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財富觀從“物本”向“人本”嬗變的倫理審視

      2014-09-03 02:18:22唐海燕
      道德與文明 2014年3期
      關鍵詞:財富倫理消費

      唐海燕

      [摘要]財富觀從“物本”到“人本”的轉向和演進,實現了現代人類財富的價值觀倒轉和道德內涵的提升,從倫理角度追尋“物本”到“人本”嬗變的軌跡,探索嬗變的倫理起源,解讀嬗變的倫理內容,提出“物本”到“人本”的轉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財富觀 物本 人本

      [中圖分類號]B82-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3-0125-07

      在實踐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哲學考量及邏輯評判中,現代社會人類財富觀從“物本”向“人本”的變遷和演進,本質上是財富觀發(fā)展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在財富本質意蘊解讀、財富倫理維度界定、財富價值評價上是一次全新的思維蛻變,顛覆了財富的傳統(tǒng)理念和哲學詮釋。也可以說,是人類財富論域的“價值觀倒轉”和重大進步。追尋財富觀從物本到人本的歷史軌跡,從倫理學角度審視財富觀從“物本”到“人本”的生成歸因,對現代社會財富的理性認知、創(chuàng)造、分配和消費具有嶄新的意義。

      一、嬗變的倫理解讀

      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實踐中,人們對財富的本質不斷進行解讀,縱觀財富發(fā)展史,對財富的哲學認知軌跡經歷了從單一的財富“物”的實體性存在到“物”中蘊含“人”的雙重屬性綜合體的認知,然后上升為“人”是財富的“目的因”,而“物”則僅作為“質料因”的確證。

      財富產生于人類基本生存需要問題的解決。在漫長的人類生活中,人類對財富的原初界定是一種與大自然惡劣環(huán)境抗爭以滿足和保證人類生存、種族繁衍生息基本需求的物的存在體。當人類的基本欲求得以實現后,財富逐漸演化為人性無度欲望的外在工具,成為僅具有工具理性的“物”自在體,由此而出現了“物”為軸心的財富觀。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財富的實體形態(tài)依次展現為貨幣一實體資本一虛擬資本。特別自工業(yè)社會以來,“物本”財富觀導致財富無倫理性的數量式的累積增長,使財富逐漸退化為僅具有工具性價值而沒有內在價值的人類衍生物。

      前古典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時期,從古希臘色諾芬首先提出的有用即財富特質、重商主義的金銀財富、重農學派的農業(yè)純產品財富直至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倡導以工具理性為尺度的勞動財富論,關于財富本質的種種探究的共識在于——經濟增長、財富發(fā)展目標是追求“物”數量化式增長這種以物為本的財富觀。在意識領域幾乎控制著整個近代財富發(fā)展史。人類對財富的認識以“物”為財富全部的功能展現、效力作用和內在價值。

      21世紀初期,隨著工業(yè)化的加劇,社會更是充溢著“血汗和眼淚”的“積累BLAST”的物本財富觀,這種財富觀以“殘酷”和“嚴厲”為主流觀點。BLAST的支持者提出,應給予財富發(fā)展以優(yōu)先地位,為達到財富積累的“美好的未來”,人類要忍受“一定的犧牲”(放棄民主、自由和權利等)和承受各種“現代綜合病癥”(貧困、饑餓、不平等)?!胺e累BLAST”專注于追逐資本積累和財富增長的“量”,將人應有的福利與生活質量以及“人”的存在的優(yōu)先價值排在末位。

      由此可見,主張物(財富的形式、樣態(tài))第一性、人第二性,物為人之本是“物本”財富觀最顯著的內在倫理特性,這種財富觀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基礎是排斥其他價值因素、以對物的無限占有為根本,以物質無限生產為目的。本質屬性在于主張財富主導、決定著人的內在思維和外在行動,“為物而物”、“以物為本”,其最大特點就是形成人的社會發(fā)展的“物化性”或“物役性”,倡揚人對物的依賴性,追求單純的物質財富數量的增加。

