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韓立敏+++徐英雪
摘要:隨著美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日益繁重,官兵心理壓力越來越突出。為維護官兵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和預防自殺,美軍將官兵心理韌性研究及培育視為重要課題。美國國防部和各軍兵種開發(fā)的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包括軍人綜合健康計劃、空軍心理韌性訓練計劃、海軍作戰(zhàn)壓力控制計劃、海軍陸戰(zhàn)隊戰(zhàn)斗行動壓力控制計劃等。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在執(zhí)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如缺乏領導支持、缺乏資金支持、缺乏軍隊適用性、官兵對心理援助存在偏見等。為解決這些困難,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研究者和組織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明確心理韌性的定義,把心理韌性納入條令條例中,將心理韌性培育措施標準化,實施更加嚴密的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效果評估。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對培育我軍官兵心理韌性具有啟示意義:培育我軍特色心理韌性文化,整合官兵個體、家庭、軍隊和社會資源,將心理韌性訓練融入軍事訓練之中。
關鍵詞: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困難;對策
一、引言
心理韌性(resilience)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處負面環(huán)境(如父母患病、家庭破裂、經(jīng)濟貧困等)的兒童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被逆境打倒,反而發(fā)展成為“有信心、有能力、有愛心”的人的現(xiàn)象[1,2]。在“9·11”事件、卡特里娜颶風等災難事件發(fā)生后,研究者將心理韌性的研究對象由兒童擴展到成人。隨著戰(zhàn)爭行動和災難救援中越來越多的美軍士兵患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導致自殺率不斷攀升的現(xiàn)象,如何幫助士兵緩解壓力,增強心理韌性,成功應對挑戰(zhàn)并在困境中愈發(fā)堅韌和頑強,成為美軍研究的重要課題[3]。
美國軍事心理學家們對士兵心理韌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心理韌性的士兵擁有較少的精神疾病癥狀,保持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能夠實現(xiàn)職業(yè)和個人成功;相反,低心理韌性水平的士兵有較高患精神疾病如焦慮、抑郁的風險[4]。低心理韌性水平的士兵難以再次承受創(chuàng)傷事件。這些痛苦記憶可能會使士兵采取酗酒、飆車、吸毒等危險行為來麻痹自己,進而導致家庭破裂、暴力甚至死亡[5]。高心理韌性的士兵即使再次經(jīng)歷壓力事件也能保持樂觀,用積極情緒來適應壓力,保持精神健康[6]。
二、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概述
為維護軍人心理健康,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美國國防部成立了心理韌性與預防指揮部(Resilience and Prevention Directorate,R&P),專門負責心理韌性的培育和指導工作,主要包括:(1)培育基于心理韌性的軍事文化;(2)加強軍事指揮官、技術專家、醫(yī)療部門和其他支持機構間的多部門、跨學科合作;(3)推廣心理韌性干預的最佳方法和實用工具;(4)支持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發(fā)展和評估。為提高心理韌性培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美國各軍兵種開發(fā)了一系列計劃來提升官兵的心理韌性[7]。
(一)軍人綜合健康計劃(Comprehensive Soldier Fitness,CSF)
軍人綜合健康計劃是美國陸軍為軍人、文職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提高工作績效、培育心理韌性而開發(fā)的一項綜合性健康計劃。該計劃始于2008年,是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教授為美國陸軍設計的一套課程。軍人綜合健康計劃包含五個維度:身體、情感、社交、家庭和精神。該計劃由四個部分組成:(1)軍人入伍時的心理健康測評及間隔規(guī)定時間后的再次測評;(2)基于初次測評和再次測評結果的個性化訓練;(3)與大學合作培養(yǎng)基層心理韌性訓練骨干;(4)通用心理韌性訓練。培育方式既包括基于網(wǎng)絡的訓練模塊,也包括心理韌性訓練骨干的面對面
訓練。
(二)空軍心理韌性訓練計劃(Airman Resilience Training,ART)
空軍心理韌性訓練計劃是空軍為提高士兵適應能力而開展的一項預防性教育。心理韌性訓練包括部署任務前訓練和完成任務后訓練。部署任務前訓練能使空軍士兵保持心理韌性并積極應對創(chuàng)傷性事件,課程內(nèi)容包括學習軍事部署中的壓力、執(zhí)行任務時的環(huán)境、典型反應、事故預防和求助。完成任務后的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士兵在返回家庭后能夠順利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課程內(nèi)容包括回顧軍事行動中的壓力、典型反應、事故預防、融入家庭和社會、求助。空軍心理韌性訓練既可以獨立開展,也可以和空軍與家庭戰(zhàn)備中心合作。
