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騰
(天津大學,天津300072)
美國黑人文學是美國文學中十分重要的分支之一,堪稱美國文學的一個獨立的部分。不僅因為這些作品是由黑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而且還反映出了美國黑人社會地位的變遷。任何一種文學形式與社會和政治狀況關(guān)系密切,這正是美國黑人文學所凸顯出來的。黑人文學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是由社會和政治背景所決定的,不同階段反映出不同的黑人思想和他們的政治地位,這對研究美國黑人民族身份變化具有深刻意義。
美國黑人作家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正是這一時期反對奴隸制的典型代表。作為中產(chǎn)階級的女人,她在美國沒有政治權(quán)利,只能通過手中的筆作為唯一的武器來表達對奴隸制的憎恨。這部小說是一條偉大的反奴隸制宣言。相比于其它的廢奴主義運動,這部小說的真實性獲得了更多公眾的同情和支持,極大地促進了廢奴運動,使反對奴隸制斗爭的發(fā)展更具說服力。
湯姆叔叔是該小說中的主人公。與大多數(shù)奴隸不同,湯姆叔叔對主人忠心不二,當他有機會成為一個自由人時,他卻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出其軟弱妥協(xié)的一面,他能忍受一切主人的要求。當他聽說主任決定出售他和伊莉莎時,他沒有選擇逃避。因為他知道如果逃跑,其他奴隸將被出售。為了保護他人,湯姆叔叔寧愿犧牲自己。
在《湯姆叔叔的小屋》面世之前,很少有黑人文學作品。自1616年非洲第一批奴隸被運送到美國以來,黑人在美國南部的棉花和甘蔗種植園、礦山遭受了白人殘酷的剝削和虐待。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在社會的最底層。在飽受人身自由的剝削和思想壓迫后,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已經(jīng)學會了順從,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意識與反抗精神。
20 世紀20年代,哈林文藝復興運動是美國黑人文學的興起的重要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為了反對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壓迫,許多黑人開始對社會反抗。雖然抵抗運動被殘酷的鎮(zhèn)壓,卻教育了黑人群眾,也喚醒了他們的民族意識。
《土生子》開創(chuàng)了美國抗爭小說的先河,成功地塑造了新的黑人形象。小說的主人公別格是個擁有著美國夢的土生土長的黑人,由于他的種族和社會階層,自然而然地被剝奪了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成為了游走在社會邊緣的人物。由于長期遭受歧視和壓迫,別格對白人充滿敵意,這使得他試圖通過暴力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別格作為黑人文學作品中的新形象震驚了白人讀者。在此之前,文學作品中的黑人形象都是卑躬屈膝的,順從主人的小角色。然而《土生子》帶來了一個充滿仇恨和暴力、敢于挑戰(zhàn)社會秩序的新黑人形象。
由拉爾夫·埃里森所創(chuàng)作的《看不見的人》也是同一時期的劃時代小說。作者塑造出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黑人形象?!翱床灰姷娜恕辈⒉皇钦娴碾[形了,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只不過人們對他視而不見。雖然主人公缺乏自信,但他時而也會熱愛黑人文化,表現(xiàn)出他對黑人文化搖擺的態(tài)度。盡管這部小說的主題尚未擺脫種族歧視和壓迫的斗爭,但其內(nèi)涵已經(jīng)遠遠超過之前作品的限制。小說在更深層次上探討了黑人的自我意識與種族問題,使讀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黑人的社會地位正一步步走出歷史的困境。
盡管美國黑人在內(nèi)戰(zhàn)后的初期獲得了人身自由,但他們不得不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為爭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lǐng)域中的平等而努力。直到20 世紀60年代,隨著民權(quán)運動的興起黑人才逐漸擁有了平等的權(quán)利。然而,黑人文化在白人主宰的社會中被動地遭受著滲透和侵蝕。
托尼·莫里森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她認為無論黑人亦或白人,都是有血有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因此在她的代表作《所羅門之歌》中,通過主人公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最終揭示并呼吁了對黑人民族身份的認同。小說描述了黑人主人公“奶娃”從對金錢的追求到對家族歷史的追溯,最終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顯示出一個黑人家庭中幾代人不同的經(jīng)歷,反映出美國黑人社會的不斷變遷以及美國黑人歷史文化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從最初《湯姆叔叔的小屋》中被壓迫的黑人形象,到《土生子》中的暴力反抗,再到后來《看不見的人》中黑人自我意識的萌芽,最后到《所羅門之歌》中黑人民族身份的認同,美國黑人民族身份經(jīng)歷了一場歷史性的變遷。美國黑人文化本質(zhì)上是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白人基督文化混合的產(chǎn)物。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才能在大千世界中具有更廣泛的眼光,這是正確樹立民族身份的唯一出路。在接受新的外來文化的同時,秉承傳統(tǒng)文化使得美國黑人最終擺脫了社會的負擔,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1]James,Hulbert.Uncle Tom's Cabin and the Race Problem.Atlanta:Clark Atlanta University,1956.
[2]Wright,Richard.Native Son.London:Happer&Row Publishers,1940.
[3]Kinnamon,Keneth.The Emergence of Richard Wright.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4]Ellison,Ralph.Invisible Man.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5]Bellow,Saul.Review of Ralph Ellison's Invisible Ma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2.
[6]Morrison,Toni.Song of Solomon.New York:Knopf,1977.
[7]Kinnamon,Keneth.The Emergence of Richard Wright.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2.
[8]Beaulieu,Elizabeth Ann.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3.
[9]程巍.湯姆叔叔的小屋與南北問題.外國文學,2004.
[10]范桂蘭.論《土生子》中的新黑人藝術(shù)形象.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1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