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康有為對韓非思想內(nèi)容的認定和評價

      2014-08-15 00:49:28魏義霞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孔教韓非韓非子

      魏義霞

      (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康有為對先秦諸子倍加關(guān)注,韓非亦是其關(guān)注的重要對象之一。他通過對韓非身份歸屬和傳承軌跡的追溯,認為韓非是老子后學,韓非的思想從根本上說是從老子的思想中引申出來的。這意味著只有了解老子的思想,才能從源頭上把握韓非的思想。對于老學的具體內(nèi)容,康有為不止一次地指出:

      老子之學,一為長生養(yǎng)身之學,一為治天下之學[1]30。

      《老子》上經(jīng)講養(yǎng)魂,下經(jīng)講術(shù)數(shù)[2]30。

      《老子》上卷講清虛,下卷講治國[2]145。

      在康有為將老學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的論述中,“講術(shù)數(shù)”“講治國”與“治天下之學”較為一致,“養(yǎng)魂”與“長生養(yǎng)身”相關(guān),“講清虛”則另有所指,與前面的內(nèi)容相去甚遠。這可以理解為康有為對老學內(nèi)容的矛盾認定,也不妨理解為對老學具體內(nèi)容的多維闡釋。總之,他視界中的老學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養(yǎng)生、清虛和治術(shù)。

      在康有為那里,作為老子后學,韓非不是傳承老子思想的全部,而是專門發(fā)揮了其中的“治天下之學”。具體地說,他認定韓非側(cè)重發(fā)揮了老子的治術(shù),并且在對刑名法術(shù)的倚重中將老學之不仁發(fā)揮到了極致。這表明,老子的治術(shù)是韓非思想的淵源,韓非屬于老學中的“刻薄一派”。如此說來,僅僅將韓非理解為老子后學是不夠的,還應該從專門發(fā)揮老子治術(shù),進而將老學之不仁發(fā)揮到登峰造極地步的角度,進一步深入探究韓非的思想來源和傳承譜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宣稱:

      老子之學,分為二派:清虛一派,楊朱之徒也,弊猶淺;刻薄一派,申、韓之徒也,其與儒教異處,在仁與暴,私與公。儒教最仁,老教最暴。故儒教專言德,老教專言力。儒教最公,老教最私。儒教專言民,老教專言國。言力言國,故重刑法,而戰(zhàn)國之禍烈矣。清虛一派,盛行于晉,流于六朝,清談黃老,高說元妙??瘫∫慌?,即刑也,流毒至今日,重君權(quán)、薄民命,以法繩人,故泰西言中國最殘暴。[2]108

      在這里,康有為列舉的與孔學(儒教)對立的老學(老教)并不涉及養(yǎng)生方面的內(nèi)容,故而分為兩派;而兩派之中,“清虛一派”其“弊猶淺”,這使老學與孔學的對立最終都聚焦在“刻薄一派”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學與孔學的對立,實質(zhì)上也就是韓非代表的“刻薄一派”與孔學的對立。具體地說,康有為將老學(老教)與孔學(孔教)的對立概括為兩點:一是暴與仁,一是私與公。這樣一來,殘暴和自私成為韓非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和立言宗旨,也使韓非成為老學乃至全部人類文化中不仁的極端典型。

      一、韓非之學的不仁、自私和為我

      康有為認為,韓非之學以不仁為宗旨,集中表現(xiàn)為自私和為我。作為中國近代仁學派的代表,他對仁的推崇無以復加,聲稱孔子的思想都可以概括為一個仁字,即“孔子學問只一仁字”,并且仁是孔教、佛教的共同宗旨,墨子也“至仁”“甚仁”。在這個前提下,康有為特意指出,唯獨老教以不仁為宗旨,將老教之不仁發(fā)揮到極端的便是申不害、韓非組成的“刻薄一派”。循著這個思路,他在講孔子之仁時總是習慣于拿老子做反面教材,具體的證據(jù)則是作為老子后學之“刻薄一派”代表的韓非??涤袨榈倪@種做法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幾乎無一例外。下僅舉其一斑:

      孔子之教,其宗旨在仁,故《論語》有“依于仁”一條?!秴问洗呵铩费钥鬃淤F仁。自老子始倡不仁之學,故其《道德經(jīng)》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姓為芻狗。其教旨與孔子大相反。故向來中國教旨只仁與不仁而已??捉躺腥?,故貴德賤刑。老子主不仁,故后學申、韓之徒貴刑賤德。[2]27

      諸教皆有立教之根本。老子本以天地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老子立教之本。故列、楊傳清虛之學,則專以自私。申、韓傳刑名之學,則專以殘賊。其根本然也??鬃颖咎欤蕴鞛槿嗜?,受命于天,取仁于天。凡天施、天時、天數(shù)、天道、天志,皆歸之于天。故《尸子》謂:孔子貴仁??鬃恿⒔套谥荚诖恕#?]375

      按照康有為的說法,韓非將老子之不仁發(fā)揮到了極致,具體表現(xiàn)為:不是以仁來治國安民,而是以暴力、酷政來解決問題。一言以蔽之,崇尚暴力、窮兵黷武、專好刑名法術(shù)便是韓非思想的主體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貴刑是韓非不仁的集中表現(xiàn),正如貴德是孔子之仁的具體貫徹一樣。這表明,僅僅從老子后學的角度理解韓非遠遠不夠,必須在老子后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從韓非專傳刑名法術(shù)的角度去剖析韓非思想的宗旨——確切地說,進一步從既“祖尚老子”又變“老子之學”的角度去理解韓非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韓非將老學的不仁發(fā)揮到了極致,是不仁思想最極端的代表。用康有為本人的話說便是:“韓非祖尚老子,一變而為刑法之學,故所言多急功、近利、愚人之術(shù)。戰(zhàn)國之世,儒、墨后學盛行于時,韓非目擊其所傳之道與己之法大相剌謬,遂倡言剖擊,謂無耕之勞,有富之實,無戰(zhàn)之危,有貴之尊,一則曰亂人之法,再則曰亂人之國。嗚呼!食功食志,彭更之見何迂?何韓非以‘學道立方’為離法之民也?其比于彭更有間矣。”[3]177在這里,康有為似乎有意要撇清老子與韓非思想之間的關(guān)系,一面肯定韓非的思想與老子有關(guān)——“祖尚老子”,一面強調(diào)韓非對老子“一變而為刑法之學”,故而才“所言多急功、近利、愚人之術(shù)”。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康有為此時著力強調(diào)老教的宗旨是不仁,韓非的思想則是對老子不仁的發(fā)揮;甚至不是肯定韓非一派在治術(shù)上把老子的不仁、能忍發(fā)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是旨在強調(diào)韓非在“祖尚”老子的同時,將老學變成了“刑法之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韓非所講的“急功、近利、愚人之術(shù)”與老學無關(guān)。即使有關(guān)聯(lián),也只能說不仁之治術(shù)在老子那里尚屬萌芽,并且只是老學的一部分內(nèi)容;在韓非那里則被推向了極端,并且成為韓非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乃至全部。

      基于上述認識,康有為進而指出,韓非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自私、為我。在自身的飛黃騰達中為國而非為民,只想成就霸主事業(yè)而不顧人民的豐衣足食。至此,他得出的結(jié)論是:韓非的思想與孔子之仁所追求的仁政、民主不共戴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一再聲稱: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鬃右匀蕿榈溃视胁蝗倘酥?。孟子傳之,由撥亂至于太平,仁之至,則人人自立而大同。老子以不仁為道,故以忍人之心行忍人之政。韓非傳之,故以刑名法術(shù)督責鉗制,而中國二千年受其酷毒。蓋源之清濁既異,則其流有不得不然者。故言道,當審其本也。

      茍如韓非、李斯之事秦,以法術(shù)督責之術(shù)媚其君者,謂之不敬。以鉗制壓服待其民者,謂之民賊。故堯、舜可以為法,而幽、厲可以為戒。厲王暴虐,民得放流之于彘。幽王闇昏,戎乃殺之……孟子又總大道而言之,只有仁與不仁二者,二道實一道之正負也。此乃該括天下之大道,一切治教之得失、進退、是非皆以此決之。此一言乃孔子論道之總要,提綱挈領,大聲疾呼,判黑白之途,別善惡之界,分上下之達,辨是非之門。鑒于今古禍福之由,驗乎興衰存亡之理。得此入門,乃不惑于歧誤。據(jù)此論議,乃可辨乎是非。[4]416