      以GDP作為衡量發(fā)展的唯一指標,增長決定論、經濟至上論和金錢萬能論是物本財富觀最具代表性的外在倫理顯現,按照“現代化一工業(yè)化”的思維方式,它簡單地將“物”凌駕于“人”之上,致力于物品的總供給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漠視人類的“權利”和這些權利產生的“能力”,甚至完全漠視人的福利、幸福指數以及自由等積極因素,造成“有財富增長之實而無財富發(fā)展之值”。

      不可否認的是,在以經濟為核心的物本財富觀的指導下,人類的確創(chuàng)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人類憑借著財富的大量提升而迅速擺脫了蒙昧落后、缺衣少食的生存狀態(tài)。但是,過于單純追求經濟和財富增長,導致許多國家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fā)展滯后、能源和資源日趨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以及財富兩極分化、失業(yè)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全球性問題的出現。馬爾庫塞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成為經濟活動的物的奴隸”,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困境以及人性危機等問題。

      “人本”財富觀的萌芽和形成,在古希臘時期已初見端倪,當時先哲們就提出財富不是目的性而是手段性存在的論斷。柏拉圖認為,“財富的價值要依據所有者的德性和是否能賢明的使用”。獲取物質財富是達到高尚目的的手段。亞里士多德提出,“貨殖”(即無限制地追求貨幣增殖)是與人的自然的本性相違背的。而后,隨著人們對財富認識的不斷深入,財富的內涵被經濟學家、倫理學家們賦予了更深刻的人性意蘊,西斯蒙第首先主張從人的主體性角度重新界定財富,明確提出了財富屬于人而且為人所享受的財富觀。而后,加爾布雷也提出,現代社會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消費者受生產者的支配以及把物質享受當作了幸福。黑格爾認為,財富作為自我意識異化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實的對象性,其本身已經含有自為存在的環(huán)節(jié),自我意識(主體)要想實現自己的普遍本質(普遍的精神本質),就必須“從財富那里取回自為存在的對象性并且揚棄這種對象性”。

      而“人本”財富觀的發(fā)展完善,則是在馬克思所開創(chuàng)的以價值理性為尺度的經濟理論中。馬克思關于財富人本性的闡述可以在《資本論》中找到,馬克思以財富生產方式、財富分配方法及財富體系動力、財富人性異化等社會本體論問題為切入點,揭示了商品、貨幣與資本三者之間所蘊含的關系,以批判的視角著重探討了財富形成的社會關系,其基本著眼點就在于對人的主體地位、自由狀態(tài)如何在財富體系中得到實現的問題的解決。馬克思否定西方主流經濟學人是要素(及“人力資源”)、滿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生產的目的的立場,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強調人是生產的目的,并以勞動作為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揭示了資本與勞動的二元對立,在經濟理論話語中明確提出:人是生產的目的,而資本是生產的工具,真正開辟和豐富了財富觀從“物本”向“人本”的哲學轉變。

      綜合上述觀點,“人本”財富觀主張人第一性、物(財富的形式、樣態(tài))第二性,在哲學價值論認識論中,強調人為物之根本,財富的物性是為了滿足人性的需求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人本財富觀與物本財富觀相對立,反對“物”凌駕于“人”之上,明確“物”僅僅是一種質料因的客觀存在,而“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因存在。

      其一,提出財富本身不是自在之物,財富蘊含著物的有用屬性(客體性)與人的價值屬性(主體性)的雙重特征。一方面,財富是人的對象性客觀存在物,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實踐物”,是人通過勞動實踐滿足其需要的實在物,作為人的生產活動的對象性存在,用于滿足人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另一方面,財富在“物”的外殼下隱含著最深刻的“屬人”的、“為人”的特性,是人類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人通過勞動自證財富是“為我之物”,財富是“物”的外在形態(tài)遮蔽下的人的所有社會關系的顯示。

      馬克思指出財富是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而由于人的需要已經不限于肉體上的物質性需求,而且包括一切精神的需要和欲求。從自然本性看,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從價值層次看,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財富的至高點在于它滿足人的更廣闊領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的服務,展現了財富的存在意義。因此,財富的價值不僅在于物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以人的尺度去把握財富的本質,凸顯人的主體性,要將物的價值納入到人的價值體系中考量。

