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每年總有幾段時間會獲得全世界的關(guān)注,比如紅土地上的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比如環(huán)法自行車賽,再比如剛剛結(jié)束的戛納電影節(jié)。
如果說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和環(huán)法自行車大賽既是專業(yè)人士的盛事,戛納電影節(jié)則更像是專業(yè)人士的聚會,主要是給制片人、片商、導演等提供交流機會。當然這也是媒體的一場盛宴,我看國內(nèi)的媒體報道本屆戛納時說是沒有什么一枝獨秀的電影,獎項被不同的電影瓜分了。其實這并非偶然,戛納電影節(jié)評獎并非評委一一為所有獎項投票,而是評委會主席與各個評委一起選出他們覺得好的那些片子,再把獎項分給這些影片,得了金棕櫚的電影,哪怕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非常出色,影后也不會選她,而是會頒布給另一個女演員。比如這次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星圖》的女主角朱利安·摩爾,其實另外幾位獲獎呼聲很高的女主角絕不遜色,所以在我看來,這其實算是給《星圖》頒獎。這個評審規(guī)則看起來像是不合理的“黑箱操作”,官方也絕不會承認流程是這樣的,但這其實已經(jīng)是半公開的秘密,而且要我說,這并非表面看來那么不合理,雖然看似“程序正義”受到了損害,贏得的卻是“實質(zhì)正義”——畢竟,戛納電影節(jié)和“奧斯卡”不一樣,戛納本身關(guān)注的是電影的藝術(shù)性和多樣性,獲獎的電影才有關(guān)注,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能以這種方式讓更多好電影得到媒體和觀眾的關(guān)注,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的評審方式會出現(xiàn)不公正,但戛納歷屆的評選還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評委會主席的影響,那就根本不是靠評選形式的正義能夠左右的了,當然這也和主席在電影界的地位息息相關(guān)。本屆的評委會主席加拿大導演簡·坎皮恩是多年以來少見的女性主席,有些人就預測這一屆會有不少女性導演獲獎乃至爆冷,但坎皮恩在影壇沒有那么“牛氣”,雖然她是靠戛納發(fā)家的(短片和長片的最佳影片獎她都得過),可在戛納她還是得小心翼翼。
不過戛納的口味大家都不算陌生,這次捧走“金棕櫚”的土耳其導演錫蘭,他的電影關(guān)注日常生活以及人類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樣的電影正是戛納的菜,所以本次電影節(jié)第三天,這部電影放映之后,所有人就都說,這個電影太“金棕櫚”了,果不其然,最后它獲得了大獎。去年的《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要我說,就電影藝術(shù)上來說,同一屆的波蘭斯基新片《裘皮中的維納斯》更為優(yōu)異,但“金棕櫚”肯定不會給它。這里面固然有審美的因素,也有戛納對人文關(guān)懷和新人新作的提攜與獎掖吧。
當然,戛納除了關(guān)注新人新作,也有對“老人”的致敬。這次的評委會獎被兩部電影分享,一部是生于1989年的加拿大年輕導演多蘭的《媽咪》,另一部則是“新浪潮”的“老帥”戈達爾的《再見語言》??赡芎芏嗳寺牭竭@個消息會很驚訝地疑問或者感嘆:原來戈達爾還活著?!如果他們看過這部影片,就會發(fā)現(xiàn)戈達爾真是人老心不老,這次還玩起了3D電影,當然,這又是反諷,他只是拿了兩部佳能的5D MARK II照相機(也可以攝像)就拍出了這么一部3D電影。電影還是戈達爾的老風格,片中使用或者引用了赫拉克利特、德里達等幾十位思想家的作品。令人目眩的破碎LOW-FI影像,怪異的音響效果,看起來比年輕人還要炫酷,回頭想想,處理的又確實是人和自然、語言與隱喻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拉丁區(qū)小影院門口碰到的那些電影學院的年輕學生,他們正在電影院門口拍攝一個場景,用的就是同樣物美價廉的佳能5D MARK II。這些小影院你時常能碰到另一位“新浪潮”主將瓦爾達,或者像弗朗索瓦·于連這樣的知名學者——人們愛電影,人們拍電影,人們看電影,這就是法國,可能這也是法國電影經(jīng)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法國每年總有幾段時間會獲得全世界的關(guān)注,比如紅土地上的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比如環(huán)法自行車賽,再比如剛剛結(jié)束的戛納電影節(jié)。
