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基
兩千多年前,孔子對“快樂學習”的三層境界就做了精辟總結,直到現(xiàn)在人們仍努力的踐行著。
“學習”不僅僅是學前人所留的知識財富,更多的則是學習人們在具體工作、生活、勞動實踐中的探索、發(fā)現(xiàn)、思考、感悟和解決各類新問題時總結的經(jīng)驗,從而積累更多新知識。只要有生活,就會有學習,只要去學習,就會有收獲,所以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學習的三層境界,并為達到這三層境界而感到快樂。
一、自己學有成就的快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抒發(fā)了對自己學有成就的快樂感受。人一生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皩W”的范圍既指書本知識,還泛指社會實踐中的各種技能、技巧、方法等等,所以取得的成就有小到解對了一道作業(yè)題、回答上老師的一個問提;大到諸如提出了一種新學說、確立了一種新理論或是發(fā)明或創(chuàng)造了一項重大的新科技成果等。
關于“時”,皇侃《論語義疏》:“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其意為:一是學習要注意區(qū)分年齡階段,不違背學習規(guī)律;二是學習的內容應結合時令和季節(jié)的變化,做到富有情理;三是指一日之內怎樣合理有效的安排好學習的內容?!皶r”既指不拘具體的時間概念,又包含反復、持續(xù)、循序漸進等。
關于“習”:因學習的知識有來自書本的,有來自社會實踐的等,故“習”既有對書本知識的溫習更有對各種技藝的演習、練習和實習;還要在學習中有計劃、有規(guī)律的不斷訓練和思考,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達到熟練掌握。臺灣大學教授曾仕強認為“習”不是溫習、復習,而是習慣,即學了之后趕快在生活中實踐并要養(yǎng)成習慣。
學習各種知識,學習的對象,既指在專門的場所中專心學習書本知識的學生;又指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類職業(yè)活動的群體或個人。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不論對哪一類求學者來說,雖然學習的內容或技能各不相同,取得的成就也有大有小,但都必須對學習有明確的目的和追求。他們在經(jīng)歷了“臺下十年功”的艱辛磨練后,才會取得“臺上一分鐘”成功。當這些成功者得到贊美時,這是人生學有所得、快樂學習的第一境界。
二、自己與人交流時有所感悟或收獲的快樂 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抒發(fā)自己與各類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生、熟人交流經(jīng)驗時的有所感悟、有所收獲的快樂感受。子夏曰“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不論是現(xiàn)代還是古代,人們對于社會的看法,對事物的認識,對知識的了解,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等等,都會有一定的局限。除了自己的努力學習外,交流則是一種具有廣泛性和靈活性的學習方法。鄭玄《論語注》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芭蟆弊龅茏?、學生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闭f的就是“有朋自遠方來”。把“朋”字理解為弟子、學生,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理解為朋友較為適當。在孔子生活的遠古時代,信息的傳播非常緩慢,人們的耳目視聽也非常閉塞,在這種環(huán)境中有遠方的朋友突然來訪,其中蘊含著多少令人期待、急于知道的各種信息?即使是到現(xiàn)在這一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同樣也有很多自己無法涉獵到的知識和對問題理解不準確不完整的地方。除了自己的主動閱讀學習外,“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是隨意的交流學習:學生、朋友、熟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暢談自己不同的見聞、經(jīng)歷、成就或體驗及所見所聞,“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由于機緣到了一起,相互交流、學習、切磋,這同樣是一種學習與提高;二是如現(xiàn)在有目的交流如座談會、研討會、經(jīng)驗交流會、培訓會或分析會或論壇等等;而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更是潛移默化的心靈感悟。交流中對自己的認識、觀念等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這種在已有一定知識和技能基礎后的與別人交流,所產(chǎn)生新的見解,獲得新的收獲,更能形成一種潛在的快樂,這就是快樂學習的第二層境界。
三、自己將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別人的快樂 孔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抒發(fā)自己把所學的各種知識或技能、方法等都傳授給別人時的心境與快樂感受。這種把自己所學知識轉化為別人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學習中的最高境界。皇侃《論語義疏》認為“人不知而不慍”有兩層意思:其一:“為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人的資質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各有高低的差別,在學習上有的人先知先覺,有的人后知后覺,老師對學生既要因材施教,又要一視同仁,要“誨”人不倦,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轉化知識的過程及情形。其二:“古之學者為己?!瞬灰娭也慌病!薄叭倭?,行行出狀元”,“術業(yè)有專攻”,當自己在學習或工作的某個方面經(jīng)過努力研究和實踐取得成功時,有些研究或發(fā)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由于種種原因,別人對你的這些成功,或學問、或研究、或發(fā)明等不了解有疑問、不接受甚至強烈反對時,自己也不應表現(xiàn)出滿臉的不高興。除了耐心解釋外,還要安然若泰的面對這些,這才是謙謙君子。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書,都有其可讓別人學習或借鑒的地方?!暗乐鎺熤妗薄.斠恍┤嗽陂L期的學習或工作實踐方面有了一技之長成為老師時,“師者”作為歷史發(fā)展的傳承者,即有自我學習不斷提高的要求又有把所學知識與技能傳授給他人的責任。所以在把掌握的知識或某種技能傳授給別人時,不管學習者接受或理解的快慢,自己都應為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別人而感到快樂。這就是快樂學習的第三層境界。
總之,快樂的學習和學習的快樂體現(xiàn)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而快樂的根本就是自己要感到“學有成就”、能在“與人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或收獲”、并“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