      其二,肯定財富的產生、流轉和發(fā)展的每個歷史時期都伴隨和記載著人性彰顯的歷史變化過程,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異化的歷史。財富歷史表達的各種符號或抽象形式都不過是人類不同歷史階段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變革的見證,都不過是人類長期勞動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雖然財富在最普遍的形式上看,似乎是物的形式,但其實財富是量度人類實踐行為屬性及其社會內在矛盾的重要尺度。把財富僅僅定位為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是對人類早期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社會大分工所導致的最初市場商品交換的人類集體無意識結果的延續(xù)。

      二、嬗變的倫理追溯

      從倫理發(fā)生史角度探索,從“物本”到“人本”的演進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的倫理需求。從理性哲學視角審視和辨析,從“物本”向“人本”的演進是哲學思辨現代性批判性反思的結果。

      第一,在現實社會發(fā)展層面,要求財富觀不斷趨歸人本的價值?,F代社會人類在極力擺脫農耕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生產力低下導致的物質產品匱乏,解決人類生存問題,探索如何全面提升人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意義的進程中,產生了財富悖論的二難處境。

      一方面,物質產品或者說財富作為人自身勞動的凝聚物,在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卻反過來成為擠迫人、奴役人的工具,形成了人的異化現象以及現代社會生產過程中財富對人的剝奪,在財富領域形成了財富認知悖論、生產悖論、消費悖論、分配悖論。長期以來,以物為本的財富觀主導著人類的意識,以物為本的財富觀側重于關注收入與財富的單純累積,把科技視為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其注意力不是放在人的完善上。更嚴重的是,人輕易地陷入受自身創(chuàng)造出來的異己力量的奴役的處境,財富等客觀性因素烙刻著宇宙進化論的印記,作為“新自然”被盲目置于其權力統(tǒng)治之下。

      另一方面,隨著財富的數字化積累,人性欲望中潛在的享樂因子開始膨脹和爆發(fā),財富逐漸發(fā)展成為滿足人性欲望的僅具有工具理性的人類衍生物。在享受財富帶來的便利和滿足的同時,人對商品的依賴卻日益嚴重,人逐漸退化成為馬爾庫塞所比擬的無批判性、思考性和超越精神性的“單向度的人”,社會日益成為單向度的“風險社會”。人的財富心理畸變,求富心切、財富索取無度,仇富、炫富等財富心理滋長,帶來財富異化、財富幻象、財富虛假發(fā)展(財富的反發(fā)展、偽發(fā)展、假發(fā)展并存),物質豐裕與精神荒蕪形成鮮明的對比。

      解決財富悖論,消除財富“自反性”,重新審視建立更具有人性化、更符合科學性的財富新思維,為“人本”財富觀誕生提供了現實的土壤。

      第二,在倫理原理及人文精神層面,要求財富觀人本的內在提升。倫理所要解決的是社會共同體中的人倫秩序、人倫規(guī)矩以及人倫準則等問題。然而,“物本”財富觀聚焦于效用、收入和財富等邏輯學和工程學問題,對人們美好生活的實質欠缺深層次思考。在財富量的無限擴大化唯一目標主導意識下,對效率的關懷常常擺在對倫理的關懷之前。民主、自由、責任、正義等倫理道德規(guī)約,仁愛、同情、共感等倫理力量的社會內聚力作用完全被效用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所遮蔽,人類所有行為都被納入“成本一收益”分析模式中進行估量。

