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康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引入為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提供了前提,通過直觀的感受讓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更快地形成和發(fā)展。在教學中如何使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進行完美的結合,本文從教學情境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和諧課堂?創(chuàng)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關注,使他們能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去主動走入數學課堂。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于由直觀感受向抽象想象過渡發(fā)展的時期,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數學知識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展現在他們面前,使學生從對數學知識建立直觀感受開始進行探索,最終使數學思維不斷發(fā)展,具備較強的抽象邏輯思維。如何使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達到完美的整合,這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需要不斷探究和思考的問題。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求知欲
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注意力保持時間不夠長,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注意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學生在單調的學習氣氛中會逐漸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對任何不清楚和不了解的事物都喜歡進行探究,他們對數學知識也同樣保持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研究時,教師要積極參與,運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數學課堂更感興趣,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使他們在面對各種數學問題時能繼續(xù)保持對知識的探索欲。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把數學課堂創(chuàng)建成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可以使學生在快樂的感受中形成數學思維,獲得數學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例如,進行教學《平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組合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教師把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組合圖形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這些組合圖形的面積,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究。利用信息技術把生活中的場景引入到數學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使他們在對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究時能克服畏懼情緒,積極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和探索,最終在和教師的合作下共同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時,由于形象思維是思維的主要運轉方式,這就使得需要他們進行抽象思維時產生了矛盾,要解決這種矛盾,就需要教師把抽象的知識運用多媒體轉變成直觀形象的知識來讓學生具體感受。由于多媒體的直觀性,一些只憑借教師的語言難易表達清楚的數學知識就能讓學生輕松理解并掌握。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把知識的重點內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來,使學生對這些知識增加關注,在獨立思考這些知識之后,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學生的疑問,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由易到難的提示使他們自己獲得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變“授魚”為“授漁”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把全部數學知識進行細化,并把這些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在接收教師的講解時,只是對數學知識進行了存儲,沒有獲得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能清楚地認識到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不如讓他們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例如,在進行《圓的面積》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對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播放過程中,通過控制多媒體隨時停止、播放和自由控制速度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逐一模擬實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在他們思考的方面擴大的情況下,讓他們對數學知識學習有了更大的樂趣,同時加深了對推導過程的理解和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形成,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了自主思考的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正確地運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輔助工具,能使小學生對枯燥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課堂產生興趣,使他們能把精力投入到探究數學知識的理解上,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要在順應新課改的過程中,不斷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小學數學和信息技術達到完美的結合,促使學生對數學課堂充滿期待,不斷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對問題有深度的分析和看法。
參考文獻:
[1]王東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
[2]熊芝娟.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