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蕁麻》是加拿大文壇杰出女作家愛麗絲·門羅的短篇之一。該小說中對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畫和性格描寫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殊途同歸。本文試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交互作用中分析“我”對邁克的情感變化以及對生活態(tài)度的轉變。
關鍵詞: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一、引言
著名加拿大短篇小說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獲2013諾貝爾文學獎,她曾三次獲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被譽為“現(xiàn)代的契科夫”。《蕁麻》是愛麗絲·門羅于2000年發(fā)表在《紐約客》上的短篇小說。通過時空的跳躍、對主人公深度的心理刻畫以及其真實情感的表露,《蕁麻》向讀者展示了一位中年婦女的情感、困惑、進退兩難的境況以及其對愛的重新理解。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建了關于人類精神活動的不同理論,其中最著名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的整體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組成。一個人的精神健康與否取決于這三個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三者和諧統(tǒng)一,才能實現(xiàn)個體的健康發(fā)展。本文旨在分析女主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沖突與統(tǒng)一,從而勾勒出女主人公由扭曲人格走向健全人格的漸變過程。
二、“我”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的突顯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自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能量系統(tǒng),本我、自我、超我之間通過一定的機制和相互作用,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繼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格。本我處于心靈最底層,是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毫無理性的,按照“快樂原則”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中間一層的自我是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xiàn)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能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jié)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它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最上面一層的超我是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道德原則”活動[1]。
小說的女主人公在骨子里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人。兒時的她無憂無慮,和家人、朋友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她眼中的一切都有生命?!斑@里的每一棵樹都表現(xiàn)出某種神態(tài)。榆樹看上去安詳寧靜,橡樹則咄咄逼人,楓樹則親切友好,而山楂樹則老氣橫秋,脾氣暴躁。”盡管婚后有繁瑣的家務要做,但她始終沒有放棄精神追求。她和珊妮大約每周都要在她家或珊妮家廚房小聚一次。孩子們總是不斷的打擾我們開始天南地北聊天……所談的話題無所不包:婚姻、奮斗、個人的不足、既有趣又有些丟臉的動機,以及她們曾經有過的理想抱負。她們同時讀榮格的書,試圖不喪失我們的夢想?!庇纱丝梢?,她的人生是不斷追求自我的一個過程, 她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精神追求。自我的追求要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在繁瑣的生活小事中,她盡自己所能使自我得到滿足。
然而,現(xiàn)在的她必須面對婚姻的破裂,家庭的破碎以及內心的絕望。另外,搬到一個新環(huán)境,她必須獨自承受所有痛苦以及所有的壓力。實際上,對于現(xiàn)在的生活,她感到十分不如意,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想要開始新的生活,這一切身體和精神上的痛就都是不可避免的。處在這樣一個階段,本我驅使她追求快樂和溫暖,這是人本能的、不自覺的行為。每個人都希望有幸福滿足的生活,每個人都希望被愛。因此當人處于人生低谷時,會做出任何不理智的行為去得到自我滿足感。她在失意的時候遇到了小時候的青梅竹馬,并且她對邁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完全把邁克當做一根救命稻草。這時的她就不會顧及到現(xiàn)實,或者是任何的社會道德倫理。然而,當知道邁克的經歷后,她才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處在人生最低谷。她內心的自我和超我開始發(fā)揮作用,她開始考慮到現(xiàn)實和社會道德倫理的限制,她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社會中的一份子。
三、“我”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抗衡