      依據(jù)康有為的分析,正如以不忍人之心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一樣,源自老子不仁的韓非思想必然會“以忍人之心行忍人之政”。韓非思想的不仁宗旨在孔學與老學之間的仁與不仁的對立中已經(jīng)初露端倪,也注定了作為老子不仁之極端表現(xiàn)的韓非思想的必然結(jié)局——道理很簡單:“蓋源之清濁既異,則其流有不得不然者”。問題的關(guān)鍵是,韓非在老子不仁的基礎上變本加厲,使老學之不仁愈演愈烈,登峰造極,最終“以刑名法術(shù)督責鉗制,而中國兩千年受其酷毒”。沿著這一思路可以想象,孔子之仁與老子不仁的對立直接演繹為民主、仁政與刑名法術(shù)、嚴刑峻法的對立,與孔教直接對立、交鋒的老學人物也由老子、楊朱換成了韓非。隨之而來的是,老學對孔教的威脅也急劇加大,究其原因是由于韓非的存在。對此,康有為反復分析并揭露說:

      商君攻孝悌、誠信,韓非攻堯、舜、湯、武孝弟、忠順,亙古悖論,未有甚于是者。然其端實老子開之。老子棄仁義、孝慈,絕圣智,故韓非承之。[4]416

      申、韓之學皆出老子。蓋老子為陰謀之宗,攻去仁義,自重刑名,乃勢之必然。其托為道德,乃刑名之術(shù)耳。其所謂“道”,以無為為本,故視萬物為芻狗,以天地圣人為不仁,與孔子之以仁為天心,義正相反。根本如此,枝葉安得不為刑名法術(shù)哉?[3]75

      不僅如此,為了更充分地揭示韓非思想的暴虐陰險,康有為將秦漢時期的酷吏都說成是韓非的后學,一方面突出他們?yōu)樾堂ㄐg(shù),另一方面強調(diào)他們直接淵源于韓非的思想。于是,他一再宣稱:

      郅都(酷吏——引者注)嚴酷,致行法不避貴戚,是申、韓后學。[3]77

      《酷吏傳》所載諸人,深文刻酷,皆刑名家也,故列為申、韓后學,即為老子后學。[3]78

      康有為將“嚴酷”“刻酷”的酷吏直指為韓非后學,凸顯了韓非思想的暴力、不仁;同時,預示了韓非的暴力、不仁并非止于思想,而是被運用到實踐中,成為中國幾千年暴政的始作俑者,造成的危害極大??涤袨榈倪@個做法從一個側(cè)面表明,與其說康有為痛恨老子之不仁,毋寧說他最痛恨的是將老子之不仁發(fā)揮到極端的韓非,韓非而不是老子才是康有為最恨之入骨的頭號敵人。

      二、儒家之蠹

      康有為對韓非思想內(nèi)容的認定奠定了對韓非的基本態(tài)度和評價。在他看來,老子的思想分為清虛、養(yǎng)生和治術(shù)三個方面,韓非思想則從老子的治術(shù)而來。可以肯定的是,康有為對韓非的評價與韓非是老子后學——特別是傳承老子以不仁為宗旨的治術(shù)密切相關(guān)。他認為,孔教的傳播過程也就是與老子、墨子為首的諸子爭教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韓非所在的老學(老教)是作為孔學(孔教)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于是,康有為指出:“春秋時,諸子皆改制創(chuàng)教,老子之名為道,與孔子之名為儒、墨子之名為墨同?!保?]419更為重要的是,韓非不僅僅是傳承了老子的不仁之學,而且從刑名法術(shù)的角度將不仁發(fā)揮到了極致,故而比老子對孔教的破壞力更大。正是在韓非不遺余力的沖擊下,孔教威嚴掃地。這用康有為本人的話說便是:“韓非以險隘酷烈之術(shù)求售于天下,而尚名節(jié)、賤爵祿者皆欲禁絕之,甚至先為人而后自為,類名號,言泛愛,亦攻之不遺余力。使其道大行,孔子之教掃地矣。嗚呼慘哉!”[3]176