      同時,日漸社會達爾文主義化的“抽去”了人文精神的“物本”財富觀,是金融危機、生態(tài)危機和社會發(fā)展危機的根源。面對社會的發(fā)展,“物本”財富觀的效益最大化、財富物性無限化與經濟人文化現狀極不適應,違背了經濟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要求,物本財富觀與創(chuàng)造財富的方式的狹隘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和狹隘的市場經濟相適應。在生產性質上,表現為物對于主體的人是異己的東西;在交換價值上,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物的能力,人的主體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第三,發(fā)展的倫理要求促進了從“物本”向“人本”的財富理念轉向。發(fā)展是現代性的語詞和行為,本身蘊含著“量”和“質”的相互統(tǒng)一?,F代社會的發(fā)展為人們對財富的闡釋注入了全新的視角,發(fā)展倫理領域的學者指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在于改善人類生活和社會安排,其終極關懷在于為人們提供日益廣泛的選擇來尋求共同的和個人的福祉。因此,社會發(fā)展不等于財富的“非理性”數量增長,在本質意義上,發(fā)展涉及人的進步、社會整體前進等的多維活動,而發(fā)展的終極關懷在于人的發(fā)展、人的全面自由的解放和進步,這是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也應成為發(fā)展核心的財富發(fā)展的最高層次。

      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定性事實表明,財富與人不會也不能割裂,因為不論是社會還是人,都不能用物來代替。

      第四,人性“善”的存在推動著財富倫理維度由“負性”向“理性”的演進,促進人本財富觀的形成。在資本與技術邏輯形成的合流漩渦中,功利主義畸變、工具理性張揚,“物欲”驅動著人類“惡”的因素的出現,“欲望”這個動物性本能急劇膨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盲目空前發(fā)展,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日漸遙遠,人與自然之間日益發(fā)生彼此沖突、疏離的“經常性矛盾”。

      人本財富觀以人性的“善”辯證認識財富與人的關系。首先,財富對人的“善”性在于其手段性存在。不斷提升和完善人性,使人獲得全面發(fā)展;消除發(fā)展的人學悖論,以自覺的主體態(tài)度承認實現財富增長所具有的直接目的性意義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自覺地不斷揚棄財富作為人的發(fā)展的中介環(huán)節(jié)的意義,使財富不斷復歸作為人及社會發(fā)展的手段的本質。其次,要理性對待人對財富的“善”,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類對財富的獲得、生產、支配等,既肯定財富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必然價值,也肯定財富作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對象物的外在形態(tài),對財富的應有之義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定位,保證財富在合理度和合理量之間保持平衡和發(fā)展。

      因此,從“物本”到“人本”財富觀的轉向,是對財富內在價值理性的反省式的哲學思考,是對財富并非獨立自生自為絕對之物的客觀認識,是對財富是人類發(fā)展史和生命進化史的必要而不是決定因素的全新認識,彰顯財富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意義、展現主體本質的倫理歸屬意義,使財富最終回歸其屬人性內在價值。

      三、嬗變的倫理內容構成

      財富觀本身包含財富獲得、生產、分配和使用四個方面。財富觀從“物本”向“人本”的哲學轉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蘊、道德歷史來源,在其主要倫理構成上,實現了財富獲得正當性認知、財富可持續(xù)性創(chuàng)造、財富公平正義配置、財富適度性消費。

      其一,財富獲得的正當性認知,是“物本”向“人本”財富觀實現哲學轉向的前提標志。財富正當性,廣泛意義上是指財富作為符合道德原則或價值標準的狀態(tài)的存在,它的正當獲得應是值得肯定和承認的行為。這種解釋是對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哈貝馬斯關于正當性適用于政治秩序領域的公正性以及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在涉及所有權力領域都存在正當性問題的延伸。

      財富正當性在中西文獻中屢見不鮮。柏拉圖就承認人們熱愛財富是因其所具有的有用性;亞里士多德認為財富是優(yōu)良生活的一種善因;哈林頓則認為,人依靠財富,不是出于選擇,而是生活必需;托馬斯·孟熱情贊揚追求財富是保持美德所必需的理性行為。甚至在禁欲主義的中世紀,一些經院作家還認為輕視世俗財富的社會價值本身就是一種罪過。16世紀歐洲路德和加爾文新教運動更是將創(chuàng)造財富視為人類獲得贖救的最好手段。馬基雅維里開創(chuàng)了西方財富動力論譜系,生動地提出早期資本主義財富擴張哲學教條的邏輯預設:貪欲是人性之本,政治利益與財富算計緊緊相隨;追求財富是人性的基礎,它具有永續(xù)性、普適性。

