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慧,韓建京,邊媛媛,王 瑞,姚計方(.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內(nèi)鏡室,河北 石家莊 0500;.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科,河北 石家莊 0500)
·論著·
2種麻醉方法在支氣管針吸活檢術中的效果觀察
柳 慧1,韓建京1,邊媛媛1,王 瑞2,姚計方2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內(nèi)鏡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1;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胸外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目的探討2種麻醉方法在支氣管針吸活檢術中的效果。方法接受支氣管針吸活檢術檢查的患者55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采用支氣管鏡下分次注入法,對照組28例采用環(huán)甲膜穿刺法,2組麻醉藥品均為2%鹽酸利多卡因。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術中過程順利,麻醉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麻醉起效時間、針吸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咳嗽、惡心和躁動不良反應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結(jié)論2%鹽酸利多卡因經(jīng)支氣管鏡分次注入麻醉法應用于支氣管鏡針吸活檢術安全、有效、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活組織檢查,針吸;支氣管鏡檢查;麻醉
支氣管鏡檢查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普遍的診斷治療肺部疾病的手段,而支氣管針吸活檢術(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是針對鏡下無可視腫瘤,僅表現(xiàn)為外壓性改變的支氣管腔外病變,如縱隔腔或肺門區(qū)病變,常規(guī)活檢不能獲取有效標本所采取的一種方法。在檢查過程中,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減少患者的痛苦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1],常規(guī)麻醉(2%鹽酸利多卡因環(huán)甲膜穿刺)下行TBNA,局部刺激所導致的不良反應以及精神緊張、恐懼和焦慮等原因,患者難以配合而使操作時間延長,甚至導致檢查的失敗。我院采用經(jīng)支氣管鏡分次將2%鹽酸利多卡因注入的方法在TBNA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接受TBNA患者55例,所有患者術前無精神、神經(jīng)疾病、無嚴重心血管疾病及不能糾正的出血傾向等禁忌證,胸部X線片、CT顯示外壓性改變的支氣管腔外病變,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7例,男性21例,女性6例,年齡30~68歲,平均(59.0±2.4)歲,平均體質(zhì)量(64.1±3.0)kg,采用鏡下分次注入麻醉;對照組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齡26~60歲,平均(55.1±3.2)歲,平均體質(zhì)量(63.1±4.0)kg,采用環(huán)甲膜穿刺麻醉。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應用OLYMPUS BF260型電子支氣管鏡和OLYMPUS NA-1C穿刺針。2組患者均術前禁食水4h,常規(guī)行鼻、咽部及舌根部噴霧麻醉[2],檢查時取平臥位由鼻腔進境。對照組行常規(guī)噴霧麻醉后再進行環(huán)甲膜穿刺,即用5mL注射器抽取4~5mL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器馬蹄面朝下由環(huán)甲膜刺入氣管,回抽有空氣后囑患者吸氣隨即將注射器內(nèi)藥物快速注射完畢,抽針,囑患者用消毒棉簽按壓穿刺點約5min后再行檢查,以防穿刺點出血。觀察組患者行常規(guī)噴霧麻醉后即可檢查,檢查過程中一般分2次注藥,由支氣管鏡專用注藥管注入2%鹽酸利多卡因(該管一端連接抽滿藥液的5mL注射器,另一端由助手將其從支氣管鏡鉗道伸入,待由內(nèi)鏡前端露出約1cm時開始注射2%鹽酸利多卡因),2次注藥時間分別為支氣管鏡直視下見到聲門時(此時注入約2mL 2%鹽酸利多卡因)、支氣管鏡進入氣管后(再注入約3mL 2%鹽酸利多卡因),2次注藥時間間隔約30s。2組在檢查時均根據(jù)胸部X線片、CT等影像學資料,在電子支氣管鏡直視下,選定穿刺點,經(jīng)氣管鏡鉗道送入穿刺針進行針吸活檢。
1.3 麻醉效果判定[3]:優(yōu),插鏡順利,患者安靜,無咳嗽及惡心,或有1~2聲輕咳;良,插鏡較順利,支氣管鏡進入氣管后,患者有輕度陣咳(5~6聲);可,插鏡不夠順利,惡心,鏡體進入氣管后,患者有明顯陣咳(7~8聲),患者不安靜,但無明顯發(fā)紺及憋氣;差,插鏡不順利,惡心,鏡體進入氣管后,有劇烈嗆咳,患者躁動不安,并出現(xiàn)發(fā)紺及憋氣或不能完成檢查。
2.1 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麻醉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出現(xiàn)咳嗽、惡心和躁動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2。
