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馓子是我國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各族人民皆有的一種古老傳統(tǒng)食品,相傳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在新疆的維吾爾族、回族人家,每逢舉行婚禮或重大節(jié)日,人們宴請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樣美食——馓子。一盤一盤的馓子,就像一座座盤旋而上的金色小山,在眾多節(jié)日美食之中脫穎而出。記者來到烏市和田街的一條小巷里,見識到了“馓子王”沙塔爾家族的風采。 金黃色的馓子山
現(xiàn)在,馓子已不再是新疆各族人民在逢年過節(jié)時才能吃到的稀罕物,在市場上一般都能買到。穿過和田街的小巷,遠遠就能看見路邊涼棚下的長條鐵架子車上,擺放著一盤盤高高壘起的金黃色馓子。
那剛剛出鍋的馓子,一圈一圈地壘在盤子上,有高有低,高的有將近40厘米。這一盤盤黃澄澄的馓子,是出自于一位名叫努爾買買提的維吾爾族青年男子之手,他就是“馓子王”沙塔爾家族的長子,如今繼承了父親的手藝。
兩根長木棒在他手中自如地舞動著,木棒好像長了眼睛似的,順利地接過努爾買買提妹妹手中已經(jīng)搓好的環(huán)狀面條,轉(zhuǎn)而來到油鍋里,這是馓子成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在木棒的牽引下,放入油鍋中的面條被一翻一扭,不一會兒面條的顏色就呈現(xiàn)出誘人的金黃色,一盤又香又酥的馓子就可以出鍋了。
但是別小看了這道工序,火候、油溫以及面條在油鍋里停留的時間都是很有講究的。想要用兩根木棒游刃有余地駕馭好油鍋中的環(huán)狀面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經(jīng)過長期的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竅門。
雖說炸馓子是最后一個步驟,可這前期的準備工作又有什么奧秘呢?記者走進沙塔爾家的門面房想要一探究竟。
努爾買買提告訴記者,做馓子的面也是有秘方的。在經(jīng)過多人的搓捻下,面就有了韌勁,放入油鍋里也不會斷,在成品的馓子上可以看見小氣泡,這樣的馓子吃起來才會有酥脆的味道。
一股一股的馓子出了油鍋,盛放在盤子里,這就擺放成了記者來時看見的層層疊疊的馓子山啦!
象征富足的馓子
馓子是我國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各族人民皆有的一種古老傳統(tǒng)食品,相傳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馓子是新疆各少數(shù)民族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jié)和肉孜節(jié),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馓子。
馓子的種類很多,其做法大都相同,只是在口味上略有不同,例如,回族老鄉(xiāng)的馓子在制做時會加入麻椒,這樣口味就會偏重些,而維吾爾族老鄉(xiāng)制做的馓子要清淡些。
沙塔爾家最小的女兒告訴記者,“每逢重大節(jié)日,餐桌上總離不開馓子,要是沒有馓子,家里就過不了年?!?/p>
現(xiàn)在過春節(jié),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shù)民族鄰居幫做油馓子,用來招待自己的親戚和民族兄弟,油馓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馓子王”的夢想
沙塔爾家族被譽為 “馓子王”可不是吹的,他家的馓子一炸就是20年。1992年,沙塔爾一家從農(nóng)村來到烏市時,本是以賣羊肉為生的,妻子偶爾會炸些馓子、油果子,然后推著架子車到集市上去賣。這一賣就是5年?,F(xiàn)在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慢慢好了,買馓子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自家的推車馓子有了點小名氣后,沙塔爾把握了商機,開了這家馓子專賣店。
3年前,努爾買買提接過父親的手藝,炸馓子的活都交由他來做。努爾買買提告訴記者,平時炸的馓子大多批發(fā)給糕點房,有的還發(fā)往北京、上海等地;要是遇到重大節(jié)日,必須提前兩個月開始儲備過節(jié)的馓子,節(jié)一過完,馓子也銷售一空了。
努爾買買提自豪地告訴記者:“我有一個夢想,我要開一個食品加工廠,繼承父親做馓子的手藝,讓日子越過越好,有油水?!?/p>
做馓子添不得假,馓子的好壞一眼就能看出來,只有用一等的油、一等的面才能做出又香又酥的味道,這也許就是馓子被人們稱之為“圣潔”食物的原因之一吧。只有踏踏實實,生活的“油水”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