      雖然我國傳統(tǒng)財富倫理文化中一直貫穿著以義取利的“道義論”財富價值觀,但大都肯定財富的正當性獲得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儒家承認合乎道義的財富(利)符合人性,孔子肯定人的本性“惡貧賤”、“欲富貴”,提倡在“有道”的時代“君子”應該努力實現“富且貴”。漢代司馬遷公開肯定人們逐“利”行為的客觀性和“利”能提高人的德性:“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義附焉”(《史記·貨殖列傳》)。唐宋之際,言利的觀念日益盛行,以陳亮和葉適為代表主張經世致用,肯定了財富等社會功利內容符合人性需求。明代海瑞、黃宗羲、王夫之肯定追求“利”與人格完善存在必然聯系的思想,海瑞提出圣人也言利,“有天下而諱言利,不可能也”(《海瑞集·四書講義》);黃宗羲則主張按人性滿足民利,“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明夷待訪錄·原君》);王夫之則提出“義者,正以利所行者也”(《四書訓義》卷八)。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財富正當性獲得是與人性的實現和完善緊密相連的。正是因為財富具有滿足人性本能的天性,人類才能在財富的保障性和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財富正當性獲得反映著人類實踐的物化能力,是人類邁向幸福生活的生存動力因。同時,財富的獲得是人的生命基本權利和人道普遍價值要求。阿瑪蒂亞·森用“應得的權利”來表明,人類的基本的、無條件的、通行的人權是人人都有天賦的資格獲得經濟上的滿足。德尼-古萊將維持生命——使更多的生命存在和延長視為美好生活的首要價值標準。

      財富正當性獲得在現實中有多層次展現。首先,財富關乎人格尊嚴。個人合法擁有財富的多寡是個人財富能力大小的體現,以財富多寡為人性能力大小差距的體現。其次,不貪戀財富。喜愛財富本身并沒有問題,但以金錢為人生首要之義絕對不是有價值的人生。再次,尊重財富。尊重自己、他人的財產權與尊重他人的生命、權利同等重要,既要克服嫉富仇富心理又要克服鄙視財富心理。

      其二,財富創(chuàng)造的可持續(xù)性,是從“物本”財富觀向“人本”財富觀轉向的核心內容。財富生產在“物本”外衣的掩蓋下,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的張揚中,“物欲”驅動力全然代替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控制自然”成為支配現代人行為的一種不證自明的觀念,最終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緊張與疏離,導致了生產目的與手段的“經常性矛盾”。生態(tài)體系危機同時就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危機。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妨礙著人對他的環(huán)境世界的愛欲式的占有(和改變):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發(fā)現自己”。

      在財富生產進程中,“人本”財富觀以“前瞻性意識”為引領,注重財富生產創(chuàng)造的理性化和規(guī)范化。將財富生產的“發(fā)展”與“可持續(xù)”有機結合,崇尚人類對自然界共存體物種的“類意識”。人類財富從自然界中產生,因而必須賦予自然界一切生物以同等權利。以阿爾伯特·施韋茲敬畏生命的情感主義倫理學、彼得·辛格的動物權利論、萊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所建立的自然界具有“內在價值”的生態(tài)學自然權利論為倫理來源,肯定自然界中每個生命的或者具有潛在生命的物體具有某種神圣的“自在的存在”和“非消費性價值”,從生命的同有本性上來體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可否定的存在意義。

      在人類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財富生產、以“敬畏”的態(tài)度對待大自然的同時,還要在財富生產中樹立“財富生產的為人性”的“人本”價值實現意識。財富生產過程首先必須保證人的身心健康,以財富促進人的生理機能的和諧發(fā)展,兼顧保護財富生產的環(huán)境存在性價值,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社會的勞動。同時,財富生產注重人的潛力的挖掘拓展,人的“內部界限在我們自身中存在著并孕育著無可比擬的發(fā)展?jié)摿Α?。人的潛力的開發(fā)程度也是評判財富生產成效大小的標準。