(三)海軍作戰(zhàn)壓力控制計劃(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OSC)
海軍作戰(zhàn)壓力控制計劃由海軍醫(yī)學研究院負責領導和實施,設計融合了多項先進科學方法和技術,旨在提高海軍官兵、軍事組織及海軍家庭成員的心理韌性。作戰(zhàn)壓力控制計劃的基礎是壓力連續(xù)體模型,這一種與海軍文化、軍事行動以及軍事生活產(chǎn)生的壓力相一致的模型,突出了所有海軍官兵的戰(zhàn)備任務和使命責任,海軍領導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對計劃的成功起關鍵作用。目前,該計劃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海軍現(xiàn)役和預備役官兵的正規(guī)教育和訓練中。
(四)海軍陸戰(zhàn)隊戰(zhàn)斗行動壓力控制計劃(Combat 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COSC)
海軍陸戰(zhàn)隊戰(zhàn)斗行動壓力控制計劃是一個面向海軍陸戰(zhàn)隊員,關注部隊戰(zhàn)斗力保持、任務準備和長期健康的項目。戰(zhàn)斗行動壓力控制計劃的五個核心功能是:(1)增強海軍陸戰(zhàn)隊員及其家庭成員的優(yōu)勢能力;(2)緩解戰(zhàn)斗中的壓力;(3)明確壓力來源;(4)幫助海軍陸戰(zhàn)隊員及時得到治療;(5)幫助海軍陸戰(zhàn)隊員重返戰(zhàn)場。戰(zhàn)斗行動壓力控制計劃將壓力應對范式從治療模式轉為預防模式,大大提高了海軍陸戰(zhàn)隊員的心理韌性。
三、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執(zhí)行中的困難
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其中共同的困難包括以下四個方面[8]。
(一)缺乏領導支持
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執(zhí)行需要軍隊各級主官的支持。積極的領導管理氣氛對培育計劃的成功至關重要。當一個單位的主官被輪換后,如果新的主官對培育計劃不支持或不上心,計劃執(zhí)行的延續(xù)性就會受到損害,甚至使計劃中途破產(chǎn)。領導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態(tài)度還會影響計劃能否有效融入部隊日常的訓練中,當領導持否定態(tài)度時,會極力縮短心理韌性訓練的時間,或將其排除在日常訓練計劃之外。領導具有強大的示范作用,當領導及其家庭參與到心理韌性訓練中時,下屬會受到鼓舞,提高心理韌性訓練的積極性。
(二)缺乏資金支持
由于對心理韌性的認識不同,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資金來源也各不相同,有的來自心理衛(wèi)生保健基金,有的來自一般軍事訓練基金,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沒有固定獨立的專項基金支持。例如,美國防部對心理衛(wèi)生保健基金中的“心理衛(wèi)生”定義非常狹窄,優(yōu)先支持關于心理疾病治療等方面的申請,這使以心理疾病預防為目的的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基金申請毫無優(yōu)勢。許多計劃成立之初靠種子基金艱難起步,研究者和執(zhí)行者們不得不為計劃的維系尋找更多的資金來源。
(三)缺乏軍隊適用性
許多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來源于普通民眾,對軍隊中的官兵是否適用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如軍人綜合健康計劃(CSF)中培養(yǎng)心理韌性訓練骨干模塊的理論原型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韌性計劃(PRP)。然而,PRP的規(guī)模是小組,目的是治療學齡兒童的抑郁癥,能否將PRP的成果推廣到規(guī)模龐大的成年陸軍士兵身上還是一個問題。士兵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的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具有鮮明的軍事環(huán)境和文化特點,適合于大眾的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對軍人來說沒有針對性,不能引起他們的心理共鳴,其有效性也會大打折扣。
(四)官兵對心理援助存在偏見
有效區(qū)分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和傳統(tǒng)心理援助計劃對提高美軍士兵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重要。美軍士兵并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認為有心理問題時找心理醫(yī)生是件平常的事,就像感冒找醫(yī)生一樣。因為在美軍文化中,戰(zhàn)士是勇敢、堅韌的化身,尋求心理援助被看作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在被篩查出患有焦慮、抑郁和PTSD的士兵中,因害怕同事和領導歧視而影響前途,僅有不到40%的人尋求了幫助。許多士兵把這種偏見泛化到心理韌性培育計劃中,認為進行心理韌性訓練的潛臺詞是自己有心理疾病,在心理測試中不認真作答,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狀況。
四、對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對策和建議
(一)明確心理韌性的定義
