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華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歷史故事類課文。對于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我們需要在結合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地突出文體特征,通過在有步驟、有引領的品讀中,增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感受歷史事件的深刻意義,探求其中的細節(jié)和底蘊,促進學生對此類文體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一以貫通——讀出線索
在初讀歷史故事類課文時,要著重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脈絡,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和后果等,讓學生在初次品讀中邊讀邊思考,迅速進入角色。同時,理清線索也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整體印象,為后繼細節(jié)的推敲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蘇教版《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時,我以一組問題為指引,幫助學生提煉課文內容線索:(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2)他遭遇到什么情況?(3)他又是怎樣“發(fā)憤”寫作的?(4)結果怎樣?
啟發(fā)學生確定本文的關鍵詞“發(fā)憤”。通過對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的梳理和人物性格成長的分析,學生嘗試將課文分成四部分,即“少年受染”、“臨終囑托”、“受辱發(fā)憤”和“堅持寫成”。文章這四個部分就是四幕獨立而又彼此聯(lián)系的場景。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中,學生迅速融入文本,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栽下一粒堅毅的種子。
二、觸類旁通——讀出聯(lián)系
歷史總是互相貫通的。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進行聯(lián)系,對不同課文進行串聯(lián),回想與人物性格類似、歷史背景相近的閱讀內容。如可以根據人物特點,回憶有哪些歷史人物也具有相同的個性特征,讓學生在比較中初步感知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人物命運的差異;也可以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引領學生經歷與文中類似的認知、情感歷程,拉近學生與文中人物的心理距離。
如教學蘇教版《推敲》一文,我以“春風又( )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來引領學生進入“推敲”的情境。學生展開自己智慧的翅膀,給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答案,如“醒”、“俏”以及“綠”等。我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推敲”理由。有的學生認為:將岸邊的花草樹木當人來看,春風喚醒了它們;有的學生認為:春天就像一個美麗的小姑娘,“俏”寫出了春天的美麗動人;還有的學生認為: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春天給花草樹木等披上了充滿生命氣息的綠色,用“綠”字表明春天的到來。教師帶著驚喜的表情,以熱情的語氣表揚學生,并適時引入課題,展開教學。這樣以類似的思維過程遷移到古人對字句的推敲上來,起到了很好的情感共振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個體體驗成為進行類比聯(lián)系的橋梁,不但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而且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三、博識多通——讀出背景
將故事放在指定背景中,引導學生進行品讀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透過大背景來體察小細節(jié),學生思維活躍、觀點獨特。特別是當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時,教師要注意營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圍,滲透辯證的歷史觀,提升課堂教學的高度。
如教學蘇教版《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到一代醫(yī)圣的偉大與不凡,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相關背景知識。如,《本草》這本書的輝煌——花費了李時珍30多年的時光,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也是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fā)而產生的。再如,李時珍的小故事:當時的皇帝不理朝政、整天想著得道成仙,很多人都不相信醫(yī)學而是迷信丹藥。李時珍勇敢地站來出來,不顧被皇帝殺頭的危險,向群眾普及醫(yī)藥知識,并把自己的認識寫進他的著作里。由此,學生情緒被點燃,心中洋溢著自豪之情,對文中破敗的古廟、李時珍咀嚼藥草等細節(jié)也能夠仔細地去發(fā)掘,使李時珍的形象更加豐滿。
四、融會貫通——讀出形象
針對學生心理年齡特點,小學階段的歷史故事類課文多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一位位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也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就留下深刻印象。在品讀中,教師要圍繞人物形象精心設計,把握文中關鍵詞句,組織學生展開交流,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性格、體會人物特征,使文中人物愈加清晰。如教學蘇教版《三顧茅廬》一課,對劉、關、張三人在拜訪諸葛亮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性格差異,我精心剪輯了一小段電視劇視頻,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中的描述,邊觀賞邊解析:
1.看一看:播放視頻片段。
2.讀一讀:再讀課文,回憶腦海中的畫面。
3.想一想: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拜訪諸葛亮時有哪些不同。
4.議一議:你對《三顧茅廬》這個故事有什么體會。
文本與多媒體的結合,并通過對比和反襯,劉備的求賢若渴、張飛的直率魯莽和諸葛亮的雄才偉略等從文字上透露出來,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他們的動作、語言乃至表情,如張飛的“嚷”、劉備的“輕輕敲門”和“輕輕走進去”等都真實般地浮現(xiàn)在學生眼前。
教學歷史故事類課文時,對待拓展應當是積極而又審慎的。只有在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品讀中,讓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內涵,感受課文的厚重與沉淀,體驗歷史人物的鮮活與生動,歷史故事類課文的教學才會更加韻味悠長。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