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黃永厚
清明時節(jié),各類媒體都在說墓地不足,提倡節(jié)葬,北京市還規(guī)定了黨員干部墓地面積不得超過一平方米。節(jié)葬,是個老話題。戰(zhàn)國時代的墨子便有此主張,與儒家的厚葬唱著對臺戲。那時有人說,厚葬是仁義之事,是孝子之事。墨子反駁道:仁義,就是使天下窮人富起來,人力資源多起來,就是能夠定危治亂,有一個安寧的生存環(huán)境。他問道:“厚葬久喪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嗎?”可惜中
國后來一直是儒學的一統(tǒng)天下,墨子這些有益的思想資源少有人講,也少有人知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駐外大使去世了,問及他的夫人有何要求時,回答是希望在墓地旁為她預留一個墓穴。周恩來得知,嘆息道:死去的人、未死的人都要一塊墓地,那將占用多少土地??!思量的結果,便是實行火葬的那份倡議書。第一個在倡議書上簽名的是毛澤東。
這本是“富貧眾寡、定危治亂”的先見之明。許多簽字者謹守承諾,實行火化,周恩來更連骨灰也撒入江河湖海,真可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不知從何時起,啟動了新一輪的厚葬之風——墓地越來越大,規(guī)模越來越宏偉。流風所被,一些先闊起來的人也在墓葬上夸豪斗富,令人慨嘆。
瞿秋白云:“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么用處?!”這是透徹之悟。身后事,要有這樣的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