      其三,實現財富配置的公平正義,是財富觀從“物本”走向“人本”轉變的價值體現。正義公平是倫理學的最重要范疇之一,同時也是財富分配中“人本”凸顯的標志??朔敻坏漠惢?,就是要建立一個最符合人類本性的合理的制度標準以公正配置權利與義務。

      追求公平效率的平衡點的人本化。公平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合理性問題,效率追求生產賦值的最大化,公平效率問題就是如何達到財富分配中“義”“利”與“勞”“做”相統(tǒng)一的問題。人本財富觀肯定公平與效率同向變動性的辯證統(tǒng)一性,既要保證公平分配的合理實現,又要注意效率的同向提高,使公平和效率和諧運行。

      “人本”財富觀關注財富配置的公平化和發(fā)展好處惠及所有社會成員的整體性?!拔锉尽必敻挥^在財富分配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導致生活世界中產生貧富差距、貧富兩極分化以及財富流轉的困境,財富成為人性變異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的來源。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到,“所有社會的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同樣的看法在約翰·穆勒的《功利主義》中也被專門論及,穆勒提出“應得的正義”和“無偏私的正義”,“應得的正義”在于公道,在于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利或害),而“無偏私的正義”是在不應有私恩偏愛的事情上抹殺別人,而與無私相聯系的是“平等”,即對于一切人的權利要給予平等的保護。

      公平分配不等于“平均主義”,人本關懷還體現在運用適當補償原則使社會弱勢群體的個人生活得到改善。羅爾斯在機會公平原則之后又提出差別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當這樣安排,以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財富的人性關懷體現在社會底層人群的利益分配傾斜,德尼·古萊在《發(fā)展倫理學》中提出,為所有人提供基本需要的財富,應優(yōu)先于滿足社會少數特權階層的任意需求。

      人本的財富分配理念還在于努力解決共富與先富、國富與民富等財富的合理調配、適度平衡,消除貧富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加大,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和人類的共同理想。

      第四,財富使用和消費的適度性,是財富觀從“物本”向“人本”變革的基本要義?!叭吮尽迸泻透恼拔锉尽钡呢敻幌M“過”的狀態(tài),強調財富消費的“中”和“度”,即財富消費要適度,消除消費不足和消費過度現象。

      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即德性,是靈魂的和諧運用,尋求不及和過度兩者之間的中間性,是通達幸福的正確途徑??鬃铀U釋的中庸思想也是一種適度思想?!墩撜Z》中提到:“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孔子以中庸為最高美德和道德實踐的最高境界,因此,人們的各種情感欲望、行為活動如果能做到恰到好處,就可以達到“中”,“中”乃宇宙中最根本的原則,遵循這一原則,讓事物平衡、和諧地發(fā)展,就可以使萬物各得其位,繁榮興旺。中庸思想還表現在適度、不走極端等方面,即“過猶不及”,因此,“適度”狀態(tài)是美好合理的狀態(tài),符合人性的需求,也是財富消費的“人本”倫理維度。

      適度消費提倡“節(jié)儉”、“節(jié)用”的財富消費思想,是對“物本”消費主義的一種解蔽。消費主義把物質消費作為生活的宗旨,把對物質生活資料的虛假需求作為人的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需求。適度消費強調適度節(jié)制消費需求的理性生活態(tài)度,以適度消費審視、批判和解構消費主義,促進人們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從而防止消費主義對人的異化。

      適度消費消除消費符號化?!拔锉尽必敻挥^以消費符號諸如地位、聲譽、品位、時尚、欲望等為象征意義。財富消費演化為符號化代名詞,體現在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這種消費不顧及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不在乎消費品對人而言的實際功能。而適度消費能制約主體的消費程度,提高主體消費的自我克制力。同時,適度消費還有利于形成合理消費的心理,消除消費符號放大背離商品的實際功能,使人們對消費對象形成理性認識和理性行為。