      至此可見,就對孔教的破壞來說,與其說康有為對韓非的否定態(tài)度在于韓非是老子后學,不如說康有為對老子的反感是因為其開出了訴諸武力、崇尚暴政的“刻薄一派”,而“刻薄一派”就以韓非為最,由此便不難想象康有為對韓非是多么痛恨了,甚至可以說,由于對韓非深惡痛絕,康有為才最終遷怒于老子。循著這個思路,康有為在攻擊老子不仁的時候,最終總是無一例外地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韓非。首先,康有為指出,韓非力攻孔子之道,是儒學之蠹。他三番五次地攻擊韓非說: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孔子未改制之先,時君之治國者,大率如此,韓非援上古之世以攻儒術(shù),多見其不知量也,何明主之國之有?[3]175

      賞罰嚴明,所以用法也。韓非尚法,故賞罰為專家之學,是以譏孔子不知善賞。[3]176

      韓非與李斯同學于荀子,而二人之敗,其事同,其禍同。觀《史記·李斯傳》斯辭荀子之言,從可知矣。蓋二人皆以急功名之故,遂嚴法酷令以投時君,時君說之,其禍中于人,亦反及于己。辯察之言,賢抗之行,非以為亂世,無怪其與李斯同也。[3]176

      《韓非子·六虱篇》謬甚。[2]177

      鑒于韓非的所作所為,康有為指責韓非為儒學之蠹——是儒家最大的蠹:“韓非者,出儒學,兼墨學、法術(shù),而實同于老學,故攻儒最甚,即以《詩》、《書》、《禮》、《樂》為虱。儒家之蠹,未有甚于韓非者?!保?]194其次,康有為極力揭露韓非的刑名法術(shù)對中國造成的惡劣影響,抨擊其危害天下。對此,他不止一次地強調(diào):

      老子險狠到極,外似仁柔,如貓之捕鼠耳。申、韓皆祖老氏也。[1]13

      秦始愚民,韓非以老學行之,遂至今日。然則統(tǒng)論諸子為害之大,莫若韓非;關(guān)系之重,亦莫若韓非矣。[3]61

      盡管貶低老子,康有為對老子的養(yǎng)生之學懷有好感,對老子的反感、批判主要集中在老子的不仁、能忍與孔子之仁截然相反。由于認定老子不仁一派的代表是韓非,韓非的刑名法術(shù)專傳老子的不仁之學,康有為對韓非沒有像對老子那樣的好感而只有痛恨;并且,由于認定韓非將老子之不仁發(fā)揮到了極致,而對韓非深惡痛絕。換言之,如果說康有為對老子尚存一些肯定的話,那么,他對韓非的思想則是完全否定的。正因為如此,康有為才得出了“統(tǒng)論諸子為害之大,莫若韓非;關(guān)系之重,亦莫若韓非矣”的結(jié)論。

      就整體評價而言,康有為對韓非的評價在先秦諸子中是最低的,韓非之法的殘酷、不仁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這一點解釋了康有為所講的法中沒有作為中國古代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思想,也從一個側(cè)面解釋了其他近代思想家對韓非之法的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在康有為那里,韓非之法本質(zhì)上不仁,與孔教之仁的宗旨背道而馳;在其他近代思想家那里,盡管不再像康有為那樣推崇孔教,亦不再奉仁為世界本原。然而,認定韓非思想有悖民主,與自由、平等、博愛的近代價值理念格格不入,則是毋庸置疑的。

      三、對《韓非子》的好感

      康有為在否定韓非思想的同時,對《韓非子》一書予以了肯定。例如,他看到了《韓非子》的文學、美學價值,指出“《韓非子》高峭出深,《淮南子》詞家之肥”[2]298。與此同時,康有為重視《韓非子》的史料價值,往往引用其中的資料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綜合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康有為對《韓非子》一書表現(xiàn)出明顯的好感,他之所以肯定《韓非子》,是因為該書滿足了他的多重需要。

