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子
茶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與世無爭的形象。但是,它也有“不謙虛”的時候。在對手面前滔滔不絕,一展雄辯風采,這就是《茶酒論》給我們的深刻印象。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文化,唐代是個輝煌的時期。以文學來說,唐代的詩歌是如此的巍峨,流芳百世的詩人如群星燦爛,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愈、柳宗元的努力提倡下,一洗“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為工,遒密以為能”的頹靡文風,打垮了駢文的長期統(tǒng)治,成為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在詩歌、散文和傳奇之外,還有一些與當時的平民百姓最為貼近的通俗文學,如變文、俗賦、話本、詞文和民間歌謠。這一類作品在文學史上引起注意而著力加以研究,是在19世紀末開始的,因為這個時候,在敦煌發(fā)現(xiàn)了許多這些作品的寫本,使文學研究者大開眼界,其意義正如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所說的:“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許多重要的中國文書里,最重要的要算‘變文’了。在‘變文’沒有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簡直不知道?!皆挕趺磿蝗辉谒未a生出來?‘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盛行于明清兩代的寶卷、彈詞及鼓詞,到底是近代的產物呢?還是‘古已有之’的?許多文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都成為疑案而難以有確定的回答。但自從三十年前史坦因把敦煌寶庫打開了而發(fā)現(xiàn)了變文一種文體之后,一切的疑問,我們才漸漸的可以得到解決了。我們才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之間得到了一個連鎖。我們才知道宋、元話本和六朝小說及唐代傳奇之間并沒有什么因果關系。我們才明白許多千余年來支配著民間思想的寶卷、鼓詞、彈詞一類的讀物,其來歷原來是這樣的。這個發(fā)現(xiàn)使我們對于中國文學史的探討,耳目為之一新?!?/p>
《茶酒論》的體裁即是“變文”。這篇作品主要是記敘茶、酒各自夸耀,論辯不休而最后由水出來調停這樣一個內容。全文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并且都用韻,也時有對仗,因而它又具有賦的特色。
《茶酒論》共有六個寫本,分別為原卷、甲卷、乙卷、丙卷、丁卷、戊卷。原卷前題“鄉(xiāng)貢進士王敷撰”,末題“開寶三年壬申歲正月十四日知術院弟子閻海真自手書記”?!班l(xiāng)貢進士”是唐代科舉名;“開寶三年”是宋太祖時公元970年;可知其文為唐人或五代人撰,其書為宋人抄本?!恫杈普摗返膶懕疽部僧斪饕痪頃ㄗ髌穪硇蕾p。其中的“茶”字結構頗有別致之處,其從“共”從“木”的結構,在歷代的有關茶字的書跡中也是不多見的。因此也可為考證研究“茶”字在民間的變化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歷史依據(jù)。
《茶酒論》全文如下:
竊見神農曾嘗百草,五谷從此得分。軒轅制其衣服,流傳教示后人。倉頡制其文字,孔丘闡化儒因。不可從頭細說,撮其樞要之陳。暫問茶之與酒,兩個誰有功勛?阿誰即合卑小,阿誰即合稱尊?今日各須立理,強者光飾一門。
茶乃出來言曰:“諸人莫鬧,聽說些些。百草之首,萬木之花。貴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號之作茶。貢五侯宅,奉帝王家。時新獻入,一世榮華。自然尊貴,何用論夸!”
酒乃出來:“可笑詞說!自古至今,茶賤酒貴。簞醪投河,三軍告醉。君王飲之,叫呼萬歲,群臣飲之,賜卿無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氣。酒食向人,終無惡意。有酒有令,仁義禮智。自含稱尊,何勞比類!”
茶為酒曰:“阿你不聞道,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蜀山蒙頂,登山驀嶺。舒城太湖,買婢買奴。越郡余杭,金帛為囊。素紫天子,人間亦少。商客來求,舡車塞紹。據(jù)此蹤由,阿誰合少?”
酒為茶曰:“阿你不聞道,齊酒乾和,博錦博羅。蒲桃九醞,于身有潤。玉酒瓊漿,仙人杯觴。菊花竹葉,君王交接。中山趙母,甘甜美苦。一醉三年,流傳今古。禮讓鄉(xiāng)間,調和軍府。阿你頭腦,不須干努?!?/p>
茶為酒曰:“我之茗草,萬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黃金。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供養(yǎng)彌勒,奉獻觀音。千劫萬劫,諸佛相欽。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以后,令人只是罪深?!?/p>
酒為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貴人,公卿所慕。曾遣趙主彈琴,秦王擊缶。不可把茶請歌,不可為茶教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卻十杯,腸脹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養(yǎng)蝦蟆得水病報。”
茶為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帶巾櫛。驀海騎江,來朝金室。將到市廛,安排未畢。人來買之,錢財盈溢。言下便得富饒,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街中羅織平人,脊上少須十七?!?/p>
酒為茶曰:“豈不見古人才子,吟詩盡道:渴來一盞,能養(yǎng)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藥。又道:酒能養(yǎng)賢。古人糟粕,今乃流傳。茶賤三文五碗,酒賤盅半七文。致酒謝坐,禮讓周旋。國家音樂,本為酒泉。終朝吃你茶水,敢動些些管弦!”
茶為酒曰:“阿你不見道,男兒十四五,莫與酒家親。君不見狌狌鳥,為酒喪其身。阿你即道,茶吃發(fā)病,酒吃養(yǎng)賢。即見道有酒黃酒病,不見道有茶瘋茶癲。阿阇世王為酒罍煞父害母,劉零為酒一死三年。吃了張眉豎眼,怒斗宣拳。狀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囚首杖子,木典索錢。大枷磕項,背上拋椽。便即燒香斷酒,念佛求天,終生不吃,望免迍邅?!?/p>
兩個政爭人我,不知水在旁邊。
水為茶酒曰:“阿你兩個,何用忿忿? 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人生四大,地水火風。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損人腸胃。茶片干吃,只礪破喉嚨。萬物須水,五谷之宗。上應乾象,下順吉兇。江河淮濟,有我即通。亦能漂蕩天地,亦能涸煞魚龍。堯時九年災跡,只緣我在其中。感得天下欽奉,萬姓依從。猶自不說能圣,兩個何用爭功?從今以后,切須和同。酒店發(fā)富,茶坊不窮。長為兄弟,須得始終。若人讀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癲茶瘋?!?/p>
《茶酒論》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序”,接下來便是“茶”、“酒”的辯論,最后是“水”的評判?!安琛迸c“酒”通過激烈的論辯,展示了各自最為榮耀的歷史地位、影響、功能效用、經濟價值及社會作用。與此同時,也毫不留情地給對方的弱點以最尖刻的嘲諷。通過爭辯,茶與酒的特性得到了生動的表現(xiàn)。
唐代是佛教大盛之時,許多文藝作品中都體現(xiàn)著這一點,也有許多作品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佛教,在作品中宣揚著“緣”、“因”和“善惡報應”、“四大皆空”等佛學精神。在敦煌莫高窟中,所有的壁畫、經卷,均是佛學的產物,包括這些變文,無不與佛教有深深的聯(lián)系。就《茶酒論》而言,作者的“佛教意識”也是相當濃重的。雖說“茶”、“酒”看起來是處于平等的論辯地位,但細細讀來,對“茶”的傾向性卻是隨處可見的,這大概也是與唐時茶葉在僧侶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