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珂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8-0093-01課堂是否有效和高效關系到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的好壞,甚至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刻不容緩。那到底怎樣才是有效高效的課堂呢?通過回顧自己的教學和觀摩其他老師的示范課,我將自己的一點看法總結如下:
1.教學目標要有效
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當堂檢驗,不能泛泛而談。例如有個老師在講《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的時候,有一個教學目標是:"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我認為這個目標就不夠明確。"有感情"是什么感情?怎樣表達這種感情?《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這首詞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朗讀這首詞時,詞的抑揚頓挫、語速、停頓等方面都要指導到位,而不是用簡單的"有感情"三個字概括出來。
2.教學設計要有效
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思考、動手、動口的環(huán)節(jié),比如課文的作者簡介部分,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搜索關于作者的材料,在課堂上匯總,由一個學生主說,其他學生補充,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活躍了課堂,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1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要達到高效,就涉及到老師對學生的思維障礙設置。新課標有個名詞叫"預設--生成",老師的問題設計是預設,學生的反應是生成,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抓住正確的答案,會出現(xiàn)阻滯,經(jīng)過思考、討論再思考,解決掉一個個阻滯,最終找到正確答案。我認為這些思考過程中的阻滯是對學生思維最大的磨礪和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思維中的智慧火花在碰撞。就好像經(jīng)歷過荊棘坎絆,他們才學會怎樣到達彼岸的目標一樣,如果老師幫他們清除了路上到障礙物,讓他們順利到達目的地,又怎會有沿途中智慧與心力的成長呢?這與思維的鍛煉是一樣的道理。
2.2教師給學生設置思維障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能體現(xiàn)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挖掘程度,一個好的問題能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難點,激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查詢,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得出結論。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如(1)問題無意義。如提出"對不對""能不能""好不好"等等,答案可以脫口而出,沒有思維的鍛煉價值,成了一種表演形式的提問。(2)問題沒有思考的高度。歸根到底教學是智慧的提升過程,所以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有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有智慧。語文專家李海林老師說:"語文,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nèi)容,而是文本本身。"即語文是學習"好不好,美不美,哪里美,怎么欣賞"的問題。所以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思想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才能驅動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淺層次地、低水平地發(fā)問,談何思維發(fā)展、智慧提升?
2.3教師的能力。如果教師思維簡單、狹隘,沒有高水平的教學機智和主導性,那么必然會導致學生的死板模仿和思維僵化。在實際的教學中,確實存在一些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自身專業(yè)知識欠缺,沒有能力深入挖掘;組織教學粗疏,課堂缺乏系統(tǒng)性和緊湊感;按教參照本宣科,沒有獨特的審美體驗等等。新課程改革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要致力于成為最優(yōu)秀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
3.課堂活動要有效
適當?shù)恼n堂活動可以調(diào)動學生動腦、動手的興趣。但是有些活動卻過猶不及,失去了它本來的目的。課堂活動的無效有這么幾種情況
3.1活動沒有內(nèi)涵。如在小組討論時,老師給出的討論問題太簡單,沒有討論的價值,只是為了體現(xiàn)老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有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這樣的活動流于形式,浪費了師生寶貴的時間。
3.2活動沒有指導。老師給出一個話題,沒有指導學生的思路,聽之任之,采取"放羊"式的活動,學生看似在熱烈地討論思考,實則有多少學生是在說廢話?
3.3活動沒有總結。學生分別闡述了自己的不同觀點后,老師要適時地點評,然后要有升華的總結語,而不是敷衍般地說幾句"大家談得都很好"這樣的話,
3.4老師失去了主導地位。有的老師過分追求師生的平等,因為怕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就對學生的發(fā)言一味肯定與表揚,對錯誤的看法也不做反駁和剖析,這樣的做法不僅對學生無益,而且失掉了教師的主導性地位,整個課堂的組織會處于無序狀態(tài)。適當?shù)姆穸ㄅc質疑反而更能促進他們往更深層次探究。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即使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主體性仍是不可否認的。
總之,一節(jié)好課必定要在融洽的氛圍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也一定離不開教師出色的預設和課堂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多種元素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完美整合,就會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新課改已全面向我們走來,課堂的有效性將是個我們語文教師永恒探索的話題,作為教師語文教師,我們?nèi)沃囟肋h。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