如果說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和環(huán)法自行車大賽既是專業(yè)人士的盛事,戛納電影節(jié)則更像是專業(yè)人士的聚會,主要是給制片人、片商、導演等提供交流機會。當然這也是媒體的一場盛宴,我看國內(nèi)的媒體報道本屆戛納時說是沒有什么一枝獨秀的電影,獎項被不同的電影瓜分了。其實這并非偶然,戛納電影節(jié)評獎并非評委一一為所有獎項投票,而是評委會主席與各個評委一起選出他們覺得好的那些片子,再把獎項分給這些影片,得了金棕櫚的電影,哪怕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非常出色,影后也不會選她,而是會頒布給另一個女演員。比如這次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星圖》的女主角朱利安·摩爾,其實另外幾位獲獎呼聲很高的女主角絕不遜色,所以在我看來,這其實算是給《星圖》頒獎。這個評審規(guī)則看起來像是不合理的“黑箱操作”,官方也絕不會承認流程是這樣的,但這其實已經(jīng)是半公開的秘密,而且要我說,這并非表面看來那么不合理,雖然看似“程序正義”受到了損害,贏得的卻是“實質(zhì)正義”——畢竟,戛納電影節(jié)和“奧斯卡”不一樣,戛納本身關(guān)注的是電影的藝術(shù)性和多樣性,獲獎的電影才有關(guān)注,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能以這種方式讓更多好電影得到媒體和觀眾的關(guān)注,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的評審方式會出現(xiàn)不公正,但戛納歷屆的評選還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評委會主席的影響,那就根本不是靠評選形式的正義能夠左右的了,當然這也和主席在電影界的地位息息相關(guān)。本屆的評委會主席加拿大導演簡·坎皮恩是多年以來少見的女性主席,有些人就預測這一屆會有不少女性導演獲獎乃至爆冷,但坎皮恩在影壇沒有那么“牛氣”,雖然她是靠戛納發(fā)家的(短片和長片的最佳影片獎她都得過),可在戛納她還是得小心翼翼。
不過戛納的口味大家都不算陌生,這次捧走“金棕櫚”的土耳其導演錫蘭,他的電影關(guān)注日常生活以及人類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樣的電影正是戛納的菜,所以本次電影節(jié)第三天,這部電影放映之后,所有人就都說,這個電影太“金棕櫚”了,果不其然,最后它獲得了大獎。去年的《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要我說,就電影藝術(shù)上來說,同一屆的波蘭斯基新片《裘皮中的維納斯》更為優(yōu)異,但“金棕櫚”肯定不會給它。這里面固然有審美的因素,也有戛納對人文關(guān)懷和新人新作的提攜與獎掖吧。
當然,戛納除了關(guān)注新人新作,也有對“老人”的致敬。這次的評委會獎被兩部電影分享,一部是生于1989年的加拿大年輕導演多蘭的《媽咪》,另一部則是“新浪潮”的“老帥”戈達爾的《再見語言》。可能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會很驚訝地疑問或者感嘆:原來戈達爾還活著?!如果他們看過這部影片,就會發(fā)現(xiàn)戈達爾真是人老心不老,這次還玩起了3D電影,當然,這又是反諷,他只是拿了兩部佳能的5D MARK II照相機(也可以攝像)就拍出了這么一部3D電影。電影還是戈達爾的老風格,片中使用或者引用了赫拉克利特、德里達等幾十位思想家的作品。令人目眩的破碎LOW-FI影像,怪異的音響效果,看起來比年輕人還要炫酷,回頭想想,處理的又確實是人和自然、語言與隱喻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拉丁區(qū)小影院門口碰到的那些電影學院的年輕學生,他們正在電影院門口拍攝一個場景,用的就是同樣物美價廉的佳能5D MARK II。這些小影院你時常能碰到另一位“新浪潮”主將瓦爾達,或者像弗朗索瓦·于連這樣的知名學者——人們愛電影,人們拍電影,人們看電影,這就是法國,可能這也是法國電影經(jīng)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法國每年總有幾段時間會獲得全世界的關(guān)注,比如紅土地上的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比如環(huán)法自行車賽,再比如剛剛結(jié)束的戛納電影節(jié)。
