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暉
[摘要]人文關懷對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和人文關懷具有內在契合性,可以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教育。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下文簡稱“馬原”課)人文關懷的傾注,需要教育工作者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馬原”課人文關懷的功能,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把“馬原”課和人生教育結合起來,并不斷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生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126-02
一、加強大學生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健全的、和諧的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應該從科學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來抓??茖W精神指導我們應該如何去做事,人文精神讓我們修身修德,使我們懂得哪些事情是否該做。它們是互補的,不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當下的中國,人們急于追趕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同時加之市場經濟發(fā)展所引發(fā)的人們對功利的巨大渴求,導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失。長期以來,我們的高等教育就是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具有某種專業(yè)素質和能力的專門人才,把掌握科技知識當成教育的唯一目的,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得到重視。
社會的進步,不僅僅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還需要加強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文關懷。只重視科技的掌握,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這種教育模式必然會導致人格追求和社會責任的缺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發(fā)展的失衡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不利于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的冷漠和急功近利,以及由此導致的道德、社會等問題,應當引起我們教育者認真的思考和足夠的警覺。高等教育必須改變目前只重視專業(yè)技能、忽視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這種人文教育的缺失,已經使我們開始付出代價。因此,作為大學人一定要重視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對大學生人文關懷的傾注。
二、“馬原”課與人文關懷的內在契合
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既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廣義上的人文關懷就是傳承文明、傳播文化,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持久發(fā)展。而“馬原”恰好體現(xiàn)了這種人文關懷: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對超越個體的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等。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發(fā)展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教育學生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自身信仰、理想、情感、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問題?!榜R原”在向大學生提供人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滿足他們鍛造思想、塑造人格的需要的功能,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哲學思考,探究超越現(xiàn)實功利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獲得人生的智慧,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并形成影響其一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為人的哲學,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追求的最高理想,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是緊密聯(lián)系的,和人文關懷是有內在契合性的。
三、“馬原”課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的實現(xiàn)途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馬原”課人文關懷的功能
在東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在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每個人都有失落、迷茫的時候,尤其是青年學生更是如此。在大學生的人文知識結構中,“馬原”課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榜R原”課教學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理想追求和道德意識等。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長時間以來我們不能講人文關懷的教育功能進行很好的發(fā)揮。
當前的“馬原”課教學偏向突出“馬原”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色彩,只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和政治功能,導致的結果是使這門課遠離塵世,遠離學生最為真實的人生、生活和生命,忽視了課程自身的豐富性和人文性,忽視了對學生應有的人文關懷。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教育者應努力挖掘“馬原”自身的人文性,把人文關懷傾注到教學過程中,把人文關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親切感和認可度,為迷途的生命提供一種有意義的參考和指導。“馬原”課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去審視自己的一種方法,那就是站在理性思維高度,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批判。學會辯證地理性思維,就能夠站得高望得遠,能夠使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更有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發(fā)揮“原理”課應有的人文關懷功能。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人文關懷的一個根本體現(xiàn)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根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利益,尊重學生的選擇?!安话褜W生看成接受教育的客體,而應把學生當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主體。”教育工作者也不應該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而是帶領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不“唯上”、不“唯師”、不“唯書”,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且善于聽取學生的觀點和意見。
只有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才能使學生獲得自我發(fā)展的持久動力。要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本,就要想學生之所想,教學生之所需。教學的切入點應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和迫切需要理解、解答的問題,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聯(lián)系學生思想與心理的實際情況,將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教育貫徹到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切實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人文關懷的思想,促進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能夠有效地應用在分析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上。如果課堂講授與學生實際相分離,就會導致大學生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上的偏差。因此,在理論教學中必須把握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新動態(tài),并及時回應這些新動態(tài),及時解釋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才能解決因社會現(xiàn)實的變化而帶給學生的迷茫與困惑,避免理論教育的盲點。
(三)把“馬原”課和人生教育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對宏大的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并不排斥人生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馬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繼承和超越,其內在精神依然是對智慧的不懈追求和對人生的關注。“人”在馬克思主義那里是“大寫的人”,更多的表現(xiàn)在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對罪惡社會的勇敢批判,馬克思關于人的哲學有利于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哲學思考,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
“馬原”課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相傳,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僵化的物質世界和純粹功利的社會中解放出來,體會到生命的尊嚴和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的生命走向完整、和諧的境界,保證生命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并且促使人生的價值得以充分顯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對生命、生活以及人生的真正價值的一種正確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無限珍惜和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心。如何避免在物欲橫流的浮華世界中保持自己生命的一片天地,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地貫徹到底,這些我們都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找到啟示或者答案。
(四)提高“馬原”課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越高,其榜樣作用就越強。教師自身要具備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博大的愛國情懷。這樣的教師可以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實現(xiàn)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從教師的傳授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從教師的言行中獲得一份人生的智慧和勇氣,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執(zhí)著的追求,一種崇高人格魅力的內在感召力。
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充分挖掘、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的人文關懷功能,不僅有利于豐富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強其實效性,同時有助于大學生豐富其涵養(yǎng),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新峰,馬建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張泉.談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J].黨史博采(理論版),2005,(4).
[3]李雨燕,郭華.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
[4]馮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之境界談[J].吉林教育,2010,(1).
[5]陳媛.參與性教學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的運用初探[J].南方論刊,2008,(10).
[責任編輯: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