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一個人的親歷記錄是歷史的真相嗎?一部傳下來的歷史著作是歷史的真相嗎?歷史學家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評述是對歷史的還原還是重塑還是扭曲?我們怎樣才算正確認識了歷史?看了柯文教授的《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一下簡稱《歷史三調(diào)》),這些徘徊于腦海已久的問題似乎有了解釋,又似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一、《歷史三調(diào)》主要內(nèi)容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中間三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分別詳細論述了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運動。在書的每一部分之前作者都會對于歷史的撰述方法進行探討,第一部分對于歷史學家如何面對外界的雜音較為客觀的敘述一件事情進行了探討;第二部分對于歷史記憶的真實性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三部分對于歷史研究者如何擺脫政治和文化重任的干擾客觀地敘述歷史.
具體而言,本書的第一部分“作為事件的義和團”,這里的“事件”,即記錄下來的歷史。這部分講述了歷史學家后來寫的關(guān)于義和團起義的“故事”。第二部分即“作為經(jīng)歷的義和團”,這里的“經(jīng)歷”即事件的參與者或者說是1900年前后歷史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的個人體驗。第三部分即“作為神話的義和團”,神話即以過去為載體而對現(xiàn)在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解讀。這部分考察在20世紀的中國產(chǎn)生的關(guān)于義和團和“義和團主義”的種種神話——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神話的主旨不在于解釋義和團的歷史,而在于從義和團的歷史中汲取能量,獲得政治或宣傳方面的好處。
二、歷史學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與歷史參與者相比,歷史學家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事先知道他們要重新塑造的歷史事件的結(jié)局,就像羅志田先生說的“倒放電影”的優(yōu)點在于結(jié)局已知,研究者容易發(fā)現(xiàn)一些當事人未能注意的事物之重要性。[2]擁有寬闊的視野,即辨別歷史上不同的個人的經(jīng)歷之間有無聯(lián)系和把空間和時間跨度很大的大量零散史料組合起來寫出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的能力。
歷史學家雖然有較寬的歷史視角,但他對歷史的解釋也要受到歷史不確定性、不完整性和短暫性的制約。而且正是因為他們事先知道結(jié)局,對于“因然”關(guān)系的尋求可能導致歷史學家在各種史料間強加邏輯關(guān)系,或者將因果的邏輯簡單化。從而忽略歷史中的其他可能,錯誤的推定已成事實的結(jié)果的必然性。再者,歷史學家們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用于編排和取舍歷史資料的理念,均受到性別、階級、國籍、種族和時間等諸多因素的極大影響。所以探求歷史真相的行動具有很大的相對性。
三、引用材料
本書的注釋和引用非常豐富,從261到389頁都是注釋以及所用的文獻,在全篇的布局中約占到了30%的篇幅。其所選用的體裁除了當時的日記、撰述、評論外,還涉及了不同學科的不同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為了考量當時農(nóng)民暴動的真實原因,體察了災荒、饑餓、宗教等等眾多的社會因素,從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傳播等各個方面的學術(shù)成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正面的反饋。在文獻的選擇上,作者也規(guī)避了中西文化的大區(qū)隔,兩方兼而有之但不盲從盲信。從紐約時報上大量的引文到中國當?shù)靥镆罢{(diào)查的紀實資料,還有各類人物志傳及西方傳聞等,可以說完整呈現(xiàn)了兩種文化觀點及文化立場對于義和團事件的評述。但可以發(fā)現(xiàn),在重要觀點的汲取上,第一手的田野資料及人物撰述依然是作者使用量最大的手段及工具之一。作者也時不時提醒讀者這些文獻的意義及背后可能的問題。比如文中引用到的口述歷史體裁的資料時作者就顯得十分慎重。他特意指出:這類文獻由當時環(huán)境等因素因而對其質(zhì)量不能過高估計: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大多是文盲農(nóng)民,無法要求他們寫出具體稱謂;事件過后群體性思想延展;還有存在記錄過快導致筆記無法辨認的問題。這些標注使得正文文本更為可信,更具有學術(shù)的正當性。讓人佩服的是,柯文所用之材料,橫跨了時間、空間等等的界限。從中方的田野材料,歷史專著,時政刊物,到西方社會學著作,歐洲小說,主流媒體,人物日志,跨學科交互研究等等,其種類與涉及之多之廣讓人嘆為觀止。
五、結(jié)論
《歷史三調(diào)》中所謂的“三調(diào)”,既可以指義和團在分別作為事件、經(jīng)歷以及神話的三種場域下被演奏出的三個調(diào)調(diào),也向我們介紹了探究歷史的三種路徑。正如他在序言中說的,他希望通過對義和團的研究來展現(xiàn)歷史學家重塑歷史的工作,并將這種工作與“認知”歷史的另外兩條途徑:經(jīng)歷和神話放在一起,從而讓我們理解什么是歷史,我們看到的史著與經(jīng)歷和神話化的“歷史”究竟差別在哪里。作為了解歷史的途徑的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相對真實性而言,作者提出“我們能夠因為實際經(jīng)歷的歷史比歷史學家復述的歷史更真實一些而認為前者優(yōu)于后者嗎?或者因為歷史學家復述的歷史跟個真實一些就認為它優(yōu)于神話嗎?”他認為“上述三種途徑之間雖有明顯的矛盾,但在其各自的范圍內(nèi),都有相當大的合理性和真實性。[1](294)因此,我認為在認知歷史的時候最好能將三種路徑結(jié)合起來,以求得最完整的歷史畫卷。
參考文獻:
[1]柯文.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10
[2]羅志田.民國史研究的“倒放電影“傾向[J].社會科學研究,1999(4)
[3]柯文,從人類學的新視角看義和團[A],變動中的中國歷史研究視角[M],勞特利奇出版,2003
[4]田艷紅.柯文中國歷史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2004.5
[5]周武,李德英,戴東陽.中國中心觀的由來及其發(fā)展——柯文教授訪談錄[J].史林,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