如果說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和環(huán)法自行車大賽既是專業(yè)人士的盛事,戛納電影節(jié)則更像是專業(yè)人士的聚會,主要是給制片人、片商、導演等提供交流機會。當然這也是媒體的一場盛宴,我看國內(nèi)的媒體報道本屆戛納時說是沒有什么一枝獨秀的電影,獎項被不同的電影瓜分了。其實這并非偶然,戛納電影節(jié)評獎并非評委一一為所有獎項投票,而是評委會主席與各個評委一起選出他們覺得好的那些片子,再把獎項分給這些影片,得了金棕櫚的電影,哪怕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非常出色,影后也不會選她,而是會頒布給另一個女演員。比如這次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星圖》的女主角朱利安·摩爾,其實另外幾位獲獎呼聲很高的女主角絕不遜色,所以在我看來,這其實算是給《星圖》頒獎。這個評審規(guī)則看起來像是不合理的“黑箱操作”,官方也絕不會承認流程是這樣的,但這其實已經(jīng)是半公開的秘密,而且要我說,這并非表面看來那么不合理,雖然看似“程序正義”受到了損害,贏得的卻是“實質(zhì)正義”——畢竟,戛納電影節(jié)和“奧斯卡”不一樣,戛納本身關(guān)注的是電影的藝術(shù)性和多樣性,獲獎的電影才有關(guān)注,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能以這種方式讓更多好電影得到媒體和觀眾的關(guān)注,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的評審方式會出現(xiàn)不公正,但戛納歷屆的評選還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評委會主席的影響,那就根本不是靠評選形式的正義能夠左右的了,當然這也和主席在電影界的地位息息相關(guān)。本屆的評委會主席加拿大導演簡·坎皮恩是多年以來少見的女性主席,有些人就預測這一屆會有不少女性導演獲獎乃至爆冷,但坎皮恩在影壇沒有那么“牛氣”,雖然她是靠戛納發(fā)家的(短片和長片的最佳影片獎她都得過),可在戛納她還是得小心翼翼。
不過戛納的口味大家都不算陌生,這次捧走“金棕櫚”的土耳其導演錫蘭,他的電影關(guān)注日常生活以及人類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樣的電影正是戛納的菜,所以本次電影節(jié)第三天,這部電影放映之后,所有人就都說,這個電影太“金棕櫚”了,果不其然,最后它獲得了大獎。去年的《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要我說,就電影藝術(shù)上來說,同一屆的波蘭斯基新片《裘皮中的維納斯》更為優(yōu)異,但“金棕櫚”肯定不會給它。這里面固然有審美的因素,也有戛納對人文關(guān)懷和新人新作的提攜與獎掖吧。
當然,戛納除了關(guān)注新人新作,也有對“老人”的致敬。這次的評委會獎被兩部電影分享,一部是生于1989年的加拿大年輕導演多蘭的《媽咪》,另一部則是“新浪潮”的“老帥”戈達爾的《再見語言》??赡芎芏嗳寺牭竭@個消息會很驚訝地疑問或者感嘆:原來戈達爾還活著?!如果他們看過這部影片,就會發(fā)現(xiàn)戈達爾真是人老心不老,這次還玩起了3D電影,當然,這又是反諷,他只是拿了兩部佳能的5D MARK II照相機(也可以攝像)就拍出了這么一部3D電影。電影還是戈達爾的老風格,片中使用或者引用了赫拉克利特、德里達等幾十位思想家的作品。令人目眩的破碎LOW-FI影像,怪異的音響效果,看起來比年輕人還要炫酷,回頭想想,處理的又確實是人和自然、語言與隱喻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拉丁區(qū)小影院門口碰到的那些電影學院的年輕學生,他們正在電影院門口拍攝一個場景,用的就是同樣物美價廉的佳能5D MARK II。這些小影院你時常能碰到另一位“新浪潮”主將瓦爾達,或者像弗朗索瓦·于連這樣的知名學者——人們愛電影,人們拍電影,人們看電影,這就是法國,可能這也是法國電影經(jīng)久不衰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