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摘要:語文是開放的,要向歷史開放,向文學開放,向生活開放,語文教學也應該是敞開的,要能夠不斷豐厚、滋養(yǎng)、潤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心靈真正在歷史、文學、生活這一方方沃土中找到心靈歸宿,成為有較高審美趣味、較高文學品味的人。
關鍵詞:語文;開放;歷史;文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4-078-1
語文是個美麗的世界,是生活凝結成的世界,是文化濃縮成的世界,有清新靈動的生活,有燦爛多元的文化,有歷久彌新的歷史。開放的語文就是把門窗打開,欣賞一道道亮麗的生活風景;開放語文就是把時空打開,回眸一幕幕生生不息的歷史;開放語文就是把心靈打開,聆聽一段段百轉千回的情感。
開放的語文要與歷史牽手,豐厚學生的心靈。語文是一條歷史的長河,她奔騰不止,生生不息,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讓她擁有蓬勃的生命力。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一部文學發(fā)展史,她穿透了漫漫時空,超越了茫茫生死,煥發(fā)出獨特恒久的魅力。先秦散文,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戲曲,明清小說就像一朵朵奇葩,它們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萌芽,直至花團錦簇,春色滿園。開放的語文要有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引領學生去研究、探索各個時代的歷史,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眾所周知,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辛”,在小學語文第九冊收錄了他的詞作《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在描寫手法上,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首詞與辛棄疾前期的豪放派詞作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聯(lián)系寫作背景也就是當時的歷史來理解,當時南宋內憂外患,處于風雨飄搖的境地,辛棄疾躊躇滿志,卻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空有滿腔的愛國抱負卻無處施展,《清平樂·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議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要這樣適時引導學生:辛棄疾是不是借農村安逸寧靜的生活來逃避當時南宋外敵入侵,內憂外患的現實呢?學生通過對辛棄疾以往作品的分析得出: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由此看來,學習語文,尤其是蘊藉深厚的古代文學,一定要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歷史牽手,才能更深層次地走進作者的心靈,從而豐厚學生自己的心靈。
開放的語文要與文學牽手,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語文是一片文學的海洋,她浩瀚無邊,博大深邃,一部部傳世佳作,似滄海明珠,照亮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讓學生從中華文明的精髓中,汲取文學的營養(yǎng),引導他們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化的世界中,欣賞屈原、李白的縱情浪漫,杜甫、白居易的憂國憂民;品味蘇軾、辛棄疾的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的清新婉約;追隨曹雪芹《紅樓夢》的字字血、聲聲淚,看封建末世的興衰榮辱,豐富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在語文教學中詩歌是學生接觸比較多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也是中華文化最輝煌燦爛、濃墨重彩的一筆,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詩作,如《靜夜思》、《游子吟》、《憫農》、《春夜喜雨》等等,其中流傳千古的佳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等,時至今日仍然煥發(fā)著蓬勃的生命力。開放的語文要帶領學生與文學作品的心靈對話,聆聽她深藏靈魂的輕吟淺唱,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成為一個情趣高尚的人。
開放的語文要與生活牽手,潤澤學生的心靈。語文是一幅生活的畫卷,她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都有精彩絕倫,惟妙惟肖的展現。沒有生活就沒有文學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沒有詩詞歌賦中美好的意境,更沒有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生活就像一方潤澤肥沃的土壤,孕育著文學的幼苗,長成參天的大樹,結出累累的碩果。開放的語文要讓學生敞開心靈,擁抱生活,用生活中獲得的體驗,豐厚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的活力。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培養(yǎng)新世紀的接班人,是當代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使命,而作為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吧鐣睢Z文化”就會要讓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自覺運用“語文”這個武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服務于社會,盡一份小公民的責任。
學生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話題。正如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p>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只有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人生經驗,品味別樣人生,才能讓語文與生活牽起手來,真正成為潤澤心靈的開放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