      適度消費有利于形成消費“自律”意識。“自律”適度消費恰當地調解約束道德主體的心底欲望和行為方式,從表象上看是割舍了消費品賦予人的短暫身心享樂,但帶來的卻是人類的持久消費、持久滿足和持久健康,對消費過度和消費不足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后果及時進行矯正糾偏。另外,適度消費的自律性基于人類對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自覺意識,在促進主體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消費的同時,把不損害自然資源可持續(xù)能力作為消費的底線,把“資源生態(tài)邊界”作為消費的上限,使個人的消費水平限制在合理“限度”、“范圍”之內。

      四、嬗變的倫理價值及現實意義

      人類財富觀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進化,不僅在意識領域產生“哥白尼”式的重大轉變,在實際生活中也產生了積極、進步的倫理意義。

      首先,促進人的解放和自由程度的提高。馬克思明確地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當作經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把經濟發(fā)展的目的亦即生產是為了人本身的發(fā)展作為評價一定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價值尺度?!叭说念愄匦郧∏【褪亲杂傻淖杂X的活動?!?/p>

      “物本”向“人本”財富觀的嬗變,對物質生產有了重新定位,財富創(chuàng)造除了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需資料外,更重要的是促進人在物質生產中源源不斷釋放和發(fā)展著的主體力量和內在潛能,根本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本財富觀把人自身的發(fā)展擺在主導和中心位置,賦予人自身廣泛的財富自由,尊重每一個獨立的經濟人格,消解了物本財富觀為了物質財富增長這種純粹外在的工具目的而犧牲(人的)價值目的,消解“物本”造成的人的異化和畸形發(fā)展,消解人類道德的物化傾向,不僅符合人性而且提升了人的主體意義。此外,“人本”打破了“物本”財富觀以“物”桎梏人性全面發(fā)展的樊籬,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本身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以人的發(fā)展作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和價值目標,在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其次,提升人的幸福感?!拔锉尽毕颉叭吮尽必敻挥^的嬗變,把人從將人視為資本增值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定論中解脫出來?!百Y本的主體化”,即“資本的物化”或“商品拜物教”,使人依賴于物,這種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經濟主義和物質主義,將人視為資本增值的某個程序簡單化為“物性”及“單向度”的經濟動物,個體存在的豐富性、多樣性消亡殆盡,人只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和無實質意義的“雜多”。而“人本”財富觀側重于滿足人的需求的多樣性,超越了資本邏輯,變資本對人的控制為人對資本的控制,人的目的性超越和主導了物的手段性。在財富獲得、生產、分配和消費等一系列過程中,關注人的幸福感、舒適感、滿意感的實現,人在財富中獲得主體滿足的立足點和支撐點,更多感受到和延長了生命的快樂感。

      最后,提供了實現“中國夢”重要的倫理價值維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人民在生活安定基礎之上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標的實現,建設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社會安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規(guī)劃,都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為本,以社會發(fā)展和人類和諧的共贏為基礎,人本財富觀聯系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主旋律以及優(yōu)良生活、優(yōu)美環(huán)境、優(yōu)越制度的落實?!耙匀藶楸尽钡呢敻焕砟钭裱鐣嬖跊Q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論,財富成為人的勞動對象化和充分發(fā)展人的主體本質創(chuàng)造力量的客觀存在物,這是“中國夢”實現人文主義和人性關懷的重要倫理維度。

      猜你喜歡
      財富倫理消費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40年消費流變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好奇心是一生的財富
      中華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3:06
      如何應對第三輪財富洗牌?
      海峽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29
      新消費ABC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新乡市| 台州市| 临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开原市| 云南省| 天峻县| 长丰县| 车险| 民权县| 武川县| 遵义市| 吴忠市| 安溪县| 铁岭市| 周宁县| 宁蒗| 新沂市| 高陵县| 七台河市| 绿春县| 永嘉县| 阳曲县| 新蔡县| 定结县| 玉树县| 珠海市| 墨竹工卡县| 青冈县| 光泽县| 龙海市| 临颍县| 十堰市| 黎川县| 临猗县| 乌苏市| 兴义市| 花垣县| 土默特左旗| 镇远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