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芝
摘要:影響師生、生生互動的因素看似只有教師和學生,其實,透過一些表面現(xiàn)象,可以窺見還有對其影響更深的社會原因。
關鍵詞:阻礙;互動;師生;因素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8-0258-01今天受邀送課下鄉(xiāng),這次送課的題目是《相交與平行》,在課中我設計了兩處小組合作,結果都以小組的無序、無果而告終,因為學生不會合作,不僅如此,整節(jié)課回答問題的同學寥寥無幾,偶有幾個同學發(fā)言,其余同學更多是聽無回應,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氣氛沉悶至極,是我始料未及。課后我在反思,難道是我的設計過難,還是我的教學組織出了問題?不對啊,我剛在本校上過這節(jié)課,學生踴躍參與的情境至今還歷歷在目,況且據(jù)這個班的學生說,他們也是剛剛學過這節(jié)課,今天再學應該是輕車熟路,有話可說,踴躍發(fā)言才對啊,為什么學生硬是不回答問題呢!究竟是什么影響了師生、生生的互動?
首先有我這個送課老師的原因,剛到教室,上課鈴聲就響了,不容多想,匆忙上課,沒來得及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我想,如果課前可以與學生交流的話,最起碼可以了解一下學生的知識基礎、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針對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做些調整,如:課前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小組合作,課堂上如何展示最精彩的自己等問題做一交流溝通,同時,這樣的交流也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如能真的如此,課堂場景應該不會這般沉悶。
再者,有原任老師的因素。一下課,這個班的老師--一位年過半百的民辦轉正教師找到我,他說自己也知道生生、師生互動的好處,也想讓學生互動,而自己從小接受的就是傳統(tǒng)的教師獨占課堂的教學模式,這么多年,自己也一直用這樣的模式來教學,早已適應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時,也想試著用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可又總感覺力不從心,組織不成。言談中,我感到了老教師對教學任勞任怨的付出與堅守,也感到了對教育的那般真誠與無奈,雖然他也想用新的教學方式,但又怕邯鄲學步,最終連原來的路都走不成。課下也問詢了學生,大多學生都說我提出的問題都會,但膽怯羞澀不好意思回答,當然,也的確有個別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了,八、九歲的孩子正是天真爛漫張揚個性的時候,怎么會如此拘謹、過于靦腆呢?邀請我去送課的中心校校長的一番話也許說明了原因--現(xiàn)在家庭條件好的、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市直去讀書,因這部分孩子較之農村留下的孩子見過世面,接受的更為"全人"的教育,感覺這部分孩子大多素質比較好,敢說敢做,而留在農村上學的這部分孩子幾乎全是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負責生活起居,習慣了務實勤勞默不作聲的老人們"沉默是金"的金玉良言對孩子們是一種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孩子的心目中,敢說、想說那是出風頭,敢想、敢做那是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孩子們即便會,也不愿表現(xiàn)自己。再者農村老師的結構也比較復雜,有五十多歲馬上就要退休的老教師,有的身體還不好,因師資不足,他們能依然堅守在教學崗位,已難能可貴,豈敢再要求他們再去學習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雖然最近幾年也有招聘過來的一部分年輕教師,但他們又缺少經(jīng)驗,自己摸著石子過河,成長很慢。當我說到,現(xiàn)在外出學習的機會很多,為什么不讓老師們外出學習時、老校長苦笑一聲:"現(xiàn)在有的農村學校是兩位教師包三個班,外出學習,學生就得放假,不可能啊。對這部分年輕老師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身邊年富力強中年教師的引領,可我們鄉(xiāng)里這個階梯的教師少之又少。"老校長無奈的搖搖頭,感嘆道:"農村的教育情況復雜啊",瞬間,我理解了老校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艱難。
回到文首話題,我好像明白了:影響師生、生生互動的因素遠不止教師、學生兩方面的因素,還有社會的原因。影響師生、生生互動的因素就教師而言也遠不只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問題,真正根源在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在于教師對自己的自信程度,在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等隱藏在課堂教學背后的因素。影響師生、生生互動的因素就學生而言,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不夠,并不僅僅代表學生在課堂上很消極、很被動,還在于學生長期受"沉默是金"等諸多家庭、社會因素的影響,在于學生受教育的經(jīng)歷以及整個教育環(huán)境是否提供或者鼓勵了他去參與,去表現(xiàn)。這些都足以佐證,影響師生、生生互動的很多因素已經(jīng)超越了課堂教學的范圍,甚至超出了學校教育的范疇,這就是社會因素。
所以要想讓我們的課堂師生、生生互動起來,不僅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還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不僅是硬件設施的配備,更需要軟實力,如:師資人數(shù)的保證、教師素質的提升、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等多方面的投入,這,更需要社會制度體系作保證!這看似都是一些間接因素,卻直接制約著教育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