      首先,康有為援引《韓非子》中的史料,證明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他寫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六經(jīng)’,見于《經(jīng)解》、《莊子》、《韓非子》、《史記·儒林傳》,又名‘六藝’?!保?]349“‘六經(jīng)’皆孔子作”,是康有為“石破天驚”的發(fā)現(xiàn),也是他證明“百家皆孔子之學”的主要證據(jù),故而非常重要。為了證明“‘六經(jīng)’皆孔子作”,康有為將《韓非子》與《莊子》、《史記》一起拿來為自己的觀點做辯護。

      其次,康有為借助《韓非子》中的記載證明孔學的博大精深,以此證明孔子是中國的教主。他斷言:

      夫孔子之后,七十弟子各述所聞以為教,枝派繁多。以荀子、韓非子所記,儒家大宗,有顏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孟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仲弓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其他澹臺率弟子三百人渡江,田子方、莊周傳子貢之學,商瞿傳《易》,公孫龍傳堅白。而儒家尚有宓子、景子、世碩、公孫尼子及難墨子之董無心等,皆為孔門之大宗。自顏子為孔子具體,子貢傳孔子性與天道,子木傳孔子陰陽,子游傳孔子大同,子思傳孔子中庸,公孫龍傳孔子堅白。子張則高才奇?zhèn)?,《大戴記·將軍文子篇》孔子以比顏子者,子弓則荀子以比仲尼者。自顏子學說無可考外,今以《莊子》考子貢之學,以《易》說考子木、商瞿之學,以《禮運》考子游之學,以《中庸》考子思之學,以《春秋》考孟子之學,以正名考公孫龍之學,以荀子考子弓之學,其精深瑰博,窮極人物,本末、大小、精粗無乎不在,何其偉也![5]377

      韓非在《顯學》篇中將儒家與墨家一起稱為“顯學”,此外還有“儒分為八”等種種說法。這些都被康有為拿來作為“百家皆孔子之學”的注腳,印證孔學影響之大,流傳之廣。

      再次,與前兩點相聯(lián)系,以《韓非子》證明孔學在中國歷史上的流傳有序,以此彰顯孔學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借此證明孔學就是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國教。在這方面,他堅決反對韓愈關(guān)于孟子死后孔學不得其傳的說法,提供的證據(jù)就是《韓非子》和《呂氏春秋》。韓愈建構(gòu)了儒家的道統(tǒng)說,并對儒家的傳道系統(tǒng)如是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原道》)可見,韓愈認為,孔學因為“軻死不得其傳”。對此,康有為援引《韓非子》為史料駁斥說:

      后世之道術(shù)不明,統(tǒng)緒不著者,皆韓愈粗疏滅裂之罪也。愈之言道也,自孔子后千年,舉孟子、荀子,而以楊雄虱其間。又謂“軻死不得其傳”焉。宋儒紹述其說,遂若千余年無聞道者。信若斯言,則是孔子大教已滅絕,豈復能光于今日哉?夫《呂氏春秋》、《韓非》作于戰(zhàn)國之末日,孟子已歿,而呂氏稱孔子弟子充滿天下,彌塞天下,皆以仁義之道教化于天下?!俄n非》稱儒分為八,有孟氏之儒,有顏氏、子夏氏、子張氏、漆雕氏、仲良氏、孫氏、樂正氏之儒,不特孟氏有傳,七家亦皆有傳焉。[2]416

      不難看出,康有為對《韓非子》的肯定是為了反駁韓愈的說法,證明孔學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學脈。借助《韓非子》,康有為指出,儒家在戰(zhàn)國時有八家之多,而孟子之學只占一家,即“《韓非子·顯學篇》有樂正氏之儒,如孟子后學,僅樂正一人”[2]181。如此說來,即使是韓愈所言屬實,也不能證明儒學或孔學不傳。韓愈以孟子之后推斷孔學“不得其傳”,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最后,康有為以《韓非子》書中的資料證明儒、墨相爭,一方面反駁韓愈儒墨互用的說法,一方面捍衛(wèi)儒家正統(tǒng)。盡管承認墨子先學孔子之道,甚至是孔子后學,然而,康有為最為在意且耿耿于懷的還是墨子叛孔子之道,并且獨立創(chuàng)教而與孔教爭盛。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不僅對韓愈關(guān)于儒、墨相互為用的說法大為光火,而且不厭其煩地列舉儒、墨的種種對立。對此,康有為拿出的證據(jù)之一就是《韓非子》。