在以往文獻中,由于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研究領域、研究對象不同,對心理韌性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但都具備兩個核心要件:第一,個體遭遇到壓力或挫折;第二,個體在壓力或挫折中適應良好并健康成長。軍隊心理韌性培育計劃中心理韌性的定義一方面要體現(xiàn)共性,即包含兩個核心要件,另一方面要體現(xiàn)個性,即具有軍事特色,符合軍人的心理特點。只有當心理韌性的定義明確后,官兵才能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有清晰的認識,并按照定義的引導訓練出理想的結果。
(二)把心理韌性納入條令條例
只有將心理韌性看作軍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引起軍隊官兵的重視,把心理韌性培育認真貫徹到日常軍事訓練中。軍隊的條令條例具有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將心理韌性納入軍隊條令條例使心理韌性培育上升為軍隊的意志,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發(fā)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條令條例中,要明確心理韌性的定義、各級官兵的責任以及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具體步驟等內(nèi)容,把心理韌性融入軍隊生活和文化中,使官兵不斷挖掘心理潛能,在壓力和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圓滿完成軍事任務。
(三)將心理韌性培育措施標準化
美軍已經(jīng)開發(fā)了多種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并對計劃的組成內(nèi)容和實施步驟進行了細化,但是,這些計劃哪個更有效呢?哪些措施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呢?因為缺乏規(guī)范性和標準化,各個計劃之間沒有可比性,軍隊資源得不到科學合理配置,造成心理韌性培育效果不理想和資源的浪費。心理韌性培育措施標準化的內(nèi)容包括明確培育措施的科學依據(jù),例如,心理韌性的內(nèi)在和外在保護因素;明確培育措施具體針對軍隊中的哪一類人群;明確心理韌性的測量工具;明確培育效果的評價指標等。
(四)實施更加嚴密的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效果評估
只有當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效果得到證實后,軍隊各級領導、士兵和其他研究者才會對計劃的進一步執(zhí)行予以支持和配合。目前,鮮有實證研究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的效果進行評估。雖然美國國防部心理韌性與預防指揮部(R&P)將心理韌性培育計劃效果評估作為其職能的一部分,但由于軍隊的保密性、人員的流動性、培育計劃的不規(guī)范性等原因,培育計劃效果評估難度很大,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美國陸軍部調(diào)查組經(jīng)過15個月的縱向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軍人綜合健康計劃(CSF)的士兵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控制組,這一結果說明軍人綜合健康計劃的效果是顯著的。然而,仍有一些學者對該計劃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該計劃有可能根本沒有效果,因為士兵在反復的訓練和做測試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回答問題,即他們知道怎樣的回答才會被認為是“健康的,有韌性的”[9]??梢?,效果評估的嚴密性還有待提高。
五、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對我軍的啟示
近年來,我軍使命任務不斷拓展,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日益增多,官兵心理負荷明顯加重,美軍心理韌性培育計劃對培育我軍官兵心理韌性,使全體官兵在壓力和挑戰(zhàn)下積極適應和成長,激發(fā)官兵高昂士氣,保持部隊持續(xù)旺盛戰(zhàn)斗力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培育我軍特色心理韌性文化
我軍歷來重視維護官兵的身心健康,一直把心理教育與疏導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的官兵認為暴露心理問題是個人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還有部分官兵把心理服務誤認為是精神病治療,因此即使自己意識到有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沒有勇氣跨進心理服務室的大門。這種傳統(tǒng)文化和陳舊觀念對心理服務發(fā)展的阻力是不可估量的。心理韌性文化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將被動地尋求心理援助轉化為積極地提高心理素質(zhì)。一方面要大力營造團結互助的心理韌性氛圍,使官兵大方承認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壓力和挑戰(zhàn),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和心理支持,在逆境中實現(xiàn)成長。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官兵的心理優(yōu)勢而不是心理問題,將心理問題疏導轉化為積極的心理預防,使保心理健康就是保戰(zhàn)斗力成為廣大官兵普遍認同的觀點,自覺培塑心理韌性,維護自身心理衛(wèi)生和健康。
