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紹林,劉 麗,姚 珺,彭 暉
為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質量,我校在外科護理實訓教學中,積極改革探索,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學生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教學質量雖有一定的提高,但護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理想,這可能與教師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指導每位學生,以及學生課后學習主動性較差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如何不斷提高《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質量成為護理教師的重要課題。同伴教育是讓部分人先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再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傳播給同伴,使更多人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和技能[1]。我校在2012級《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中采用了同伴教育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我校2012級??谱o理8個班中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抽取兩個班共171人為研究對象,以班為單位隨機分配到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96人,均為女生;觀察組75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73人。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醫(yī)學基礎課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學內容及方法 選擇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為研究實訓項目。兩組學生的實訓課老師、課時數、實訓條件等方面均相同。
1.2.1.1 觀察組教學方法 采用同伴教育法。具體方法:①同伴教育者的選擇。開課前4周,在觀察組中以宿舍為單位,每個宿舍(8人~10人)選擇2名同伴教育者,共16名。遵循自愿原則結合宿舍成員推薦。選擇責任心強、自學及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有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的學生作為同伴教育者。②同伴教育者的培訓。在開課前3周,教師將實訓授課講義詳案、操作錄像分發(fā)給同伴教育者,要求自學,熟悉其內容。在開課前2周,教師集中時間對同伴教育者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操作技能及技巧、講解及溝通方法、同伴教育方法等。然后將手術衣及手套分發(fā)給同伴教育者,讓其回去自行練習。③同伴教育者的考核。在開課前1周,對同伴教育者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操作技能及講解方法,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己撕细窈?,要求同伴教育者利用課余時間,在開課前、上課時及課后對該組成員進行操作技能指導,實行責任制。④授課過程。每個小班選取2名同伴教育者分角色先進行集中示教,指導教師針對細節(jié)進行完善,然后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分組練習。該組同伴教育者及授課教師一同巡回指導學生練習、答疑。下課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總結,布置本次實訓內容作業(yè)。課余時間實訓室開放,由同伴教育者負責帶本組成員練習。在整個過程中,授課教師和同伴教育者始終保持溝通聯(lián)系,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
1.2.1.2 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授課教師在上課時統(tǒng)一分角色示教操作后,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答疑。下課前教師進行評價總結,布置作業(yè)。課余時間實訓室開放,學生自行練習。
1.2.2 評價方法
1.2.2.1 操作技能考試 兩組學生考核方式、考核標準完全相同。實訓課完畢后,由教師統(tǒng)一組織考試,總分為100分,分別從學生儀表、操作前準備、操作過程、操作后用物處理及問題的處理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分。評分標準參照《外科護理學實訓及學習指導》制定的評分標準及細則[2],教師嚴格遵循其標準及細則進行考核。
1.2.2.2 問卷調查 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1,3],自行設計“同伴教育教學效果問卷”,用德爾菲法行2輪專家咨詢后確定,該問卷的Cronbach’sα為0.852。考試結束后,用該問卷對觀察組學生統(tǒng)一進行調查。要求匿名當場填寫,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對授課教師進行同伴教育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兩組學生上課時的學習態(tài)度、團結協(xié)作情況、學習主動性、思維能力、教學效果的主觀感受。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1 兩組學生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 分
表1 兩組學生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 分
75 87.950±8.597對照組 96 81.790±11.621注:t=3.838,P=0.000。組別 人數 操作技能考試成績觀察組
2.2 觀察組同伴教育者與非同伴教育者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觀察組同伴教育者與非同伴教育者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 分
表2 觀察組同伴教育者與非同伴教育者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 分
類別 人數 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同伴教育者16 92.69±5.212非同伴教育者 59 86.66±8.911注:t=2.580,P=0.012。
2.3 觀察組學生對同伴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3)
表3 觀察組學生對同伴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n=75) 人(%)
2.4 授課教師對同伴教育教學效果主觀感受評價(見表4)
表4 授課教師對同伴教育教學效果主觀感受評價(n=8) 人
3.1 同伴教育可提高《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效果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4]。本研究的同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同一宿舍,他們年齡、經歷相似,有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語言及學習目標,有利于相互溝通,使同伴教育得以順利靈活實施。通過責任制,要求他們在課前、課中、課后負責指導小組的學生操作練習,增強了同伴教育者的責任感,保證了每位小組成員均可得到同伴教育者精心指導。使實訓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本研究結果顯示,6名教師認為觀察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對照組好;8名老師均認為該種教學方法效果較好。92.0%的學生支持該種教學方法;78.7%的學生對該教學方法滿意。從表1可看出觀察組操作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該教學方法效果較好。這與國內同伴教育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一致[1,3]。
3.2 教是更好的學習方法 同伴教育要求同伴教育者不僅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還要將這些知識演示和表達出來,這對同伴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全程主動參與,通過自學反復練習,針對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主動請教老師或自行找出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同伴教育者的自學、分析歸納、動手、語言組織、教學等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從表2可以看出,同伴教育者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受教者。符合“學習金字塔”理論,教相對于學是更好、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3.3 有助于緩解實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壓力 在《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中,由于指導老師數量有限,在學生操作練習時,無法顧及每位學生,對每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同伴教育者在課堂上和授課教師一起對小組學生進行指導,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指導每位同學。表4顯示,教師認為同伴教育緩解了實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壓力,既保證了帶教質量,又緩解了帶教教師不足的矛盾[5]。
3.4 同伴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同伴教育在《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令人滿意的教學方法[6],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障礙:①對同伴教育者的培訓需占用部分教師大量的時間,建議可考慮采用高年級的優(yōu)秀學生作為同伴教育者;②同伴教育者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伴教育者在示教時,雖然動作標準,但語言表達不夠清晰。因此,建議在對同伴教育者進行培訓時應加強教育學及教育方法的培訓,加強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③雖然教比學的學習效果更好,但本研究中的同伴教育者是固定的,這種特殊的學習方法僅能使部分學生受益,因此建議在此后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實訓項目選擇不同的同伴教育者,使盡量多的學生受益。④同伴教育的過程管理及質量控制。由于課外的同伴教育是學生自行進行,如何進行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在《外科護理學》實訓教學中實施同伴教育,有助于學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將該教學方法應用于其他護理學的實訓教學與理論教學中,還需進一步研究。
[1] 高敏,常紅娟,張瑞芹.同伴教育在基礎護理學操作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7):310-312.
[2] 姚珺,張萍,呂東.外科護理學實訓與學習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2:8.
[3] 黃彩輝,藺敏.同伴教育在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4):89-91.
[4] 謝幸兒.同伴教育在提高護士人文素質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30-731.
[5] 崔秋霞,單君,郁紅霞,等.同伴教育在急診科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5):53-55.
[6] 徐天青,王曼莉,王金國,等.同伴教育在非醫(yī)學專業(yè)女大學生乳腺癌預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6A):1445-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