      《韓非子》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韓非子·顯學》)

      在這段話中,有“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之語。這些均被康有為極力渲染和夸大,用以證明儒、墨的對立。正是通過對這段話的演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

      孔子之托堯、舜,則曰:山、龍、華、蟲。墨子之托堯、舜,則曰:尚儉。韓非子曰:孔子托堯、舜,而墨子亦托堯、舜,孔、墨不可復生,誰與定其是非哉?案:孔子尚中,而墨子太儉。天下惟中可以立教,偏則不可與治天下。墨子尚儉,其道太苦,其行難為,雖有兼愛之長,究不可以治萬世。墨子休矣![2]419

      孔子厚葬、久喪,墨子薄葬、短喪,相非相反,而皆自謂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此與《韓非·顯學篇》謂“孔子、墨翟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可復生,誰使定堯、舜之真”全合。比兩書觀之,借仇家之口以明事實,可知“六經(jīng)”中之堯、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謂盡君道,盡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為軌則,不必其為堯、舜、文王之事實也。若堯、舜、文王之為中國古圣之至,為中國人人所尊慕,孔、墨皆托以動眾,不待言矣。[3]150

      儒為孔子創(chuàng)教之名……墨子則即以墨為教名。故教名儒教,行名儒行,從儒之人名儒者,猶從墨之人名墨者。群書以儒、墨并稱者,不可勝數(shù)。《韓非子·顯學篇》曰: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分為三??芍鍨榭鬃觿?chuàng)教至明?!肚f子》:鄭人緩也為儒,其弟為墨。如為僧為道之義,此言從教之人亦至明。故墨子《非儒篇》專攻孔子。[5]419

      以上康有為所引用韓非的觀點是作為史料出現(xiàn)的,具有事實上的客觀性,充其量屬于“記錄事實”的事實判斷,與韓非本人的觀點——表達個人主觀好惡的價值判斷無關(guān)。事實描述與主觀意見之間是有區(qū)別的。正因為如此,康有為在肯定意義上發(fā)出的評價往往是針對《韓非子》一書——集中于《顯學》篇,而其批判的對象則是韓非這個人,而不是《韓非子》這部書。當然,與對韓非這個人的認定息息相關(guān),即使作為史料,康有為對《韓非子》也是有所保留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與《韓非子》一起被他拿來作為史料的還有《荀子·非十二子》、《史記》和《淮南子》,尤其是《莊子·天下》篇。不需要太多探究即可發(fā)現(xiàn),康有為對這些“史料”——尤其是《天下》篇的追捧和熱情遠遠大于《韓非子》。

      [1]康有為學術(shù)文化隨筆[M].董士緯,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康有為全集:第2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康有為全集:第3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康有為全集:第5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康有為全集:第6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康有為全集:第1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孔教韓非韓非子
      我說韓非(評論)
      作品(2023年10期)2023-10-30 11:43:02
      魯人徙越
      韓非子:察古今之變 倡刑名之學
      濫竽充數(shù)
      社會治理中的韓非思想方法論探討
      民國孔道的理解維度與儒學的發(fā)展理路
      韓非子的“解老”與法治大一統(tǒng)
      東方論壇(2015年5期)2015-12-17 09:22:52
      新文化運動百年祭:論儒學與人權(quán)
      漫畫
      讀書(2014年10期)2015-01-13 13:15:03
      康有為尊孔教為國教思想探析
      英德市| 丰城市| 保靖县| 永丰县| 武强县| 黄冈市| 梁平县| 昭通市| 乐业县| 岳阳市| 子洲县| 玛多县| 呼玛县| 南阳市| 措勤县| 邓州市| 璧山县| 定南县| 潮安县| 陆良县| 伊川县| 张掖市| 商河县| 松阳县| 新蔡县| 台东市| 常熟市| 邹平县| 桐梓县| 子洲县| 洮南市| 亚东县| 朔州市| 洪洞县| 罗平县| 凌海市| 扎鲁特旗| 宁陵县| 乃东县| 锡林浩特市|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