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惠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國家大力提倡的先進教學理念,倡導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思想性、理論性很強的基礎課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教學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它可以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偏離教學目的,做到靈活性與原則性、趣味性與嚴謹性的統(tǒng)一,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123-03
一、開展本科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意義
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 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毖芯啃越虒W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做好諸多方面的工作。根據(jù)《意見》對研究性教學的闡釋,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閱讀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料,參加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活動。其二,引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倡導合作式學習方式。其三,引領學生進入學科前沿領域,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傊^研究性教學,就是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為主與廣泛閱讀有機結合的完整教學體系。研究性教學的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我國的本科教學頗為不滿,主要因為現(xiàn)在的教學注重知識灌輸,忽視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本科教學的水平。
由于課程性質所決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下文簡稱“原理”課)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其特殊重要意義。
第一,研究性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從中學一直貫穿至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從中學一直貫穿至大學的。這必然產(chǎn)生一個教育內容重復的問題,“05方案”實施以前,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為例,大學和高中的重復程度高達44.3%。新的課改方案將原來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合并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重復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問題依然存在,這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教育內容的重復在所難免,關鍵在于如何處理。美國關于獨立戰(zhàn)爭的歷史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講授,一直到大學還在講。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目的,每一個階段的講授都有新意,都適合學生,也就都能吸引學生。美國的經(jīng)驗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高中階段要有所區(qū)別,不能單純傳授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條條、點點,而是要開展研究性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研究性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5方案”將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課程合并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目的是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但在現(xiàn)實中落實這一教學目的仍存在許多困難,既有教材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從教材方面來說,編寫者在整體性闡述馬克思主義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但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仍很明顯。從教師方面來說,目前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主要由兩部分教師組成,一部分是原來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師,一部分是原來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教師。大家的專業(yè)背景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多講,不熟悉的領域略講。有的學校安排不同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共同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所謂“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雖然發(fā)揮了教師各自的優(yōu)勢,但不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教材問題,教師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教學方法上加以彌補。
第三,研究性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在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單純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思想理論方面的知識,最終目的是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具有特殊地位,她既是指導思想,又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理論基礎。我們常說,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真理不是現(xiàn)成的擺在那里,而是需要論證的。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師的課堂講授,都是把一大堆現(xiàn)成的結論塞給學生,要學生接受,這很難讓學生信服。要讓學生信服,就要用理論的力量,邏輯的力量征服學生。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币箤W生信服,除了教師的講課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外,還需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參與對問題的分析研究,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
二、用研究性教學統(tǒng)領其他教學方式
研究性教學本身并非一種具體的教學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貫穿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理念,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以達到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教學的核心就是以對問題的破解統(tǒng)攝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思維,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的“問題”指的是人們在探索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和理論知識時所遇到的矛盾、疑難等等。圍繞問題開展思維活動,可以形成一個認知上的興奮點,在心理學上稱為形成“優(yōu)勢灶”,刺激人的思維活躍起來,對與問題有關的事物作出敏銳的反應??茖W研究表明,人的目光的“敏銳性”并不是來自視覺的銳利或者視網(wǎng)膜的特殊構造,而是思維起了決定的作用。思維在“優(yōu)勢灶”的帶動下,可以過濾掉無關的信息,只捕捉那些與問題有關的事物和信息。因此,以問題統(tǒng)攝思維活動可以大大增強人們觀察世界的敏銳性。因為過濾掉無關的信息,使思維活動集中于某一個“點”上,有利于人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作出選擇,以問題統(tǒng)攝思維活動和一般的思維活動相比,前者的效率是顯而易見的。
將學習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重合起來,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性教學強調問題意識,著眼點不再集中于知識的掌握,而是能力的提高。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質疑那種“原理加實例”的教學方式,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中政治課大量重合,對大學生的幫助有限,可是又找不到很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認為,研究性教學不失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原理”課)特點的教學理念。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在艱苦探索,采取了很多辦法,引入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諸如參與式教學、提問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課內實踐等。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課程的吸引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改革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的教學方式的引入要始終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服務,而不能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追求所謂的“抬頭率”,避免熱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趨向。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樣思想性、理論性強的課程,尤其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霸怼闭n教學“應該堅持教學的理論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而并不能一味強調教學的趣味性。雖然在教改中普遍提倡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有很多優(yōu)點,但這樣的教學方法改革有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削弱了‘原理課教學的理論性和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并非都有利于增進整體性教學?!蔽覀冋J為,在“原理”課教學改革中,一方面要提倡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需要以研究性教學統(tǒng)領其他的教學方式。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推進“兩個轉變”的艱巨任務,即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就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拓展各種有效的教學途徑,開展參與式、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倡導合作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知識體系轉化為信仰體系,就是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一個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過程。實現(xiàn)“兩個轉變”的前提是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針對教材的內容體系,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為目的來進行,絕不能只重形式,淡化、邊緣化教材內容,更不允許為迎合形式需求而撇開教材內容,另起爐灶”。這里就存在一個處理靈活和嚴謹?shù)年P系的問題。只有“靈活”,看似很熱鬧,達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而如果只有“嚴謹”,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的。這里的“靈活”指各種教學方法,“嚴謹”指研究性教學。要想使學生吃透教材的內容,開展研究性教學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方法
如何開展研究性教學,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方法,大家都是結合著不同課程的各自特點展開討論,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方法。我們認為,針對“原理”課的課程性質和內容特點,研究性教學至少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閱讀原著,提出問題。要提高受教育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信服程度,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閱讀原著。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深邃的思想,嚴密的邏輯性,富有激情而又哲理深厚的語言,往往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閱讀原著的任務,學生反映,盡管許多內容讀不懂,還是比讀教材有味道多了。更重要的是,只有閱讀原著,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問題,而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問題,是開展研究性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第二,以問題為線索,體現(xiàn)“原理”課的整體性教學。“原理”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在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xiàn)“原理”課的整體性教學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我們認為,以問題為線索,是實現(xiàn)“原理”課整體性教學的最佳選擇之一。根據(jù)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問題的來源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提出問題,征求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這是問題來源的主要方面。教師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只注重新穎性,甚而游離教材,而是要緊扣教材,又要求具有貫通性,也就是說要貫通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第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熱點問題?,F(xiàn)在流行一個詞叫“接地氣”,體現(xiàn)在“原理”課教學上就是不能從理論到理論,而是要從天上落地,結合現(xiàn)實生活。對一般人來講(不包括理論家),人們理解理論都需要依靠生活經(jīng)驗做注解,對青年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理解、接受理論,不可能單純從邏輯出發(fā),一定要有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研究性教學若想獲得實效,就不能單純從理論出發(fā),必須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并激發(fā)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四,針對學生特點,充分利用網(wǎng)絡。90后大學生被稱為“手握鼠標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深受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不可能避開網(wǎng)絡這一途徑。網(wǎng)絡給研究性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除了教師要指導學生到相關的網(wǎng)站查找資料,還應建立網(wǎng)上師生互動平臺,以便教師在網(wǎng)上給學生的研究活動及時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朱桂琴.研究性教學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2]楊建國.哲學課教學方法探索[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孫文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整體性教學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
[5]鄢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設計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
[責任編輯: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