(二)整合官兵個體、家庭、軍隊和社會資源
廣大官兵不僅在軍隊中承擔著軍人角色,同時也是家庭和社會中的重要一員。青年官兵不僅面臨職務調(diào)整、選取士官、立功受獎、入黨考學等問題,還面臨找對象、買房子、家屬就業(yè)、孩子入學、贍養(yǎng)老人等生活難題,常常受到個人、家庭、軍隊和社會的多重壓力,時常感到焦慮、無助與無奈。因此,培塑官兵心理韌性,必須調(diào)動個體、家庭、軍隊和社會的保護因素,整合各種可利用的資源,解決官兵和家庭的實際困難,解除影響官兵安心服役的后顧之憂。另外,要為官兵成長進步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使官兵勇敢克服成才道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愈挫彌堅,在部隊現(xiàn)代化建設中大展身手。
(三)將心理韌性訓練融入軍事訓練之中
在軍事訓練中,要有目的地模擬真實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和情節(jié),使官兵在近似實戰(zhàn)的訓練中體驗到各種戰(zhàn)斗因素的心理刺激,以提高官兵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韌性訓練就是要鼓勵官兵在殘酷、危險和對抗的環(huán)境下敢于挑戰(zhàn)自我,進行合理冒險,認識和把握自己的心理優(yōu)勢和問題,利用各種保護因素,充分挖掘心理潛力。在心理韌性訓練過程中,官兵不斷地認識自己、磨礪自己,減輕對危險困難的恐懼感,增強絕地求生的本領,錘煉堅強、果敢的意志品質(zhì),最大限度地拓展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戰(zhàn)場適應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1]Werner E. E. 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J].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0: 106–111.
[2]于肖楠, 張建新. 韌性 (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 2005, 13: 658–665.
[3]Woll P. Resilience 101: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ing your stress system after deployment; workbook for veterans and service members[R]. Available at http://www.attenetwork.org/learn/topics/veterans/docs/Resiliancel0lwkbk.pdf.
[4]Bruner V, Woll P. The battle with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y of war-zone stress exposure[J].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11, 50: 19–33.
[5]Bowling U, Sherman M. Welcoming them home: Supporting service members and their families in navigating the tasks of reintegration[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8, 39: 451–458.
[6]Maguen S, Turcotte D, Peterson A, Dremsa T, Garb H, McNally R, Litz B. Description of risk and resilience factors among military medical personnel before deployment to Iraq[J]. Military Medicine, 2008, 173: 1–9.
[7]Bowles S. Bates M. Military organizations and program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building[J]. Military Medicine, 2010, 175: 382–385.
[8]Lisa S M, Cathy D S, Sarah G, Lydia H, Hans V R, Andrew M P, Glenda W.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U.S. Military[R]. Center for Military Health Policy Research,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in 2011: 4–76.
[9]Lester P B, Harms P D, Herian M N, Krasikova D V, Beal S J. The comprehensive soldier fitness program evaluation: Report 3: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aster resilience training on self‐reported resi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data[R]. http://dma.wi.gov/dma/news/2012news/csftech-report.pdf.
欄目編輯 / 王晶晶.終校 / 黃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