本我追求自我滿足。小說中的她的精神心理十分復雜。她同丈夫剛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她不得不忍受社區(qū)街道令人作嘔的氣味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種噪聲。為了過“一種沒有虛偽、不喪失自我、不感到羞辱的生活”,她不得不與我的孩子們分開。她渴望被愛,但是現(xiàn)實的種種殘酷剝奪了她被愛的權利。她似乎承受了生命中所有的痛。然而,自我、本我、超我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使我沒有對生活喪失信心。但是,當她與她的青梅竹馬邁克重逢的那一刻,她覺得我的生活重燃起希望。處于心靈最底層的本我喚起了她對邁克的沖動。她和邁克是兒時的玩伴。小說開始就介紹了她與邁克的重逢,隨之而來的是青梅竹馬邁克在她腦中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小時候邁克離開后,我的世界里,就像發(fā)生了山崩,除了邁克的離去,其余的所有記憶都被沖掉了?!庇纱丝梢姡龔男~克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對她來說,丈夫的愛是禁錮,是虛偽,是對自由的限制。她在人生的特殊時期遇到了邁克。她興奮到了極致,因為那時的邁克對她意義重大,他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帶她跳出苦海。此刻,她心底的本我開始發(fā)揮作用。本我處于心靈最底層,是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只按照“快樂原則”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盡管這種追求可能不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在和邁克的相處過程中,“我想用手指碰一下他露出的脖子。如果他站在我的后面,會不會也能有同樣的想法?他會不會本來就是專注于此,而不是天上的星星?”晚上,“躺在他躺過的床單上,我并沒有享有一個安逸的晚上……我睡得很淺,沒完沒了地做著充滿情欲的夢,中間還穿插著令人不快的小情節(jié)?!?/p>
盡管她知道婚外情是不道德的、下流的,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對邁克的情感。在感情的最低估時,她偶遇了兒時給她留下無限美好回憶的男孩。也許那個已變成男人的他并不是完美的。然而,她對他的感情仍然停留在那時的美好狀態(tài)。這種美好狀態(tài)是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退色的。她急需有人愛我,讓她看到世間的溫暖。邁克就像是天使來拯救處在地獄她。此時她陷于一段自己幻想的新的美好戀情而無法自拔,內心的自我和超我完全無法與本我抗衡。endprint
本我潰退,自我、超我強勁。當她和邁克到高爾夫球場的時候,她充當他的球童。暴風雨突然降臨,“我動不了,在野外這種狂風能把人迅速擊倒?!彼齻冎荒芫o緊抱在一起,直到狂風過去?!昂髞砦覀兒唵蔚負肀Ш陀H吻了對方。我們擁抱并不是處于身體的渴望,而是一種慶祝劫后余生的一種表示。”故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可能會對她和邁克之間的感情有重新定位,認為她們患難與共后可能會擦出愛情的火花。然而,之后發(fā)生的事情使她對愛和生命有了重新的定義。
邁克說:“我們最小的兒子去年夏天夭折了,他是被車軋死的……我就是那個開車軋死他的人?!彼怂龥]有告訴任何人這件事情。這時,她仿佛感覺出自己不是那個最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是邁克。她了解到:“他和妻子共同經歷了這一切,這使他們結合在了一起,就像是有些事在生活中要么把你們拆散,要么使你們更加親密。”很顯然,邁克拒絕了她。但是這種絕對的信任以及溫暖的鼓勵使她對愛有了重新的定義。我們要讓愛像地下的一彎清泉,用責任封蓋,永遠清澈,永不枯竭。
最終,她內心的自我阻止了她對邁克的愛。因為她不得不考慮到現(xiàn)實,這個人對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jù)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自我能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實際條件來限制本我無限的欲望,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而她放棄對邁克的放棄絕不僅僅是出于以上原因,更多的是對愛的更加成熟的理解。愛更多的是兩個人之前的相互理解和心與心的交流。這是完美人格下的“超我”對愛的重新定義:愛應該是超越性的欲望,是理解,是信任,是靈魂的交融。超我是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道德原則”活動。生活本來就是不完美,單調并且矛盾的。生活就像是蕁麻一樣,會把碰到的人刺得遍體鱗傷。邁克一直把她當作靈魂伴侶,而這時,她為了不給自己將來帶來更大的痛苦,同時不給另一個家庭帶來痛苦,選擇放棄邁克。
簡而言之,當面臨生活中的不如意時,她內心的本我驅使我追求被愛和幸福,棄倫理道德與現(xiàn)實于不顧。但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現(xiàn)實和社會道德倫理的制約,這也是自我和超我的根本所在,他們壓制著自我的沖動。在自我、超我和本我的抗衡中,自我和超我最終戰(zhàn)勝了本我,使她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愛有了重新定義??傊?,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合一才構成一個完整健康的個體[3]。
四、結語
小說中的她展現(xiàn)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沖突與統(tǒng)一。小說以獨特的敘事方式,通過女主人公的思想轉變來展示本我與自我,本我與自我和超我的沖突。最終,她對愛,對生活都有了重新審視。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分析《蕁麻》中的“我”不僅為該作品的解析挖掘出一個新的視角,而且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Zhang Chunhui. “A Freundian Interpretation of Jane Eyre”. Dis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7, 11.
[2] 楊立民. 現(xiàn)代大學英語6[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46-54.
[3]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M]. 高覺敷,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89.
作者簡介:魯曉曉(1992-),女,河南焦作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