元化教師隊伍。在教師隊伍中,各方人員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如教育學專業(yè)教師主要負責教育學理論部分的教授,輔導員負責課程學習的督促與檢查,學生代表則可以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只有整合多方資源,發(fā)揮各方優(yōu)勢,才能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融合起來。
三、小結
面對公共教育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對其進行整體教學改革是很迫切的。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要與時俱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改革才能有實效。
參考文獻:
[1]陳桂生.論公共課“教育學”定位的誤區(qū)[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4).
[2]張愛玲.新課程背景下師范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淺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59-60.
[3]束仁龍.新課改背景下師專公共教育學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J].池州師專學報,2005,(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