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
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特別是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對中學教學至關重要。本文通過開發(fā)學生課程資源,轉變教學方式,開展即興式競賽和研究性學習,以期為深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案例,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資源;教學方式;即興式競賽;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2-031-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依據課程資源的內涵和地理的學科特點,把地理課程資源的基本內容分為地理教材系列、人力資源、大眾傳播媒體和地理教學設備設施四類。如果說作為地理課程資源核心組成之一的地理教材系列是相對的“靜態(tài)資源”,那么另一核心組成——人力資源無疑為“動態(tài)資源”。這些動態(tài)的資源源于學生,是教師課堂生成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用教學智慧,對這些課程資源加以充分的應用,轉變地理教學方式,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地理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對于學生這一人力資源的開發(fā)主要就是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開發(fā)這樣的課程資源的形式是多樣的,我們的做法之一是開展“地理課前演講5分鐘”的活動。具體做法是給每個學生兩周的準備時間,要求他們尋找生活中感興趣的地理現象,搜集資料,制作成PPT,然后在每節(jié)地理課開始時,用5分鐘進行演講。學生們自己在做這些PPT時,要借助大眾傳播媒體,通過自己的加工,就成為十分豐富而生動的課程資源。下面列舉兩個教學案例:
案例一:開展即興式競賽,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一節(jié)下午第一節(jié)的地理課上,李學生給大家展示了她制作的PPT:《火山》
……
本次地理演講有視頻、有音樂,加上學生聲情并茂的表演,我發(fā)現全班學生在聽完、看完后都意猶未盡,這時我想如果現在我猛然把學生拉到我原來的教學計劃中來,是不是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遺憾,那么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是不是會大打折扣呢?于是我靈機一動改變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我對大家說:“現在我們來做個競賽(此時大家都很詫異地看著我),大家按照學習小組,在課本中尋找和火山有關的知識點,看看哪一個小組找到的知識點最多。”
學生們聽完后,教室里一下熱鬧起來,大家分頭在教材中尋找起“火山”來,且每組都有一人做著記錄的準備。
在隨即的各組的交流中顯示,大多數同學寫到的是:(1)內力作用包括巖漿活動(火山)、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2)巖漿巖的形成與分類;(3)(海洋地理):在板塊張裂地區(qū)因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的大洋中脊;(4)對人類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5)英國和日本的比較中,在日本自然環(huán)境地形的一欄里有:日本多火山、地震。不同的是:有一組有“必修一碳循環(huán)示意圖中寫有火山噴發(fā)排放二氧化碳”,另一組有“靠近巖漿的石灰?guī)r變質成了大理巖”。還有細心的同學找到了“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于巖漿巖地區(qū)?!?/p>
課后我和幾位同學攀談起來,大家感嘆:這節(jié)課上我們不僅弄清楚了自己的疑惑之處,而且對地理學習充滿了熱情。
教學感悟: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張:“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本節(jié)課在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跟著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課堂反應及時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活動進行調整,主動生成,讓我真正體會到開發(fā)課程資源,動態(tài)生成課堂的魅力。
案例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學生PPT簡介:塔里木河流域
P1:塔里木河長度及支流等介紹,配塔里木河景觀圖。
P2:介紹塔里木河源流、尾閭,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以及塔里木盆地面積,并配塔里木河源流景觀圖。
……
教師活動:同學們在復習完必修三的第三、第四單元,你能夠掌握這類問題的分析方法嗎?剛才我們所看到的王旭同學《塔里木河流域》的介紹正好體現了區(qū)域地理的研究過程,現在大家根據此列出分析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一般方法的框架圖。每個人列好了之后,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活動:在經過了個人獨立思考及大家的共同討論下,學生們總結出了很多聯系圖表,現展示大家一致認同又意思表達明確的一種,如下:
課后,我又要求大家把兩個單元的六節(jié)內容依據此聯系圖表列出具體內容,并標出具體內容間存在的聯系,結果學生列的都比較不錯。
教學感悟:(1)讓學生體驗到了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成就感。設計這個教學活動是基于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學生制作的《塔里木河流域》ppt的介紹思路和必修三區(qū)域地理的案例極其相似。二是學生中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很多試題經老師一分析都會做,自己獨自做一做就錯,很多知識點經老師一提醒都知道,但解題時自己就是不知道用。這就是只知表面現象,不知內在聯系,不善于歸納,學習缺乏主動的典型表現。經過了這次研究性學習,學生表示看著我們自己尋找制作的課件竟然有這么大的用處,終于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自己研究列出來的聯系圖表在需要時會像影片一樣在頭腦中閃過,答題的正確率明顯提高了。(2)讓學生體會到“漁”的樂趣。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以教師搜集課程資源然后教給學生,停留在授之以“魚”的層面,本節(jié)課利用學生資源,結合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授之以“漁”上做了一次嘗試。這無論是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還是從教學方式上都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當然也就貼近學生發(fā)展的需求。2013年江蘇地理考試大綱中表明“地理科考試的命題堅持以能力立意為指導,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yǎng)”,所以在利用書本課程資源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學生對知識生成的參與度不夠,缺乏體驗,因此就會出現教師反反復復講過的知識點依然陌生的“怪”現象,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學習能力了。
總之,通過開發(fā)學生這一地理課程資源轉變教學方式的實踐,我認為:第一,可以聯系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第二,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框架,提高學生技能素養(yǎng)。第三,可以促進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提升地理學習效果。第四,可以促進教師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