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
摘要: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想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成為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诖耍痛髮W英語的語言教學與素質教育改革的關系,以及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分析,進而針對大學英語語法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言學;素質教育;解決措施;展望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9-0167-02
我國的英語教學仍以應試教育為主,想要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轉換為素質教育,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質,就要把素質教育切實地貫徹落實到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1]。在當前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其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英語語言教學中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要求在宏觀上進行規(guī)劃,要求與社會、經(jīng)濟以及政治的發(fā)展相協(xié)調,并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微觀方面也要進行落實,從而使得素質教育的每項計劃、方案以及措施都能落到實處。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的運用
所謂的語言學是指一門科學的學習語言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的方法是它的目的,同時還有利于幫助教師對語言運用更加的得心應手[2]。英語作為國際交往過程中應用比較普遍的一種語言,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語言學的影響,在我國可以說語言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無處不在的??偟貋碇v,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的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語言學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所謂的英語語法就是指使用者對于英語的組織、單詞的理解以及書寫文章的策略等等。運用靈活的方式取代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語法是語言學的魅力所在。
其次,語言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梢哉f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能否掌握詞匯代表了英語成績的優(yōu)劣,如果最基本的詞匯都不能掌握,那么其他的一切就都是空談,這也算是英語教學的重難點所在[3]。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單詞的方法仍然還是死記硬背,因此僅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卻不能熟練地運用,為深入地進行英語學習制造了阻力。應用語言學的原理,強調學生在進行詞匯學習的過程中要深入到語境當中,根據(jù)整句話以及情景進行學習。以語言學為指導的英語學習,要求學生不僅對于單詞本身的含義要熟練掌握,而且對于拓展的含義以及相近的詞匯也要能夠理解并且運用。
再次,語言學在大學英語語感中的運用。所謂的語感與人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是進行英語學習的重要法寶。在語言學的指導下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二、素質教育與大學英語語言學之間的關系
通常情況下,我國學生的自主性較差,因此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能力以及提高素質的重要場所和主要渠道。與此同時,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F(xiàn)在看來,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仍然是教學的主流,仍然是傳教式的教學,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觀點[4]。這與高素質、綜合性的人才培養(yǎng)的初衷是相背離的,因此這就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生的素質和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的聯(lián)系密切,教書和育人是有機統(tǒng)一的。將素質教育同大學英語語言學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養(yǎng)成。而且可以利用上課的過程,將語言相關的簡易讀物或是名著等作為拓展知識層面的讀物,用來豐富英語知識,了解背景,培養(yǎng)閱讀以及寫作的興趣,提高鑒賞外國著作的能力,并且要求學生對于原文中的形象能夠用英語來簡單地概括。
人文素質、政治素養(yǎng)等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以及創(chuàng)新的能力也是其內容之一,對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道德以及法律素質,讓學生全面、自由、和諧的發(fā)展,是滿足大學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大學英語語法教學在素質教學影響下的變革
1素質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在大學課堂中對于聽說讀寫等基礎的教育仍然不能放松,以此來獲得英語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技能以及對于英語運用的能力。但是教師不能單純地采用傳教式的方法,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得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2課堂氛圍應當輕松愉快,使學生能夠深刻的地體會到英語的魅力
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進行英語學習才是教學的目的。因此,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就比較高,只有保證教師的素質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氛圍。第一,教師應當親近學生、關愛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性的課堂;第二,擁有高尚品質,過硬的職業(yè)素質,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心智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素質教育,課外活動也要體現(xiàn)素質
英語教學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課外活動,這樣能夠豐富英語的教學形式,補充課上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也使得教學成果有效延伸。在課外活動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不受約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同時還能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對于掌握的知識能夠很好地應用。
與此同時,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課外的知識,對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培養(yǎng)濃厚的興趣,以及促進英語的教學,營造活躍的氣氛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效果。這與語言學的要求不謀而合,二者同樣強調輕松愉快的氛圍,聯(lián)想式的學習,而不是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英語知識。
4交際能力是英語學習最終的目的
學生能夠敢于以及善于進行英語的交際是英語交際中重要的素質以及心態(tài)。素質的培養(yǎng)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所在,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生硬的詞匯,而是要求他們能夠真正地做到活學活用,在進行對外交流時能夠流暢地使用。在教材、大綱以及課堂中貫穿素質教育以及語言學的理念,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作用[5]。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進程,進行教育方式的變革,做到與時俱進,為國家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水準的人才。endprint
學生的語體意識其實是學生在交際過程中能夠得心應手的關鍵所在。要理解英語背后的深層含義,以及在適合的語境表達適合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觀的情緒十分重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即使他們犯了錯,教師也應當加強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指責,這樣做有 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信心。
四、大學英語語法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展望
所謂的素質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也就是將教育的因素轉換成為學生內在的穩(wěn)定性因素。我國的經(jīng)濟在飛速發(fā)展,因此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進行全面、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是必須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而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變革。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中國逐漸地在與世界在接軌,英語又是國際交往過程中最常用的語言之一,如何進行知識的改變,轉變傳統(tǒng)的“聾子英語”、“啞巴英語”迫在眉睫[6]。與此同時,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復合型的人才,在提高學生應試成績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素質教育的提出適應了我國發(fā)展的需要,因而以此為引導進行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的變革顯得十分必要。大學生的特點就是有一定自主的行為能力、是非判斷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獨立性個性較強,但是由于社會經(jīng)驗較少,可塑性依然很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要貫穿素質教育,全面地提高他們的素質,使他們成為品格高尚的,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比教會他們課本的知識更為重要,先要學會做人,才能學習如何做事。
語言學、素質教育的理論為教學體制的變革提供了思想指導,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的人才作為培養(yǎng)人才最終的目的。我國已經(jīng)努力地在與世界進行接軌,想要使中國的經(jīng)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就必不可少。我國現(xiàn)階段的教學體制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因而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其的分析研究,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之路,為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長足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梁逸群.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探析[J].青春歲月,2012,(23):238.
[2]蘇琴.陜西省獨立學院英語語言學教學問題及對策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李蕾.關于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的反思[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9):136-137.
[4]白桂芬.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3,(35):71-72.
[5]王國良.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相關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3,(22):90-93.
[6]王若光,王施施,張占豐.素質教育作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2,(Z3):85-87.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