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艷 (四川省成都第五人民醫(yī)院眼科,四川 成都 611130)
真菌性角膜炎是臨床上致盲率較高的眼科疾?。?]?;颊叱1憩F(xiàn)為前房反應、角膜內(nèi)皮出現(xiàn)水腫、眼球充血等,并伴有視力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治,患者會產(chǎn)生角膜潰瘍等,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該病有效的診療方法是實驗室檢查和藥物治療[2]?,F(xiàn)搜集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真菌性角膜炎42例患者,對其實驗室檢查和藥物治療的方法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搜集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真菌性角膜炎4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7~75歲,平均(45.26±2.17)歲,病程 6~56 d,平均(20.36±2.24)d?;颊哂胁煌潭鹊那胺糠磻?、角膜內(nèi)皮出現(xiàn)水腫、眼球充血等,均為單側患病,均自愿接受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42例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方法如下:①對患者患處進行消毒、麻醉,麻醉起效后,將患處潰瘍周圍菌絲苔被刮取,刮取2份,對其中1份使用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選擇葡萄糖馬鈴薯瓊脂或沙氏瓊脂,培養(yǎng)時間為2~3 d,培養(yǎng)環(huán)境溫度以30℃為宜。對另一份進行顯微鏡檢查,將1滴2.5 mmol/L氫氧化鈉涂在玻片上,并將刮取的菌絲苔被涂在該玻片上,相互涂抹均勻后加蓋玻片,在顯微鏡下檢查。檢查時可以直接采用高倍鏡檢,或先進行低倍鏡檢,后采用高倍鏡檢;②42例患者經(jīng)過細菌培養(yǎng)后發(fā)現(xiàn)12例酵母菌性,30例絲狀菌性。在高倍顯微鏡下相連成串、折光性較強、邊緣較厚、大小不一、無色的孢子是酵母菌性。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成群、單個呈卵圓形、透明、無色孢子,連成鏈狀、分枝狀或芽生是絲狀菌性。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前對患處稍作處理。方法如下:①對患者患處結膜囊、角膜潰瘍進行處理,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處進行沖洗,對刀片進行消毒,后用刀片對患處角膜潰瘍面作清創(chuàng)處理,將潰瘍面分泌物去除。采用5%碘酊,使用沾取碘酊后的棉簽對角膜潰瘍面進行燒灼,最后用生理鹽水對患處進行沖洗,預防感染;②藥物選擇氟康唑、伊曲康唑和貝復舒眼液。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3845,包裝規(guī)格為100 ml),取1 ml氟康唑對患者結膜下進行注射,1次/d。鹽酸伊曲康唑膠囊(國藥準字H20070141,包裝規(guī)格為0.1 g),0.2 g/次,1次/d,飯后口服。貝復舒(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國藥準字S19991022,包裝規(guī)格為5 ml),取適量涂于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治療一個月后,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標準:無效:患者角膜潰瘍處面積增大,癥狀無消失;好轉:患者角膜潰瘍處面積明顯縮小,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角膜潰瘍處愈合完整,癥狀均消失。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2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2例無效,占4.76%;10例好轉,占23.81%;有效30例,占71.43%。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致病真菌、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外傷等都是導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原因。曲霉菌、青霉菌屬、鐮刀菌和念珠菌屬等是常見的致病真菌[3]。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廣譜抗生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劑也能引發(fā)該病。該病具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的特點。在本文研究中,對42例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檢出12例酵母菌性,30例絲狀菌性,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其中2例無效,考慮原因是由于患者在治療期間沒有遵醫(yī)囑仍繼續(xù)滴用皮質(zhì)類眼液造成的,對2例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后,均治愈。
綜上分析,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診斷有效、準確,療效好,值得應用。
[1] 何章彪,葉珊珊.糖尿病患者真菌性角膜炎臨床與真菌學分析[J]. 臨床眼科雜志,2012,15(12):45.
[2] 王學勇.共聚焦顯微鏡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應用[J].臨床眼科雜志.2013,12(11):71.
[3] 張浩潤,黃旭東,孫先勇,等.角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炎180例臨床分析[J].臨床眼科雜志,2012,1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