表1 2組麻醉效果比較 (例數(shù),%)
表2 2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數(shù),%)
*Fisher確切概率法
2.2 麻醉起效時間、針吸時間及用藥量比較: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針吸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2組麻醉藥品用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shù)麻醉起效時間(min)針吸時間(min)麻醉劑用藥量(mL)觀察組275.8±1.84.1±1.74.2±0.7對照組2810.4±2.99.3±3.24.3±0.8t7.1687.5180.402P0.0000.0000.689
TBNA是診斷鏡下無可視腫瘤,僅表現(xiàn)為外壓性改變的支氣管腔外病變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作為一種侵入性檢查手段,依從性差。目前多采用局部麻醉方法減少患者的不適[4],但由于局部麻醉的局限性,患者在清醒的狀態(tài)下接受檢查時,支氣管鏡進入聲門及聲門以下氣管,患者易出現(xiàn)咳嗽、氣憋,感覺極不舒服[5]。如果針吸活檢前麻醉效果不理想,在操作中由于鏡身及活檢針的刺激,會使患者有明顯的不適感,易出現(xiàn)咳嗽、惡心、躁動等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使其不愿再接受檢查,甚至因為恐懼心理而放棄檢查,致使病情延誤,因此探討一種有效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
2%鹽酸利多卡因是常用的支氣管黏膜表面麻醉劑[6],環(huán)甲膜穿刺麻醉法在支氣管針吸活檢術中有明顯的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為:①有一定的局限性,氣喘、頸部靜脈曲張、頸部術后、暈針或懼怕注射器的患者則不宜行該麻醉法;②有創(chuàng)傷,穿刺部位易出血、疼痛,這往往使患者產(chǎn)生恐懼心理,使其在針吸活檢術中反應強烈,甚至不能耐受而終止檢查;③影響術者鏡下觀察,環(huán)甲膜穿刺麻醉后,不可避免引起氣管黏膜出血,術者持鏡進入氣管,首先須將出血吸凈,保持視野清晰,這無疑延長了操作時間,給患者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痛苦。支氣管鏡下分次注入麻醉法則避免了上述不足,術者由鼻腔進境見到聲門后,注入約2mL 2%鹽酸利多卡因,聲門在直視下用藥,可使其最大限度的開放,術者可快速輕便地將支氣管鏡伸入到氣管內(nèi),以減少對患者的刺激,進入氣管后再注入約3mL2%鹽酸利多卡因,目的是使藥物沿著氣管壁蔓延至支氣管黏膜表面,從而達到最大面積的麻醉效果。由此可見,TBNA的關鍵是聲門開啟良好,如麻醉效果不佳,聲門開啟不良,患者易出現(xiàn)劇烈咳嗽甚至窒息等,直接影響鏡檢過程和結(jié)果[7]。充分麻醉聲門及氣管是降低該項檢查風險的關鍵。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麻醉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麻醉起效時間、針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支氣管鏡下分次注入麻醉法優(yōu)于環(huán)甲膜穿刺法,其方法簡單,麻醉時間短,減輕了患者的不適感,術者易操作,從而可提高針吸活檢的診斷率,減少漏診、誤診。另外,此法亦可用于支氣管鏡的介入治療,如氣管支架置入術等。因此,支氣管鏡下分次注入麻醉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麻醉方法。
[1] 吳韓英.霧化吸入利多卡因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應用效果觀察[J].內(nèi)科,2011,6(6):565-566.
[2] 任永倫.利多卡因霧化吸入復合全麻在無痛纖支鏡檢查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2,31(15):1-3.
[3] 雷懷定,杜春玲,劉玉全,等.利多卡因氧氣噴霧表面麻醉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行氣道內(nèi)超聲檢查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yī)藥,2011,33(1):51-52.
[4] 張建,林泉,郝興亮,等.無痛支氣管鏡檢查98例臨床分析[J].臨床薈萃,2012,27(7):624-626.
[5] 蔡麗逢.利多卡因的3種不同給藥方法在支氣管鏡檢查中的麻醉效果比較 [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6-7.
[6] 程玉生,陸志偉.利多卡因?qū)χ夤茜R檢查的麻醉效果評價[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3,6(1):54-56.
[7] 何平,鹿翠香,孫平軍,等.麻醉方法改進后電子支氣管檢查在慢性咳嗽診斷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16-17.
(本文編輯:趙麗潔)
2014-01-24;
2014-05-04
柳慧(1967-),女,河南開封人,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副主任技師,醫(yī)學學士,從事胸科疾病內(nèi)鏡診斷研究。
R446.8
B
1007-3205(2014)06-0712-03
10.3969/j.issn.1007-3205.2014.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